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 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

时间:2022-08-20 01:32:51

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 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

摘要:针对新形式下大学生培养要求,对有机化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发挥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方法;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044-02

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实施,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而其更深层含义在于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即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伴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成果向生产力快速转化,不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产业,都需要众多专业知识扎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而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1]。作为基础课程教学单位,理学院应用化学系担负着全校有机化学理论课教学及相关实验的教学任务,有机化学(理论和实验)是农业院校大一学生重要的基础课,每年我校有近2000多名大一新生学习此课,在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知识和实践素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在较少的学时内掌握有机化学的精髓,如何挖掘学生身上的创新潜能,强化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形成创新品格,全面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共同关注和探讨的课题。为此,我们教研组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重组,并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教材的整改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由我系和其他几个兄弟院校的教师共同编写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有机化学”规划教材。在教材编写上,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实用够用;注重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删除一些理论性较强、较难及实用性不强的内容,而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理论性知识如有机化学反应历程、有机物的构象等内容则在拓展提高中介绍,便于学生根据各自情况学习。同时,针对重要的知识点,教材配备了相应的“思考题”,以强化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为了拓宽学生有机化学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章后选编了与正文内容密切相关的且有一定趣味性和知识性的阅读材料。此外还增加了常用有机化学词汇的英文标注,为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能力、查阅英文文献和双语教学奠定基础。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认识课程的重要性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直接的影响。师生关系的平等有利于扩大师生间的交流,拓宽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喜欢某位老师,也会对这位老师讲授的课程有兴趣。老师要让学生喜欢自己,就要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要不断地充实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用广博的知识去征服学生,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心悦诚服,产生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应亲近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使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活动,享受课堂的乐趣。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有助于学生积极地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提升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重视所学课程。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动力,兴趣能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的心理,对学习有积极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每门新课之前,应通过实例为学生讲明课程在实际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和切实的重要性,使学生真正明白该门课的用途,提高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老师还应通过有趣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有机化学的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首先是在新学期第一节理论课就向学生明确学习有机化学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和自己的关系,认识学习的价值。鉴于此目的,我们还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化学小故事并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如烯烃中乙烯的催熟作用及其应用,食品中反式脂肪酸与顺式脂肪酸的作用,在重氮和偶氮化合物学习时,先给学生介绍颜料和染料工业方面的知识,以及染料着色、产生颜色的原理,让学生带着兴趣进行学习,让学生意识到有机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引起他们的兴趣,再进一步重视有机化学的学习[2]。

三、优化教学方法

以往传统的有机化学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填鸭式的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我们在探索教学方法优化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尝试着采用互动交流式、启发研讨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具体做法是:归纳、指导性地讲授有关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用叙述法讲授概念和事实;用启发式教学法讲解结构、反应及其机理,例如,在讲烯烃与卤化氢亲电加成时,为什么遵循马氏规则,引导学生通过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来解释加成的规律,这样使得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该反应而不是死记硬背。又如芳香烃的亲电取代反应取代基定位规律进行理论解释时,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经过认真思考得出致活基团是给电子的,使苯环上电荷密度增大;致钝基团是吸电子的,使苯环上电荷密度降低。然后再让学生从理论上解释-OH,-NH2等基团为何是强致活基团,很多学生会自然提出问题,-OH,-NH2是吸电子基,应当使苯环上电荷密度降低,为何和得到的结论不符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是直接回答,而是启发学生确定吸电子基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学生会回答根据诱导效应。此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OH,-NH2和苯环相连时,除了诱导效应外,还应有何电子效应。这样启发学生联想到共轭效应,从而解释了-OH,-NH2和苯环相连时为给电子基,强致活基团。其他取代基的定位规律的理论解释也迎刃而解。与此同时,讲授时注意基础理论知识结合生产实际,理论教学结合实验教学,系统传授知识与加强能力、培养素质相结合,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力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机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有机化学课程中,实验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掌握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培养扎实的有机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是尤为重要的,通过有机化学实验课的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已学的基本理论,并且通过实验的训练,对于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其科研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以往的实验课中,通常都是由教师把实验原理和操作要求讲解一遍,然后学生开始做实验。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地重复,验证试验。这样就会使学生只看重实验的结果,而忽略了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这既不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不符合培养新形式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3]。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课前预习。上课前强调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写预习报告,使学生对有机实验的实验原理、相关操作的步骤以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在实验课上讲解实验时随机提问,以便督促学生主动的学习实验的相关内容,这对于实验的顺利进行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2.课上讲解、讨论和纠错。讲解实验时,教师对实验内容所涉及的具体操作进行演示,并且在讲解时,对于已经讲过的一些操作,教师不再重复讲述,而是让学生主动出来讲解或示范操作,随后教师随机提问其他同学演示得是否正确,如果错了,让同学指出错在哪里,原因是什么,然后教师再给予指导。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同时也能反映出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及时加以纠正。并且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每一个学生的操作,发现问题要及时提醒,对于存在的一些错误操作,要及时纠正。这样学生通过实验课的训练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课后数据处理严要求。实验课结束要求学生如实填写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教师检查后签字,强调学生要注重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实验的重点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以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措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从整体上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改善。

随着国家的发展的需要,新形势下的有机化学基础教学,不仅应该教授给学生基本理论及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更应该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研究能力,也就是应该注意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高校教师有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吴辉.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分析与能力培养模式创新[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65-68.

[2]郑鲁沂,杨春霞,刘思全.提高有机化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1):77-78.

[3]袁立丽.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28(6):86-88.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化学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201199)

作者简介:邢志勇(1976-),男,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副教授,博士,东北农业大学理学院,主要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

上一篇:民航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下一篇:中职护士的特点及教学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