当前越汉翻译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时间:2022-08-20 04:38:26

当前越汉翻译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当前,越汉翻译课教学存在着课程学时不足、课程结构缺乏合理性、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教育性等问题。为此,要增加翻译课学时,完善课程结构;要选择教学针对性较强的翻译教材;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关键词:越汉翻译课程教学;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1-0064-02

越南语是一门小语种,自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后,中国企业把对外发展重心转移到了逐步走出亚洲金融危机阴霾且经济正快速发展的邻国――越南。凭借地缘优势,中越两国在制造业、电力、工程承包、交通、化工、农业、劳务合作等诸多领域的经贸合作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催生了一个巨大的越汉翻译人才需求市场。2010年至2011年,笔者对本校2004级至2009级522名越南语毕业生和在校生进行就业岗位跟踪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87.76%的毕业生从事专职或者兼职越汉翻译工作。这个巨大的需求市场对越汉翻译人才培养来说,既是机会亦是挑战。

笔者认为,翻译课教学尤其是普通本科、高职高专翻译课程设置与教学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动向,如此才有更大更新的发展空间。学者黄忠廉曾提出,翻译教学应摆脱传统的以语言理解和技巧运用为核心的单一模式,向市场开放,着重解决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为社会团体和个人提供有效的针对性服 务[1]。

一、当前越汉翻译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和主渠道是课程教学,人才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教学质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必须抓好课程(群)的建设;课程(群)建设好了,专业(群)才有可持续创新性生成和发展的基础[2]。通过把当前越汉翻译课程建设及教学和市场需求进行比照,我们发现,当前越汉翻译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法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与市场需求相脱节,致使我们所培养出的人才与实际要求不符,造成人才的浪费[3]。

1.课程学时不足,课程结构缺乏合理性。越南语专业学生是在“零”基础上学习越南语的,所以教学安排上偏重语音、语法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对于翻译课程,课时安排则相对较少。如我校越南语课程,专业课程总学时(含跨境合作办学课程学时部分)为2 096节,翻译课程学时(口译、笔译)为192节,只占总学时的9.2%。课程学时过少会影响到翻译教学的质量。

此外,课程结构缺乏合理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没能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理,使得学生对翻译课程产生“畏难”心理,这对翻译教学极其不利。第二,跨境合作办学中的课程设置缺乏衔接性。许多学校的越南语专业都采取中越跨境合作办学模式,但由于双方教育部相关负责人的交流不频繁,且不稳定,没有教育高层的多边交流机制[4],因此具体到学校层面上,就出现了课程衔接的断链现象。第三,注重汉译越技能的训练,忽视越译汉技能的培养。由于学生和部分教师认为越语学习就应该着眼于提高越语方面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所以忽视了汉语修养,从而导致学生在越译汉中出现词不达意、表达罗嗦零乱,笔译更是缺乏严谨性和专业性。

2.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由于越南语是一门小语种,因此,有关越汉翻译方面的教材较少。目前,广西各个学校大多使用赵玉兰教授编著的《越汉翻译教程》和梁远、温日豪编著的《实用汉越互译技巧》。赵玉兰教授编著的《越汉翻译教程》侧重汉越词句和语法对比翻译,对训练学生的基本翻译技能很有帮助,但所采用的译例内容过于陈旧,难以吸引80、90后新生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梁远、温日豪编著的《实用汉越互译技巧》涵盖了句式语法和各类文体的翻译,这对学生了解各类文体翻译的特点有很大的帮助,但教材内容偏向文学性和新闻性。另外,据调查了解,越方合作学校所采用的越汉翻译教材多为学校自编教材,这些教材往往编写目的模糊,知识结构零乱,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总的来说,这些教材内容明显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实用性和行业针对性不强,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许多毕业生到岗位从事实际翻译工作后,都认为课堂所学实用性不大。

3.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吸引力。传统的翻译教学多采用词句篇章的互译、教师讲―学生练的模式,而词句篇章翻译又只注重于语言层面的翻译分析,较少涉及诸如文类、语体、译者、读者、时代背景和文化观念等因素[5]。教学方法偏重理论讲授,很少结合市场动向进行翻译实战训练。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使用翻译工具和手段也比较单一,仅局限于越汉词典和汉越词典,这大大降低学生翻译的准确度,同时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中德育渗透不足,缺乏教育性。在越汉翻译课教学中,对学生敬业奉献精神和诚信教育缺乏,以致于一些学生毕业时眼睛只盯着工资报酬,不能够安于职守,甚至这山望着那山高。

二、关于越汉翻译课教学的几点建议

通过与企业负责人、历届毕业生的访谈调查以及对大量的越汉翻译招聘广告进行分析研究,我们发现中越经贸合作对越汉翻译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掌握扎实的翻译理论知识,具备熟练的越汉互译技能。二是具有丰富的行业翻译经验。三是了解和熟识相关行业知识和行业内容。四是具备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职业品德。

