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代表委员一年一度的“PM”如何进行?

时间:2022-08-19 11:06:10

有人把每年的人代会比作国务院一年一次的“PM”(公司下属向老板述职之意)。这个比喻够形象。总理的确是在做述职报告,而人大代表也的确是在给国务院打分。不仅是总理在做“PM”,代表委员们也在做“PM”,给代表委员打分的是公众,他们要看看代言人参政议政的水平究竟如何。

现在,公众期待渐高,代表委员“PM”一个高分愈发困难。

今年“两会”议程刚半,就有博客把一些委员提案拿出来奚落了一番――“今年‘两会’上的八个脑残提案”:NO.1张晓梅:推行四天半工作制;NO.2张近东:取消端午、清明两个短节;NO.3冯小炬:设立一个男人节;NO.4宗立成:确立国花国树;NO.5朱树豪:“全民休闲计划”;NO.6王新陆:高考不一定非得考外语,可以考古汉语;NO.7毛小青:建设“城”;NO.8刘汉元:全国每人发四千元消费券。

“脑残提案”的评价显然并不适当,不仅失之尊重也失之公平。比如设立国花国树,发放消费券的提案并不离谱。但是,对提案议案的批评尚有很多。你很容易就能从这些批评当中看出,公众对代表委员的衷心期待和严格监督。这两届政协会议,平均每个委员提交两件以上的提案。两届人大会议也分别收到七百多和一千多件三十人以上联名的议案。但现在,公众已不仅仅要看你提了多少议案提案。还要看你提了什么样的议案提案,你的议案提案是不是集中反应了公众真正关心的问题。

作为代言人,你沉默不行,你发言不着边际也不行。最近,印度《IBNLive电视新闻网》对该国第十四届国会下院五百四十五名议员的五年任期进行了总结,最后发现五年期间竟然有十五名议员从未发过一言。他们列出了这十五位“沉默的羔羊”的名单,并对他们“沉默是金”的表现“目瞪口呆”。如果对照一下,中国本届“两会”二千九百八十五名人大代表和二千二百三十五位政协委员中,到底有多少人是“沉默的羔羊”呢?

问题正是这样,“沉默的羔羊”和“乱叫的乌鸦”均不受欢迎。一些代表委员开始感到了真正的压力。有意思的是,“两会”期间,有些媒体似乎专门和一些“大嘴”代表过不去,时刻恭候着“阵阵雷语”。而少数代表委员显然也都变得格外小心,被抱住后腰也不接受采访,玩起“躲猫猫”。最典型的莫过于2005年北京“两会”,张惟英委员谈到“不能十三亿人都来北京啊”,遭到公众和媒体的集体炮轰,她发誓今生再不接受媒体采访。

“躲猫猫”和今生不受访者,都不是合格的政治家,都有负重托。但这其实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可喜的现象,这种自由的表态和选择本身,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政治禁忌。代表委员开始有角色意识、权利意识,只不过他们还没有正确理解权利和媒介的关系,还没有学会如何像政协大会发言人赵启正那样自信地面对媒体,三天接受十四场专访。

“两会”就是―个政治舆论场。舆论场主体除了两大机关之外,主要有三个:代表委员、公众和媒体。就形式而言,代表委员是焦点,媒体是中介,公众是裁判。就实质而言,代表委员是代言人,公众是权利让渡者,媒体是纽带和监督者。

仅就这个政治舆论场而言,其生态的进步是可以感知的,虽然这种进步也还相当有限。这种进步来自于三者良性的活动。少数代表委员在“躲猫猫”,但亦有数量更多的代表委员开始主动进行媒体公关。“两会”前夕,常有代表委员借助和游说媒体,虽然他们的议案提案并不全关宏旨,有时仅仅是一个地方问题、局部问题。公众也是这样,虽然“打酱油”的心态还有,但最起码网友对“两会”关注度有所提高,仅仅从“两会”报道中大量的跟帖、留言、提问、博客就可以看出,虽然这些意见还常常集中在一些所谓的敏感和负面问题上。媒体本身开始变化,他们的关注焦点已经从少数民族代表的头饰问题转向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平衡问题,从明星委员的当选感受转向明星委员的问题思考。

“PM”还没有结束,你这次准备给代表委员打多少分?

上一篇:昏君对雄主的“修正” 下一篇:为什么不设“无排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