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翻译问题

时间:2022-08-20 01:12:44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翻译问题

摘要: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便开始开展对华裔美国文学的译介工作,并且伴随着的时间的推移,对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翻译的数量不断增加,与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相关理论也在不断的增加,同时伴随着国内研究者对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一些人们特别关注的重点和翻译过程中比较明显的问题。为此,笔者要对华裔美国文学中出现的相关翻译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 翻译 问题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15-01

华裔美国文学是亚裔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长期的发展中,我们在西方社会和美国人眼中往往被称为“东方人(oriental)”,直到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加州大学的市岗勇次教授发明了“亚裔美国人(Asia American)”,改变了传统的称谓,并且伴随着之后发生的美国民权运动,诞生了华裔美国人、日裔美国人和菲裔美国人等称谓。虽然早在十九世纪亚洲人就已经到了美国,但是与其相对应的亚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却迟到了一个世纪之久,甚至对基本的“亚裔美国人”和“亚裔美国文学”之间的界定还没有达成共识。因此,对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翻译问题分析

1.1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译名认识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内地对华裔文学进行译介时,往往是按照汉语表达的习惯进行翻译,即把涵盖面积范围广的词语放在翻译的前面,则对“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的翻译就是“美国华裔文学”,与当时的“美国犹太文学(Jewish

American Literature)”、“美国印第安文学(Indian American Literature)”的翻译方式是一致的。但是随着后期国内翻译中华裔美国文学的普及,以及台湾学者在文章中大量使用“华裔美国文学”,人们将逐渐接受了“华裔美国文学”,笔者认为使用“华裔美国文学”是具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这种翻译语序与汉语语序是一致的,用Chinese American对Literature进行修饰,表达的意思就是“华裔美国人创作出来的文学”。正如在汉语中我们习惯说“华裔美国人”却不习惯说“美国华裔人”,因此往往采用华裔美国人的说法。另外,在目前国内两种用法都是可行的,毕竟二者各有存在的道理,比如当将“美国”放在前面时,就可以翻译成“美国华人文学”,一样是符合我们汉语的表达习惯。

1.2对“华裔美国人”的认识思考

所谓的“华裔美国人”是指具有华人血统和美国国籍的人,其中既包括土生土长的华人后裔,也包括拥有美国国籍的华人,但是在许多华裔作家和评论家往往将后者排除在“华裔美国人”之列,因为他们认为自身已经被主流社会所认同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美国人,而后者的出现使其自身的社会地位受到影响,故对后者产生了歧视。比如徐忠雄《美国膝》中对中国男人通常标志的描写和汤亭亭《孙行者》中对新移民的描写,无不渗透着对后者的不屑。

2 华裔美国作家名字翻译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对华裔美国作家的名字进行翻译时,都是采取音译的方式,并且目前国内的许多翻译家仍然主张采用音译的方法,因为他们毕竟是美国人。但仍然有许多评论家认为应该用他们的中文名字,因为他们也是华裔,使用中文名字可以凸显出他们的华裔身份,更何况大多数华裔美国作家对自己的中文名字是认同的,比如汤亭亭、谢汉兰等作家。另外,大部分第一代华人是以“契纸儿子”方式成为美国人的,在进入美国之后就失去了自己的姓氏,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无比痛苦的,因此对他来说恢复自己的姓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Frank Chew Chin中的Chew表示的意思就是“赵”姓。总之,在对华裔美国作家的名字进行翻译时,运用他们的中文名字是更加的尊重。

3 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中的其他问题分析

3.1翻译时对华裔美国的历史进行考证

在对华裔美国文学进行翻译时往往会出现违背华裔美国历史的翻译内容,比如将《蒲安臣条约》(Burlingame Treaty)翻译成《柏林盖姆条约》、将顾维钧(Wellington Koo)错误的翻译成惠灵顿・库里、将辫子法案(queue ordinance)简单的翻译成排队税。

3.2对美国的地方方言进行学习和了解

对地方方言的认识不足往往会产生许多低级的翻译错误,比如对《女勇士》中的“Ho Chi Kuei”进行翻译时,许多人将其翻译为“好吃鬼”或“胡扯鬼”,但是在华裔美国学者的解释中“Ho Chi Kuei”所表达的实际意思是第一代华人对第二代华人的批评,认为第二代华人是洋鬼子。同时,可以向其他专业的学者进行请教,比如对Lee Yan Phou进行翻译时,被认为是李彦富,但是在纪录片《幼童》中却被翻译成了李恩富,为此通过对编导的访问最终得到解决。

3.3翻译过程中讲究书名和人名

比如关于《孙行者》一书进行译名时,有的翻译为《猴行者:他的伪书》、《猴子旅行大师》以及《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这些书名的译名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由于书中的主人公自称猴王是当今美国的化身,因此使用“孙行者”是存在一定道理的。另外,书名中monkey前面用Tripmaster进行修饰可以展现几层意思,其一,由于“trip”具有“旅行”的意思,可以被理解为“引路人”的意思;其二,Tripmaster还可以理解为“善于操纵”的意思。因此,在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中对书名和人民的讲究对避免出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虽然华裔美国文学的经历的时间较短,但是其体现出的生命力是极其顽强和富有生机的,不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并且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研究者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将更加重视。因此,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中出现的问题极具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冰.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翻译问题[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10-06-30 .

[2]王惠.全球化视野下看中国文化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消解[J].外国文学研究,2013-04-25.

[3]张雅伦.简述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J].海外英语,

2013-08-23.

上一篇:高中物理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