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3.7”强降温天气过程分析

时间:2022-08-19 03:34:42

万州“3.7”强降温天气过程分析

【摘 要】分析2016年万州区“3.7”强降温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变化、影响系统以及数值预报模式产品和预报结论检验,总结在前期升温明显,气温高于多年同期平均较大的情况下,配合有利的横槽转竖天气形势以及地面冷空气入侵和东北风回流降温,参考降水模式预报结论和本地气候以及中长期预报工具在过程降温上的趋势预报等来做强降温预报的思路方法。

【关键词】万州 “3.7” 强降温 分析

1 过程概况

2016年3月7~10日,万州区出现一次强降温天气过程,过程在连续72小时内累计下降了8.2℃(图1),全区普遍降了中到大雨(图2),局部出现大于17米/秒的阵性大风(图3)。

2 主要环流形势

2016年3月7日天气形势分析:

从图4a看出,500hPa上:我国中高纬地区呈西高东低形势,高压脊位于乌山,而在东北地区西北部有闭合的冷涡,并向西伸出一条横槽。中低纬以偏西气流为主,多短波活动。重庆西南,东北地区有短波槽,盆地附近相对湿度较低。

图4b显示,700hPa上:盆地地区大部处于槽前的西南气流中,贵州-华南北部有低空急流。重庆地区相对湿度较大。

图4c显示,850hPa上:南方大部受偏南气流控制,偏南急流抵至贵州、湖南中部一带。盆地地区上为闭合的暖性低值系统,相对湿度较大。

图4d显示,地面上:冷高压前部的冷锋系统推进至华北、陕北一带。西南地区处于冷锋前的大范围的热低压控制之下。

根据数值预报:预计未来7日至8日白天,受500hPa波动槽及中低层辐合系统影响,重庆地区以雷雨、阵雨为主;8日夜间开始到10日,冷空气由东逐步向西推进,配合中低层辐合系统以及较高的相对湿度,全市有一次明显的降温降水过程。

3 主要预报思路

3.1 本地日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平均偏高6~7℃

本地预报经验表明,前期偏高的气温有利于后期达到强降温的标准,特别是冬季偏高5度以上或秋季、春季偏高6度以上,可以作为本地强降温的一个预报指标。

3.2 天气趋势预报有横槽转竖的天气形势

从图5看出,8日20时500hPa高度场、700hPa风场(图5a)显示在内蒙到新疆东部有一明显横向槽,700hPa上对应有切变;到9日20时(图5b),500hPa高度的横槽有下滑转竖的趋势,而700hPa上对应的横切变已经移动到四川东部到重庆东北部一带。

一般情况下横槽是由槽前偏西气流和槽后偏北气流形成的,在东亚和北亚地区,冬季寒冷,如在这些地区高空形成横槽,则沿着西风运动的寒冷的空气便无法大举南下而堆积在横槽后部,但是小股冷空气可以在槽前西风小波动的作用下越过横槽南侵影响南方地区,与槽前活跃的西南暖湿气流作用形成该地区大范围连绵的降水天气。而一旦横槽转竖,则堆积在横槽后部的强冷空气会顺着横槽的移动而大举东移南下。有利于本地达到强降温。

3.3 地面气压场上预报有明显气压升高,有较强冷空气影响

由图6看出,EC模式6日20时预报3月7、8、9、10日地面气压场上在重庆东北部万州一带有明显气压升高,显示地面冷空气自重庆东北方向进入的趋势和路径。

3.4 本地中长期统计预报工具显示同期有明显降温趋势信号

图7显示,利用万州1955年到2015年整61年的长序列历史资料,通过方差周期分析以及显著周期叠加外推预报,得出万州龙宝站在2016年3月上旬5日到8日有一次8~9度降温过程。根据实况资料分析,修正预报此次预报过程大致在3月7~10日。

3.5 EC 等数值预报模式预报有较强降温过程

图8显示,统计EC等数值预报模式,表明在850hPa高度和2m高度8~10日连续72小时分别有11度(图8a)、8~9度的降温(图8b)。

3.6 降水模式预报未来三天有明显降水

万州本地3月初的气候表明,冷空气侵入,一般情况下会出现高山下雪、低山下雨的情况,这较为有利于气温下降。图9显示,3月8、9、10日连续三天万州分别有中雨到小雨量级的降水,这较为有利于降温和维持较低气温。

4 预报结果检验

5 结语

(1)检验表明,本地预报经验中,前期偏高的气温有利于后期达到强降温的标准,特别是冬季偏高5度以上或秋季、春季偏高6度以上,可以作为本地强降温的一个预报指标。

(2)天气图上有横槽转竖的天气形势以及地面气压场上预报有明显气压升高均可用作判断有无冷空气影响及其强度,尤其是地面气压场高压的东北向侵入重庆,表明了冷空气侵入的路径和趋势。

(3)本地中长期预报工具对较长序列的历史气温资料分析预报结果结合实况资料和模式预报,可以增大强降温预报时间的提前量,提高降温预报结果的准确性。

(4)EC等模式的温度和降水预报相结合使用可以有效提高强降温过程的定量化预报水平。

参考文献:

[1]韩金元,陈惠芳 等.应用地面气压差预报冷空气对顺德的影响[J].广东气象,2007(1).

[2]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对比评估方案.2010(5).

[3]段朝霞 等.2006年1月上旬广东寒潮过程诊断分析[J].广东气象,2008(2).

[4]黄嘉佑.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19-28.

[3]何豫秦,杨琼,杨睿敏,胡江波 等.汉中地区一次强降温天气过程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2(20).

[4]胡端英,梁域,周静,余家材 等.云浮市低温霜冻特征及预报技巧初探[J].广东气象,2012(5).

上一篇:四药联合用于门诊绝经后宫腔镜下无痛取环68例... 下一篇:彩色多普勒超声闪烁伪像在超声定位的体外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