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字教育,刻不容缓

时间:2022-08-20 02:01:38

习字教育,刻不容缓

摘 要:在习字过程中,通过对汉字的理解,在形成个人字体的同时,也会逐渐形成个人性格,正所谓“字如其人”。笔者在教学当中发现不少小学生写字习惯不良,字迹零乱,引人深思。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小学生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写字、学习。同时,习字也是一种品德的修炼方式。

关键词:书写能力;书写习惯;习字教育

一、学生书写差,引发深思

刚刚送走一个毕业班,学校又让我接手一个毕业班的语文课。谁都知道,我接手的这个班比同年级的语文平均分少了十分。我带着满腹的担心开始了这个学期的工作。

果然,一个星期后,我便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的“差”:上课随意说话、做小动作;课堂作业不按时交;家庭作业不完成;课文不预习……诸多不良习惯在我一系列的指导下,逐渐变好,可他们的书写却始终“惨不忍睹”,以至于每次考试,许多学生因为书写的原因而少考一些分。51份试卷中,字迹秀美的就一两个,其余的试卷姑且不说错别字,仅就字形、字迹而言,潦草凌乱、东倒西歪、难以辨认,这让我大伤脑筋,哭笑不得。于是在后来的每节课里我都提醒他们将字书写端正,但是收效甚微。一个月过去了,大多数学生的字没有太大变化:要么横不平,要么竖不直,还有许多人的字撇捺的尾巴向上翘。电脑的普及对写字冲击很大,许多人错误地以为,电脑打字能替字,所以字写得好不好无所谓。因此,我告诉学生,因为字写得不好,在考试中吃亏者不在少数;因字迹欠佳,写个求职信漏洞百出无法就业者大有人在;因字迹模糊造成的纠纷和笑话,各种媒体时有披露。学生纷纷点点头,似有所悟。

后来,我一直在思考学生的书写问题。记得我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刚刚参加工作时,课程表上安排有习字课,我也认真地教孩子们练钢笔字、毛笔字。孩子们的书写都挺不错,经常在各类书法比赛中得奖。如今,习字课早就从课表中消失了。习字好像仅仅被列为一种书法爱好。在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写字也只是作为识字的一个辅助手段而已。字迹只要能写对,甚至只要能让人看出或猜出是哪个字就行了,至于规范不规范,工整不工整,大多数老师就睁只眼闭只眼,于是书写的美观性在很多人心中就无关紧要了。

二、读报刊内容,醍醐灌顶

随手翻阅《中国教育报》,正好看到《习字教育,一项紧迫的历史任务――访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席、湖南省文化厅厅长周用金》一文。我细细地读着,想着自己班上的情况,深深地体会到习字教育真的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周用金在文中介绍他送给美国华盛顿市长自己的书法集后,市长给他回赠了美国的国旗,并说:“你送了中国的瑰宝给我,我也要把美国人的瑰宝送给你。”读到这,我百感交集,还是周用金说得好:“我想,这不是我个人的魅力,而是中国文字和书法艺术的魅力……就在外国人热衷学习中国文化、学写中国文字的时候,我们自己却忘记了汉字怎么写,这确实有点丢人。连自己的根都敢忘,外国人知道了会瞧不起我们的。要保证中国书法在世界上的魅力永存,还得我们自个儿重视!”

一个人的书写能力,常常在小学时代就奠定了基础,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养成了不良习惯,以后再改正和克服就难了。俗语说:“师傅开错了蒙,就如同放火烧山。”小树已毁,谈何成材。在小学时期形成的书写动手能力,对一个人文化素质的最终养成至关重要,对一个人在科学文化事业上的发展影响深远。因为一个人的字迹书写情况直接折射了一个人的文化功底、思想修养、性格特点和情趣品位。习字需要儒雅的气质、宁静的心态、求实的精神和执着的努力,这些正是一个现代人所应该具备的良好素质。

三、注意基础训练,造就书写能人

写字是小学阶段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首先,小学生的写字姿势,特别是执笔姿势是否正确是影响学生写字质量、写字能力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尽量注意孩子们的写字姿势,帮助他们克服一些不好的习惯,同时,我们也希望家长们能够配合起来,在家多督促提醒孩子,让孩子们认识到书写姿势正确的重要性。坐着写字时要腰背挺直,身体重量自然落在臀部。双手自然曲伸,左手轻压书本的左侧。右手执笔时,手指离笔尖一寸,用大拇指、食指分别从两个方向夹住笔杆,用中指的第一节垫在笔杆下端;大拇指不能压在食指上,无名指和小指依次自然弯向手心,并放在中指下方,笔杆往后斜靠在虎口处;笔杆与本子大约成四十五度,眼睛要能看到笔尖。一定要让学生做到三个“一”,即:一拳,胸口离书桌一拳;一尺,眼睛离书本一尺;一寸,手指捏笔时食指离笔尖一寸。另外,老师还要强调学生要用心写字,培养其毅力和耐心,每天坚持写好各学科作业当中的字。做到眼到、笔到、心到,保证书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为了孩子的未来,我想,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扎实地做好习字教育。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灿烂的书法文化才会经久不衰,后继有人。

(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修县三角乡中心小学)

上一篇:如何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下一篇:幼儿园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