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种业发展之路

时间:2022-08-20 03:41:26

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种业发展之路

2010年,我国种业市场总量达1125亿公斤,居世界第二位,种子市场的价值500亿元,潜在价值为900亿元,我国的种业市场潜力巨大,免不了外资种子公司虎视眈眈觊觎中国种业这一大块“肥肉”。于是最近国内各种声音,不断呼吁要国家打造一批大型种业航母,尤其是在国务院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之后。

目前,我国近九成的农作物杂交品种是由科研教学单位选育,然而这些科研功勋在最新的种子产业发展文件中被指责为“有明显缺陷,很难成为推动种业发展的主力军”,我国未来种业的发展希望被寄托在大部分还不具备育种研发能力、科研成果比重还不到10%的商业化公司身上。针对这样的现状,我国打造种子航母的可行性有多大?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农民的利益能否得到最终保障?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外资种子公司的竞争?笔者将对以上问题发表一些看法,希望抛砖引玉。

第一,打造种业航母应谨防揠苗助长。凡是做企业的,都有一个“做大”情节,也就难怪有人常以国际上种业有几大巨头,是航空母舰为由,指出我国持证种子企业有8700多家,8000条小舢板如果想对战航空母舰,就必须做大做强。可是如果单纯地为大而大,想通过捆绑是捆不出“先锋”、“孟山都”的。以我国的目前种业现状及种子成长规律来看,我国小种子还是难承大希望,“种业航母”难起航,做大做强种子公司并没那么容易。即使捆大了,也是大而不强,没有任何核心竞争力,对国家无益。

为什么我国“人造种子航母”难成功?道理很简单,种子研发是一个投资大、见效慢、风险高的项目。一个新的玉米、小麦、水稻品种,从开始到全国大面积推广,一般都需要一二十年的周期。蔬菜新品种培育会好一些,但也得十年左右。因此单纯靠短期内政府的巨额资金投入对中国种业现状很难有大的改观。如果不解决育种水平低下等根本问题,片面地想做大做强种子企业,结果很可能是国家无数的钱投进去了,却成了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

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8700多家种业企业,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的仅有200多家,种业前10强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仅有约13%。我国不少种业公司其实并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品种,大部分也没有科研能力,跟国外大的种子公司不是一个概念。我国的大部分种子公司应该叫贸易公司,它们或者买国外的种子,或者把科学家培育的种子拿出去卖。即使人为的通过合并小公司,重新洗牌,捆绑出几个“巨无霸”来,中国种业也难称强。

第二,欧美巨型种子公司是以全球种子市场为依托,背靠政府投入与大农场起家,不适合我国的国情。

目前,全球种子市场基本被几大种子巨头垄断,他们往往花费大量的资金育出新品种,然后再高价卖出,收回成本。国际上前三个企业,占了整个全球销售将近一半。孟山都2008年、2009年一年投入研发的经费就是8.9亿美元,一天的科研投入就是56万美元。但这些公司并不是“万金油”的种子公司。

国外种子公司一般分工很明确,选择一些有特色的种子,通过高投入育出优异品种,然后在全世界推广。从全球角度来说,先锋是玉米种子老大,垄断了国际上绝大部分的玉米种子资源;孟山都现在主要专注于转基因育种,有大家熟知的抗虫棉等系列转基因产品;欧洲、以色列、荷兰等国有不少知名公司则专做蔬菜和花卉品种。

我们对国外的大公司认知有一个误区,其实不要仅仅看他们的规模巨大,还要看他们的专业细分,因为杜邦、孟山都,它的市场是整个世界的,所以平均到每一个市场,并不一定那么多。我们是占领地方市场,从这方面说,我国的种子公司还是有很大市场的。美国的种子公司是在全球竞争,而我国的种子公司是属于地方竞争。

第三,大型种子“航空母舰”是需要高利润去支撑的,目前我国低粮价战略决定难向农民收高种子费。

目前一些种子公司认为中国的种业定价水平低,有很大的涨价冲动。如果国家的种业真的形成垄断局面,比如说玉米种子被两三个公司控制了,农民就难有任何谈判力了。所以我反对巨型公司的垄断行为,因为一旦形成这样的格局,种子的定价权就掌握在这些垄断型公司手里。就如我们到市场上去买空调,你总不希望只有一个牌子,你希望牌子越多越好,这样来说公司之间就拼服务,拼价格,所以我也希望中国的农民也能享受到这样一种待遇。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低粮价战略,农民从种粮中获得的收益很有限。在这种格局难以改变的情况下,种子公司如果单纯考虑效益,结局就是农民买不起好种子,对国家的粮食安全不利。如果任由种子航母控制市场,将来新品种推广时,价格一定会很高,农民种田本来就没什么利润,这将增加农民的负担。远不如把育种交给科研院所,这些机构将研究出来的产品低价卖给农民,使农民得到实惠。我国的育种不能学习美国的模式,不应该走国外大公司的路,因为国情差别太大。如果只是扶持几个种子公司,那么到时候获益的就是少数种子公司,对农民、对科学家都不利。

