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泥塑教育之我见

时间:2022-08-19 10:58:35

幼儿泥塑教育之我见

摘 要:在幼儿园开展泥塑教育,既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欣赏、表达和创新能力,一切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从色彩着手,以成就感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让孩子在接受美的陶冶中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关键词:幼儿;泥塑教育;方法

泥塑艺术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一种,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以人物、动物为主,它带给我们的是沉重泥色下惟妙惟肖的姿态,是那份不变的中华民族的色彩。其形象或憨态可掬,或活泼可爱,小朋友往往爱不释手;而泥塑活动更是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近两年,笔者的教学对象都是小班幼儿,我尝试着开展陶泥特色教学,让幼儿在进入学校后初步体验陶泥活动,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美的创造能力。

一、泥塑教育的功效

(一)学会动手

双手不仅是动作器官,而且是智慧的来源。幼儿时期,正是脑神经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手部动作的发展,无疑会促进他们大脑的快速发育、成熟和完善。幼儿多动双手,大脑才能聪明,才能心灵手巧。

(二)学会表达

语言是孩子学习和发展最重要的一项技能,能够让人清楚了解孩子的需求、想法,而艺术作品则是幼儿表达的第二手段,反映着孩子的思想和那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心理。在“可爱的小熊”活动中大部分孩子都模仿老师制作着,但却有一个孩子在小熊的手臂中放了一根粗粗短短、歪歪扭扭的泥条,通过他的介绍讲述才知道原来这是小熊的午餐――竹子。他说:“小熊喜欢吃竹子,我做一根竹子放在它手里,等到它肚子饿了就可以吃了。”他用他已有的生活经验表达着他与众不同的想法,让我和孩子们一致对他点头。我想这就是语言和艺术两种语言组合的成效吧。

(三)学会欣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幼儿艺术活动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幼儿欣赏美的能力。因此,在每一次的陶泥制作活动后我们都会有欣赏和评价环节。让幼儿欣赏自己和同伴的作品,既能够让幼儿提高对自己作品的成就感,也能在不同的作品中感知不同角度的美。

(四)学会创新

同一个活动在不同幼儿的眼中和手中都会有不一样的创新。同样是《可爱的小熊》,每个孩子都会有不一样的创新,即使老师没有示范、讲述,孩子们也会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独一无二的想法,创造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因此,对于孩子的种种创新,我们要让他们学会欣赏、学会表达,实现更大的突破。

二、泥塑教育的方法

(一)以兴趣吸引孩子的眼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所有人来说,只有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才有不断创新的毅力。对于小班幼儿更是如此。孩子的一切游戏活动都归结于他的喜好,只要他喜欢即使是再简单、再乏味的,他都会甘之如饴地一遍遍、一次次地重复着、玩弄着。

小班陶泥的第一个活动是“走进泥塑厅”,孩子们刚一走进泥塑厅,就被里面陈列的泥塑作品牢牢抓住了眼睛,发出了阵阵惊叹声。有的孩子忍不住想要用手去触摸那些惟妙惟肖的泥塑作品。但由于泥易碎的特性,我制止了他们,孩子们因被制止而露出那种无奈的表情,但是没过多久他们就被其他新奇的作品吸引过去,还和周围的同伴交流起来,大家兴奋极了。

由此看出,欣赏美的事物是激发幼儿兴趣的一个不错的手段,即使中间有一些无奈和不开心,但依然不会影响他们对喜爱事物的兴趣。

(二)以色彩抓住孩子的眼睛

在孩子的眼中世界是彩色的,他们会因为鲜艳的颜色而久久不肯转移视线,因为鲜艳的颜色对他们有着不可忽视的吸引力。

我让幼儿准备了彩色的橡皮泥,让幼儿能够在区域活动时自由玩耍,练习揉泥的技巧。孩子拿着彩色的橡皮泥揉揉、搓搓,或搓成汤圆,或揉成油条,在陶泥特色区玩得不亦乐乎。可见,色彩对孩子的吸引力不容小觑,也是我们提高幼儿游戏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法宝。让色彩抓住孩子的眼睛,使幼儿高效率地学习。

(三)以成就感提升孩子的兴趣

每个孩子对美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认知,有时会与成人的美感存在很大的差,例如在陶泥活动中有一个《可爱的小熊》,我们评判一个美的小熊会以是圆圆的脑袋、小小的眼睛,身体各部位比例正常,但是在孩子的手中,小熊会千奇百怪:孩子们会将眼睛做的超大、超厚;手比脚长,身体比脑袋小;嘴巴放歪等等,这些都是因为孩子手部的细微动作的发展还不完善,再加上幼儿对物体的比例感知度不强。但这些并不能说明这些物品不美、不完整,我们要学会欣赏孩子们的这种残缺另类的美。

泥塑艺术是美的艺术,泥塑教育就是美育,虽然孩子的进步是微小的,发展是微妙的,但教师的引导和方式对孩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抓住孩子的眼睛,让他们对枯燥的陶泥感兴趣,从中得到手的练习、色的感知、美的提升,让他们在细微的发展中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金壮丽.幼儿泥塑活动的特点与指导策略[J].学前教育(幼教版),2006.

[2]张艳秋.泥塑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5.

[3]魏俊霞.让幼儿在泥塑活动中体验快乐[J]学苑教育,2016.

上一篇:班级管理中的感悟 下一篇:论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