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鸡矢藤加马鞭草治疗乙型脑炎

时间:2022-08-20 01:37:47

【关键词】 乙型脑炎

我院于2003年6月~2005年10月共收治17例乙型脑炎,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流行性乙型脑炎属于乙类传染病,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流行于夏秋季,多发生于儿童,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呼吸衰竭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大部分患者留有严重后遗症,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我院运用鲜鸡矢藤加鲜马鞭草捣烂包头,经半年回访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10例,女7例;发病1天6例,2天5例,3天5例,5天1例,7天1例;平均发病时间为2.35天。全组病例均表现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及脑膜刺激征,伴呼吸衰竭者4例。收治患者均为儿童,平均发病年龄为5.1岁。

1.2 治疗方法 1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并经患者家属同意后参加治疗;对照组采用20%甘露醇1~2g/(kg・次),15~30min推完,每4~6h静脉注射或快速静滴1次降颅内压,安定0.1~03mg/(kg・次),肌注镇静,异戊巴比妥钠(阿米妥钠)5~10mg/(kg・次),稀释后静脉缓注(1ml/min),至惊厥缓解即停注,鼻导管低流量给氧,氢化考的松5~10mg/(kg・d)或地塞米松2~5mg/d。能量合剂细胞色素C、辅酶A、三磷酸腺苷等药物有助脑组织代谢,对高热者给予在腹股沟、腋下、颈部放置冰袋物理降温。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鲜鸡矢藤、鲜马鞭草捣烂的药汁、药渣外包患者头部,药汁干后更换,次数不限。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体温正常,神志清,反应敏捷,语言功能恢复,无脑膜刺激征,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有效:体温正常,神志欠清醒,反应迟钝,失语、部分失语,瘫痪,无脑膜刺激征,白细胞恢复计数正常;无效:体温高热不退,昏迷,明显脑膜刺激征,白细胞计数一般在30×109/L以上,伴惊厥或抽搐频繁,呼吸衰竭死亡。

2 结果

经上述治疗后,治疗组全部病例于用药2h后体温下降至38℃以下,平均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13.7h,患者脑膜刺激征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白细胞平均49.5h后降至10×109/L以下,平均用药1.7h后停止出现惊厥或抽搐,最长住院时间为6天。出院时有2例患者出现反应迟钝、部分失语。对照组常常出现反复高热,有5例于入院用药24h后体温39℃以上,频繁地出现惊厥、抽搐及昏迷,脑膜刺激征明显;2例于入院14和23h后死亡;出院时有3例患者反应迟钝;2例伴有部分失语;1例伴有严重失语。体温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为35.4h,白细胞平均于129h后降至10×109/L以下,平均住院时间为13天。两组显效率经统计学处理,χ2=6.0527,P<0.01,两组在治疗效果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表1 两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乙型脑炎属夏秋季节在农村的常见病,属中医温病中的“暑温”、“暑风”、“暑痉”或“暑厥”等范畴,病因病机为人体正气虚弱,不耐暑、湿、热三气发泄,特别是小儿腠理疏松,气血未充,脏腑未坚,不耐暑热耗伤,若遇外感暑湿疫毒,较成人更易发病。暑为阳邪,其性峻烈,极易化火,热盛生风,风盛生痰,痰盛生惊,故临床可见高热、惊厥、痰鸣、昏迷;湿为阴邪,其性粘腻,暑气下迫,湿气上蒸,暑湿相合,内困中焦,蒙蔽清窍而出现发热、头痛、身重、频繁呕吐、嗜睡或昏迷等暑湿偏盛证候。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其发病机制为当人体被带病毒的蚊虫叮咬后,病毒即进入血液循环中,乙型脑炎病毒经血液循环可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在神经细胞内复制增殖,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临床症状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脑膜刺激征为其主要表现。反复惊厥及重度脑水肿引起的脑疝以小脑幕裂孔疝及枕骨大孔疝为多,发生小脑幕裂孔疝者病情突变,由烦躁不安、头痛迅速转入昏迷[1]。临床观察发现孩子得病后,病情常十分凶险,病孩会很快陷入昏迷,伴失语、吞咽困难,甚至出现肢体瘫痪等。目前通用的治疗是以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为主,大部分病孩经抢救治疗后,大约1~3个月后逐渐恢复正常,但常常有少数孩子在得病6个月后,仍留有失语、吞咽困难、肢体瘫痪、神志不清、智力障碍、大小便失禁、精神失常及癫痫等后遗症。笔者在治疗该病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根据本病的中医学发病机理给予清热解毒、祛暑利湿、止痛,由于患儿、昏迷患者难以配合和无法进行口服给药,运用鲜鸡矢藤、鲜马鞭草捣烂外包透析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因鲜药药汁丰富、具有完整天然的药物成分,利于吸收。鸡矢藤具有祛风利湿,止痛解毒,消食化积,活血消肿的功效,现代研究发现鸡矢藤有镇静、镇痛和抗惊厥的作用[2];马鞭草味苦降泄、性凉解热,善于清热解毒,具有抗炎止痛作用[2],人体头皮血流丰富,易于吸收药汁,加上该病病所在头部,药物经头皮吸收入血后直达病所,有利于疾病更快康复,所以给药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生效。此病好发于农村,而此两种鲜药在农村很容易采集,易于推广,明显地降低农村流行性乙型脑炎后遗症的发生率,在第一时间内使因疾病损害的脑细胞得到恢复。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48.

2 宋立人.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60,594.

上一篇:阿莫西林/舒巴坦治疗细菌性感染临床疗效评价 下一篇:活化课文呈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