第四,大量的种子科研补贴该补给谁?会富了谁?应该警惕部分公司忽悠圈钱行为。

为了提高农业产量,政府应该给予种子研发一定的资源扶持。我国种子研发资源集中在科研院所和种业公司,政府该扶持哪一方?我认为应该倾向于科研院所。

目前,科研院所是我国种子研发的主力,国内知名的种业专家都在科研院所中。我国每年通过国家审定的品种约150个,省级审定品种近千个,其中90%以上由科研院所完成,国家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资源。我国育种有一个很好的分工体制,不宜轻易否定,那就是育种归科研院所单位,制种归种子公司,销售归当地种子站,整个行业分成三块。种子行业周期很漫长,有自己的规律,一个新种子产生需要7~8年时间,研发时间长,比较适合科研院所,企业则更热衷于追求短期效益。

第五,我国作物种子只能走“大学与科研院所公益型的育种”+“低价的种子公司推广”+“农民低价购买种子”之路。

如何与外资巨型种子公司相抗衡?公益型育种机构+国家高投入=低价良种供农民。我国大田种子的体系究竟该怎么构建?中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模式,不能片面去模仿欧美模式。国家不如把重金投到有育种力量的大学与研究机构,由它们育出新品种,低价供给农民。这种模式更适合中国,效率更高,受益面也会更广。

中国大田种子只有走公益性的育种之路,不宜轻言市场化。目前的大田种子由于特殊的国情,单纯学习美国模式,靠大企业来带动不太现实。好的途径是加大国家对科研育种机构的支持,让这些科研机构多育一些好品种,然后免费低价卖给农民,整体改进我国的粮食安全水平。

目前我国大学与科研机构有很多由国家科研经费支持的育种人员,育出新品种之后,再由国家的公益性推广机构来推广,这样的机制可以让农民用到便宜的种子。因为本身粮食的价格就很低,不能再让农民用高价种子。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中国,也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

我国目前种子公司规模太小,所以最好把巨资投给大学与科研机构,有资金保证,科研人员就会潜心育种。对科研人员也应有一套考核机制,要求他们培育优良品种。国家应把优秀的科学家养起来。现在,我国每年在育种方面的投入还是太少,应该加大对科学家的投入。

第六,我国蔬菜、水果种子可走市场化之路,培育一批小型专业化的种子公司,巨型公司难司其职。

当然对蔬菜瓜子种子,可以另行看待,完全实际市场化。目前,我国一枝独秀的寿光基本上是一个万国蔬菜试验场。寿光与其说是一个国际蔬菜交易中心,不如说是一个国际种子交易中心。因为长期的以粮为纲,我国蔬菜育种几乎是一片沙漠。短期内要赶上,也难。通过国家大力的扶持,通过与国外种子公司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再慢慢形成中国自己的品牌。

第七,洋种子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让农民用好种子导致产品卖不出去。

目前对于外资种子公司狼来了的呼声挺响,该不该禁止外国的种子?其实我认为对于国外玉米品种在我国带来的竞争局面,这是好事。国内的种子公司不能光说这些外资危险,而满足于自己的服务质量与水平低下而不提高。比如美国先锋种子公司不仅供种,农民种玉米卖不出去的时候,他们还负责联系粮库,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有时候进来一两个外资“搅局者”,有益于督促国产种子公司提升服务质量与种子质量。

从我国大田粮食作物如玉米、水稻、小麦等来看,大部分还是中国的种子。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粮为纲,而育种力量也一直集中在粮食作物上,导致蔬菜、水果、花卉种子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蔬菜种子市场确实主要由国外种子唱主角。某种程度上,作为中国最著名的蔬菜种植基地,山东寿光实际上也是外国种子的大试验场。每年的种子博览会,基本都是国外的种子,包括来自韩国、日本、以色列的等。但如果不让国外的种子进来,就把农民害苦了。如果不让中国的农民用国外的好种子而我国又没有可以替代的好种子,农民买不到好种子,蔬菜在国外就没有丝毫竞争力。农民用国外的好种子,然后把蔬菜卖到日本、韩国,也挺好的。

上一篇:“超级”玉米高产存疑,登海种业惨遭农户“抛弃... 下一篇:“洋”种子蓄势待发在中国攻城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