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电线路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时间:2022-08-19 03:47:13

送电线路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摘 要】 送电线路工程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引发生态问题、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加上线路通道资源紧缺,也成为电网自身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本文主要从设计的角度,兼及施工环节,针对送电线路建设过程中对周围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影响,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通过合理规划,优化线路路径选择,改进杆塔和基础的设计,塔基施工基面的综合治理,采用先进施工方法等方面,减少送电线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 送电线路 环境保护 设计 施工

1 设计、施工环节与环境影响的问题

(1)设计环节(包括线路规划) 在工程项目建设中起着“龙头”的作用,从全局上决定了线路工程与环境的友好程度。(2)技术更新迟缓,技术资源储备贫乏。与其它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我们南方地区的地质地貌复杂,山岳河川密布,人口密度大,人平农田和森林资源稀缺,线路工程对环境影响的后果也更加严重。(3)施工技术、施工装备落后,工效不高,环境影响区大,影响时间长。

2 送电线路工程的环保设计

2.1 环保规划,设计施工配合

(1)送电线路是一种线性工程,和其它开发建设项目相比,具有战线长,跨越多种不同地质地貌类型、不同生态人文环境的特点。(2)进行经济上的分析,落实必要的资金预算。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环境保护与节省建设投资可以作到双赢,二者并不是矛盾。(3)应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与施工密切配合。共同对重要施工方案、施工技术、先进施工方法和装备的使用、引进与开发提出要求。

2.2 避让措施

选择线路路径时,优先考虑对环境敏感点的避让,以最大限度、最有效地减少对环境影响,是设计中的原则,也是全方位优化路径方案中重要的一环。

2.3 减小线路走廊宽度

送电线路的路径通道即线路走廊。线路走廊宽度主要由导线最大风偏时保证电气间隙的要求决定。

2.4 紧凑型设计

紧凑设计内容很多,这里就通常适用于减小线路走廊宽度者略举于下。

(1)在双回或多回送电线路上,导线采用垂直排列;当高低电压回线同杆塔架设时,低电压回线布置在下方,以减少电磁干扰和所占线路走廊宽度。(2)为压缩线路走廊宽度,应尽量考虑采取绝缘子串的V型布置。以500kV单回路直线塔数据为例,与I型串布置相较,V型串布置可少占4m左右线路走廊宽度,约为17%。

2.5 线路的高跨设计

以往送电线路在穿越林区时,一般都将线路走廊内宽达数十米范围的树木全部砍光。这种做法严重地损害宝贵的森林资源, 引起水土流失,工程费用也增加很多。这是一种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关系,得不偿失、不文明、落后的生产方式,无疑应予以屏弃。

3 杆与塔

3.1 合理的杆塔选型

设计中通过选用合理的塔、杆型类,以取得避让、紧凑等效果, 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尽量采用大档距,小根开的铁塔。(2)单回路线路采用酒杯塔和猫头塔等紧凑塔型。(3)采用直线转角塔、在塔头间隙及负荷允许条件下带小转角(一般所带转角极小)的直线塔等技术措施避开不利的塔位。(4)高电压等级线路,在地形复杂地段,可采用大跨距、分相塔。以减少土石方量和植被破坏。(5)通过山区的送电线路,为适应地形,减少基面土石方开挖,应尽可能采用全方位高低腿铁塔、高低腿电杆 (见下述)。

3.2 全方位高低腿铁塔

线路铁塔基础基面上土石方大开挖的根本原因, 是老式的等高铁塔和等高基础不能适应现场的地形布置。一个220kV铁塔等高基础,需开辟约100m2的基面土石方,当平降基值3m时,土石方约200-300m3(含坡面开方,下同);一个500kV铁塔的等高基础,需开辟约200m2的基面,当平降基值5m时,土石方约700-800m3。

3.3 高低腿电杆

双杆型电杆,在平地为两腿等高,在山地则采用高低电杆,以减少基面降基值,从而减少植被破坏面积和土石方量。

4 杆塔的基础

4.1 基础的合理选型及设计

基础应根据每个塔位的地形、地质、水文以及施工、运输等条件进行优化设计。并在施工过程中,设计与施工双方紧密配合,发现具体情况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修改。作到保证质量、不浪费投资,开挖土石方最少,对环境有利。

4.2 升高基础与全方位高低塔腿结合使用

在山丘地区的塔位,为避免大开挖,可采用升高基础与全方位高低腿铁塔配合,降基值只计算到腿部出土点高差,保护范围的高差采用加大基础埋深的方式来弥补,这样避免了基础大幅度的降基,而且杆塔的排位高相应的提高了。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体基面的开方,对环境的影响很小。

5 塔位施工基面的综合治理

塔位基面土石方开挖后,原土体稳定性受到扰动,开挖形成的斜坡及高低塔腿间的坡面,以及堆积的弃土,在雨水冲刷、浸蚀下,易产生水土流失和塌方、滑坡,破坏下坡方向植被,也危及塔基的稳定,给安全运行带来隐患。因此采取保护基面措施实为重要,这就是基面的综合治理。