这四个特点虽然不能体现整个市场的需求特点,但基本反映了大部分企业对越汉翻译人才的基本要求。根据调查了解,越汉翻译人才在驻越南中国企业(含港澳台)所得的薪酬一般是在3000元至10000元人民币左右,翻译人才满足上述要求越全面、符合程度越高,企业支付给的薪酬也越高。通过就业跟踪调查得知,我们所培养的越汉翻译人才尤其是高职高专翻译人才大多只占据中低端翻译市场,与高端翻译市场对翻译人才的巨大需求形成极大的反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越汉翻译人才培养教学方面存在着不足。

1.增加翻译课程学时,完善课程结构。第一,课程设置遵循由浅入深的原理,把课程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主要集中讲授基础翻译知识和培养基本翻译技能,中高级阶段则有针对性地加重翻译实践比例,提高学生的从业翻译技能。第二,中越跨境合作办学应尽量发挥双边优势互补的作用。中国学校的翻译课程设置应以越译汉为主,一是越译汉相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二是培养学生越语语感,三是发挥中国教师的汉语优势,四是让学生在翻译练习过程中提高汉语修养;越南学校的翻译课程设置应以汉译越为主,如此才能发挥越南老师的母语优势,提高学生地道的越语表达技能。第三,理论教学与翻译实践课时比例应对半分,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提升理论的认知。学生只有在拥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参与翻译实践,在翻译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提升理论水平,才能成为高质量、高层次的翻译人才。此外,翻译实践还可以弥补课程体系的不足。由于中越经贸合作涉及领域广、行业多,而学校课程设置受到时间、师资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也无法开设涉及到的所有行业的翻译课程,但翻译实践,特别是翻译实习可以弥补这个缺陷。我校越南语专业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又比别的学校多安排半年的翻译实习,学生分散到各个行业里进行翻译实践后,行业翻译理论和技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毕业后深受企业的欢迎。

2.选择教学针对性较强的翻译教材。我们在选取教材时,不仅要针对市场需求,而且还要针对不同的教学阶段需求来挑选教材,初级阶段可以挑选简单容易、侧重翻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教材,中高级阶段可以选取突出职业方向、市场需求的教材,如合同协议、外贸谈判、报关资料、投资政策、企业宣传介绍、合作等相关材料。教材内容一定要保证其前沿性和时代性。如此,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才不会脱离实际和市场需求,也才能激发新生代大学生学习的兴趣。

3.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采用越汉对照翻译练习。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掌握两种语言的词汇、语法、文章格式和用语表达习惯,从而减少学生在越汉互译过程中出现的“中式越语”和“越式汉语”的问题。二是指导学生学会灵活使用多种翻译工具。比如越汉、汉语词典外,还要学会使用汉英、英越等有关翻译工具书。这是因为汉语、越语相对于英语来说还是属于非通用语种,有关汉越词汇的研究相对还比较少,有些词语是汉越或越汉词典里查找不到的,另外还要教会学生要灵活利用词典而不是生搬硬套词典里的翻译,要根据译文的具体语境和需要来择取词典中的翻译选项;除了词典工具外,指导学生通过中越相关网站找译文中所需的资料,如中国对绣球花和牡丹花的分类及叫法是不相同的,但越南把这两种花都统一称为hoa mau don,如果只简单地通过词典,则会降低翻译的准确度。三是加大实践教学。翻译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可以把理论与实践、学校教学与企业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法不但深受学生的欢迎而且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积累翻译实践经验,有的公司企业还对实习学生进行行业词汇翻译培训,这有效地弥补了学校行业翻译教学的缺失。

4.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我们在培养翻译人才的时候,着重培养他们“智”方面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德”方面的培养;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翻译人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中越经贸合作发展作贡献。据笔者通过对企业和毕业生的访谈了解到,新生代大学生在岗位工作中出现了只注重薪酬的多少而不关注自身翻译水平的提高、频繁跳槽、缺乏吃苦耐劳和认真负责精神的消极现象,以至于有些企业在招聘翻译人才时,特意附加农村家庭出身且家庭经济困难或留在公司工作至少2~3年以上的要求。这对我们的翻译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警示。因此,在今后的翻译课教学中应渗透德育,对学生进行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等良好职业品德的教育,要强化学生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理想教育,在提高其业务水平的同时,使其思想道德素质也同步提高,以适应中越经济贸易合作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忠廉,李红青. 翻译教学需要建立开发意识[J].外语教学, 2004(1).

[2]张晓勤,欧阳常青. “专业+非通用语”面向东盟复合型人才培 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J]. 当代教育论坛, 2009(5).

[3]吴汉周. 从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需求看英汉翻译课程与改革[J]. 学术论坛,2012(5).

[4]张一帆. 中国―东盟教育合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东南亚 纵横,2007(11).

[5]张魁. 从翻译市场调查审视英语本科翻译课程与教学[J]. 宁波 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5).

上一篇:如何在技校语文教学中进行职业教育 下一篇:实施六大解放 培养创造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