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村:从简易房屋到温馨家园

时间:2022-08-20 03:44:01

奥运村:从简易房屋到温馨家园

首个奥运村只接待男选手

奥运会初创时,并没有奥运村,参赛选手分散下榻在赛场周围的旅馆,学校和公寓等处,个别的还住在客轮上,既不利于彼此交流,耽误比赛的例子也举不胜举。

直到1924年,在巴黎举行的第8届奥运会上,主办者才首次在主体育场附近建造了一批简易房屋,安排部分参赛选手集中住宿。这就是奥运村的雏形。

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有1281名男选手、127名女选手参加比赛。组织者用两个月时间,建起了奥运会历史上的首个奥运村。那时的奥运村由250座小木屋组成,用来接待参赛的全部男选手;好在女选手并不多,她们被集中安排在一家旅馆内。

之后的奥运会,奥运村越来越像模像样。1956年在墨尔本举行的第16届奥运会,奥运村占地645亩,耗资200英镑,可供6000人居住。在赛艇与皮划艇赛地周围,还设立了两个奥运村分村。

第21届奥运会1976年在蒙特利尔举行时,加拿大人建起了占地750亩的奥林匹克中心,奥运村距主体育场不到一公里,由两栋19层的高楼组成,可安排9000多人入主,由于运动员和官员超过万人,不得不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安排在其他办公楼。

美国模式不需大兴土木

洛杉矶第二次举办奥运会时,已经是1984年的第23届。一个名叫尤伯罗斯的企业家开创了依靠民间力量举办奥运会的新路子。同时,在设定奥运村时,他也独辟蹊径,该届奥运会的奥运村没有大兴土木,而是利用学生放假的机会,租用了当地加州大学、南加州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的学生宿舍。

其中前两所大学接待大多数项目的运动员;距洛杉矶市中心200公里的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成为赛艇和皮划艇项目的专用奥运村。

结果,第23届奥运会大获成功。尤氏奥运村模式花钱少、没有后遗症的优越性,也获得了一致赞许。

12年后,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第26届奥运会,又一次沿用了尤伯罗斯的老办法。该届奥运会共设立四个奥运村。除帆船、足球的三个分村在萨凡纳、华盛顿和迈阿密,主奥运村依然放在一所大学——佐治亚理工大学内。该校距离最近的比赛场馆只有两三分钟的路程。

主办者经过新建和对学校原有设施的改造,在佐治亚理工大学形成了一个拥有76栋公寓及宿舍楼的奥运村,接待了15000名“村民”。考虑到当地炎热的气候,他们给每个房间均安装了空调。这里也成为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个全部安装空调的奥运村。

借奥运为当地市民造福

自1988年汉城奥运会以来,多数奥运会采取了建设公寓式的奥运村、之后售给当地居民的方案。

汉城奥运会的奥运村从开始设计时,就考虑到了市民奥运会后的居住习惯。政府规定,购置公寓者必须提前交款:而且除了付房款,还要加一笔捐给奥运会组委会的额外费用。组委会称之为“政府促进奥运会的政策的很好例子”。

他们在汉江畔一次便建起了122栋楼房,其中奥运村占56栋,从6层到24层不等,分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四个区域。运动员居住的房间结构不同。其中七人的单元,包括客厅一间、双人房三间,单人房一间,内有厨房、两个厕所。显然,这恰是一个家庭的理想结构。

巴塞罗那人在筹划1992年第25届奥运会的奥运村时,更是棋高一招。他们将奥运村地址选在海边一个旧工业区,西班牙历史上的第一家纺织厂便建在这里。长期以来,由于只顾生产、忽略了环境保护,这里污水横流、废料成堆,成了当地的“老大难”。

修建奥运村给这里带来了巨变。工业区迁走了,长达10多公里的海岸线恢复了盎然生机。奥运会后,这里成了巴塞罗那最有人气的居住区和旅游景点之一。

尽力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奥运会期间,奥运村就是运动员的家,组织者也都尽力营造出温馨、和谐的气氛。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奥运村,分为国际区和居住区两大部分。国际区内有购物中心、奥运博物馆、圆形剧场等,居住区除了供“村民”居住的8814个房间,还有餐厅,休闲中心、宗教中心、综合医院等。

村内的综合体育中心面积就有5000平方米,包括一个标准游泳池、一条跑道、四个网球场和一个体操馆。运动员可以在这里训练,也可以来放松。

篮球、排球运动员身材过两米的不少,像姚明就达到了2米26。对他们,管理人员想得很周到。这些特殊身材的村民都有一张加长的床。就是在普通床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特制的木架子,一个不够,就再加一个,直到满足为止。

奥运村餐厅工作人员有两千多,村民全天24小时随到随吃。雅典奥运会组委会聘来了不少外国厨师,精心地为运动员准备了多种类的饮食。比如餐厅内设了亚洲餐柜台,由日本和韩国人主厨。

奥运村里交通非常方便,平均每隔300米就有一个车站,3、4分钟就有一趟班车。除此之外,还有自行车和电瓶车可以租用。

奥运村运动员的房间不能没有装饰画。悉尼奥运会时,每间屋内的装饰画既非古典也非现代,而是出自澳大利亚小学生之手的儿童绘画。绘画的主题为体育和友谊,是从五万名儿童画中选出的。

每幅作品上还附有一张写好地址、贴上邮票的明信片。孩子们希望得到运动员的签名,也希望他们赛后能把绘画带回家。

孩子们作品中的童稚气和创造性,引起了奥运选手的广泛兴趣。奥运会期间,不少孩子收到了叔叔阿姨的亲笔回信。小学生的绘画,也成为许多选手珍藏的奥运村纪念品。

责 编 杜 林

上一篇:火炬的传承与精神漫游 下一篇:站在岁月之后,我遥望了你的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