5.1 挖方放坡

在以往山丘区线路工程的施工中,由于部分塔位基面挖方边坡未按有关规定放坡或放坡不足,在雨水冲刷、浸蚀下,易产生边坡剥落和坍方。

5.2 基面排水

(1)塔位上坡的排洪沟:通畅的排水,有利于基面挖方边坡及基础保护范围外临空面的土体稳定。塔位有坡度时,为防止上坡侧汇水面的雨水、山洪及其他地表水对基面的冲刷影响,除塔位位于面包形山顶或山脊外,均需在塔位上坡侧(如果基面有降基挖方,则距挖方坡顶水平距离≥3~5m处),依山势设置环形或人字形的排水沟,以拦截和排除周围山坡汇水面内的地表水。

(2)基面周边的排水沟:在施工图设计的降基挖方的基面作出留有内高外低的排水坡度的规定,坡度一般为(0.5~1.0)%。基面排水坡度尽可能向基础保护范围大的缓坡方向倾斜,以便基面雨水从此方向排出,减缓雨水对塔基及下山坡山体表面的冲刷,有利于水土保持。

(3)护坡与挡土墙: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千变万化,当塔与塔基选型充分优化后,基础边坡是否满足稳定性要求就格外重要。土石方开挖破坏了山体的稳定平衡状态,同时余土的堆积会产生“滚坡”, 损坏下坡向的植被和水土。护坡:通常沿塔位周围自然山坡或基面挖方后的缓坡面用块石砌筑。当坡高在6m以下时,一般砌一阶护坡,当大于6m需分阶护坡。挡土墙:挡土墙的作用是把土挡在指定范围。在山区,因塔位降基开挖破坏了原土体的稳定,或基础临空面边坡陡峭,或高低腿间斜坡因基础根开小无法放坡,以及个别塔位位于土体稳定度差的地段等情况下,由于坡度过大,护坡不能起到有效挡土作用时,必须砌挡土墙。

5.3 恢复植被

人工植被技术:在塔位边坡较陡之处以及考虑综合投资等因素下,建议采用人工植被技术,取代传统的片石护坡和喷混凝土护坡.此技术系移植自高速公路的护坡方法。先将钢丝网用土钉固定在坡上,然后喷洒木屑等肥料形成基层,再喷洒草种。此法施工简单,费用低,其护面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发明显,这与传统护面随着时间推移,效果渐趋不稳定恰恰相反。

6 线路施工

设计是"龙头",施工是关键。送电线路工程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除了设计上的措施外,还需靠施工采取先进、合理的施工方案和严格周全的施工管理。

6.1 基础开挖、施工、恢复

施工与设计方密切配合,作好塔位的定位,提出具体施工方案。并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1)开挖:采用全方位铁塔后,从整基塔位的大开挖改为每个塔腿的局部开挖,要杜绝放大炮,以免炸松塔腿间的原状土,破坏土体的稳定和导致水土流失。不任意向下山坡倒土,必要时可以筑挡土墙栏住。(2)余土堆放:在不影响环保的情况下,余土可就近稳定地堆放在杆塔附近地形较平的一侧,陡坡侧不宜堆放。(3)环境恢复:如果施工影响区内的树木、植被不可避免地部分被破坏后,应严格执行恢复措施。树木、灌木、植被尽量避免毁灭性的砍伐、清除,而采取移植或事先假植、完工后予以复栽的措施。

6.2 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

近年来,由于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先进技术的采用,使送电线路的环境保护工作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1)放线:我国有些地区已在线路施工中成功采用了直升机、动力伞、飞艇放线和火箭放线的技术,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又很好地保护了森林资源。例如据报道,云南送变电公司从2000年开始氦气遥控飞艇的研发,应用于从110kV到500kV送电线路施工中。还有恩施水利电力工程建设公司在110kV送电线路采用动力伞放线施工等。已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2)运输:在国外,车辆加直升机空中运输的方式已较常见。希望这种现代化的施工运输作业方式,在国内也逐步实现。(3)开挖:工程中采用全方位铁塔、高低电杆,塔基开挖已改大开改为每一个塔腿的局部开挖。除遇岩石外,采用放炮方式已大为减少。

7 结语

认真搞好送电线路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达到与环境友好,与社会和谐。作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一致,是我们追寻, 也是应该达到的目标。笔者认为,继续促进送电线路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三个要点是:有关国家法律、法令、标准、行业规范及执行、监督机制的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高素质的设计、施工队伍,及设计与施工的紧密配合;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现阶段的重要方面是促进施工机的械化与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王高益.输电线路的环保设计海南电力设计研究院.《农村电气化》,2007年第11期.

[2] 云南电力输电线路施工采用环保新技术.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4]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

[5] 国家电网公司环境保护监督规定(试行)印发时间:2005-8-29.

上一篇:水质监测COD微波消解法与回流法的比较试验 下一篇:水土保持对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