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似拙却有“功”

时间:2022-08-19 08:34:14

汉语中最玄妙的两个词,在我看来便是“工夫”与“功夫”。两者读音相同,但一般人从寻常角度视之,可谓大相径庭。“工夫”似拙,似乎只有庸人才会用大把工夫去做一件事;功夫则巧,历来贤者都有过人的“功夫”,做事得心应手。(提出两个特殊概念,激发读者兴趣。)

倘若仅限于此,便算不得什么妙。这两个词最妙之处在于,看似矛盾的外表下实际上有着相通统一之处:唯有苦下“工夫”,才能练就一身“功夫”。(提出中心论点,篇章之“起”。)

“工夫”是成就“功夫”的必要条件。(分论点一,篇章进入“承”。)自古以来便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说法,在这里,“功夫”和“工夫”颇有相通之意。一根铁杵到一根针,能够实现这样的转化,不过是长年累月拿着铁杵磨,苦耗时间罢了。这看似无聊机械的动作却是达成最终效果的必要条件。若没有这平凡至拙的“工夫”,何来辉煌高超的“功夫”呢?就像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个卖油翁,若不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实践,如何做到油通过钱孔而一滴不沾呢?(恰当运用引证法、例证法;正面论证与反证法结合。)

“功夫”是“工夫”积累的必然结果。(分论点二,进一步“承”。)中国自古以来有“天道酬勤”的说法,而“勤”字概括的便是大量的“工夫”。即便是“温柔似水”,只要经年累月地滴在一块石头上,石头也是会被洞穿的。《劝学》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强调的本是“工夫”,但反观之,若积累了成千上万的跬步,还能停在原地吗?若千万细流汇聚在一起,能不成江海吗?可见大量的“工夫”造就的定是“功夫”,真是“工夫”似拙却有“功”哪!

当然,相通统一并不代表简单地画等号,把“工夫”变成“功夫”并非轻而易举,自然天成,“功夫”的练就还有高效和低效之分。(由论述两者关系进一步探讨练就“功夫”之效率,篇章由“承”进入“转”。)除了毅力之外,方法也很重要。方法不科学,只能“事倍功半”,“工夫”成为“低能功”,甚至“无用功”。有报载,中国女子射箭队刻苦训练的毅力可谓一流,但多次大赛都输给韩国队,专家道出了其中奥秘:韩国队运用红外线和激光等高科技手段测试基本姿势、瞄准等动作的合理性,而且进行定量分析,为训练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依据,而中国队的教练和运动员主要靠观察凭感觉进行定量分析,手段的科学性明显不如对手。由此可得出一个公式:毅力+科学=高效成功。看来,那位卖油翁的名句“无他,唯手熟尔”多少还有一点片面性呢!(“转”出令人耳目一新之论。)

“工夫”似拙却有“功”,“功”在毅力,“功”在科学。这就是“工夫”与“功夫”的全部奥妙所在吧!(收束全文,“合”得自然精要。)

【评点】

这篇习作一开始就亮出论述的一组概念“工夫”与“功夫”,提出论点――唯有苦下“工夫”,才能练就一身“功夫”,这是“起”;接着从“必要条件”“必然结果”切入阐述“工夫”之于“功夫”的重要,这是论证的展开,是“承”;如果文章就此收住,则有论述苟简、观点嫌“平”的缺憾,作者很聪明,用“当然”一转,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毅力+科学=高效成功”的新论,这一“转”,“转”出了思想亮c,“转”出了立论深度;最后一段是“合”,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言简意赅。作者运用起承转合法架构全文,有用墨严谨、引人入胜之妙。

上一篇:人在时光的流逝中书写沧桑 下一篇:不为难别人,是一种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