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重拳出击 为小微企业“输血”

时间:2022-08-20 12:08:23

银监会重拳出击 为小微企业“输血”

“先还后贷”的还款方式让不少小微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压力,也导致企业在“倒贷”过程中背上高成本负担。近日,银监会新规,允许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在银行办理续贷

日前,银监会印发了《中国银监会关于完善和创新小微企业贷款服务 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对流动资金周转贷款到期后仍有融资需求,又临时存在资金困难的小微企业,符合条件的,可以办理续贷,提前开展贷款调查和评审,科学加以风险分类,符合正常类标准的,应当划分为正常类。

小微企业有望甩开昔日“鸡肋”行情

一些小微企业相比大中型企业而言,由于缺乏成熟的商业计划和现金管理技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银行普遍认为对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大、成本高,是典型的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在其相关报告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即便小微企业的重要性已获得公认,但它们仍然无法获得发展所需的足够金融产品和服务。

随着金融市场迅猛发展,大型企业更倾向于低成本的债券融资,或是借助资本市场融通资金,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必然相对下降,使得银行不得不另谋生路。另外,由于采用了先进的业务模式,许多银行开始觉察到小微企业贷款市场的可盈利性。

银行充分发挥银行主力军作用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银行业资产总量已经超过150万亿元,是整个金融行业的主体,资金实力相当雄厚,如果无法用好银行信贷,很难想像可以有效填补小微企业巨大的融资缺口。

为了推动银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我国金融监管部门进行了大胆探索,出台了大量规章制度。其中,带有标志性的主要是“六项机制”和“四单原则”。2005年7月,《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商业银行开展相关业务应当落实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以及违约信息通报机制等“六项机制”。

在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小微企业贷款实现了长足发展。截至2013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7.76万亿元,大约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23%,连续多年实现金融监管部门提出的“两个不低于”工作目标,即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增量。

“新金十条”让“倒贷”迎刃而解

“贷款还不上,倒贷来帮忙”,所谓倒贷,是指小微企业在银行贷款到期后,借助外部高成本搭桥资金续借贷款,甚至会有高利贷的情况发生,加重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有很多原因,其中银行信贷的不便利是重要方面。“不少银行的贷款品种设计不合理,缺乏针对性,没有考虑企业的实际经营需求。”

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部署了多项举措。其中提到,要优化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管理,采取续贷提前审批、设立循环贷款等方式,提高贷款审批发放效率。

紧接着,7月24日,银监会了《关于完善和创新小微企业贷款服务 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通知》。此次《通知》出台的多项措施,正与国务院会议部署相对应,例如鼓励金融机构合理确定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期限,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办理续贷等。

所谓的条件,除了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正常外,还要求企业没有挪用贷款资金、欠贷欠息等不良行为;同时原流动资金周转贷款为正常类,且符合新发放流动资金周转贷款条件和标准。

《通知》从为小微企业提供的贷款期限、产品以及服务模式三方面进行了规范。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流动资金周转贷款到期后仍有融资需求,又临时存在资金困难的小微企业,经其主动申请,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提前按新发放贷款的要求开展贷款调查和评审。

为了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办续贷、年审制贷款和循环贷款等创新业务,银监会对一些政策进行了调整。银监会法规部副主任王科进表示,“以前企业借新还旧,贷款风险分类将降为关注类;但现在对于小微企业续贷的,对于符合正常类的标准的,应划为正常类。”

工行小企业金融业务部副总经理王旭称,一旦贷款进入关注类对银行和企业来说,都是压力,金融机构需要占用更多的拨备和资本金,增加贷后管理的成本;小微企业则会增加相应的融资成本。“因此分类标准的调整,将有效激发银行探索符合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特点的贷款产品和服务模式。”

上一篇:财经百科 8期 下一篇:“海沧资本”及其兑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