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保驾护航

时间:2022-08-19 10:14:52

为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保驾护航

编者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建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2008年7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简称《科技进步法》)将开始施行。此次修订后实施的《科技进步法》是推动我国创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法律保障。新法更加突出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将使科技创新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为使读者更准确了解新法,本刊特别邀请了参与新法“企业技术进步”章节起草的专家张

华胜就新法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进行解读。

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已于2008年7月1日起施行。设立企业技术进步专章,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此次《科技进步法》的一个亮点,是推进自主创新的重大举措。

《科技进步法》明确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第30条规定: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具体包含了三层含义:首先是要尊重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经验表明,实现这一目标的突破口在于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商品生产和经营的实体,同时也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就是要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才能实现技术创新从科研到商品化的完整过程。其二是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过程,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真正可能坚持市场导向,反映市场需求。企业的市场主体与科技创新主体的双重地位,使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要,自主确定研究开发课题,扩大科技投入,通过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合作,或者组织企业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攻关,研究开发新产品,实行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进步。其三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产学研结合是实现企业、高等学校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优势互补,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组织方式。当前我国科技力量的分布状况,需要我们大力加强产学研的结合。据统计,我国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1/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仅占销售额的0.56%,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我国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经过多年来的积累,已经具备了比较雄厚的技术条件和潜力,同时不断涌现原始创新成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必须尽快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作用。

《科技进步法》明确了对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实行的优惠政策。《科技进步法》全方位规定促进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的激励措施,既有对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鼓励,也有对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收抵扣等,还有针对不对类型创新企业的税收优惠。第32条具体规定了国家鼓励企业从事哪些方面创新活动,包括:设立内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同其他企业或者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联合建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或者以委托等方式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培养、吸引和使用科学技术人员;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职业院校或者培训机构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吸引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企业工作;依法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结合技术创新和职工技能培训,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设立向公众开放的普及科学技术的场馆或者设施。第33条针对企业研究开发投入方面的激励涉及了自主创新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鼓励增加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企业自主确立研究开发课题,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二是对企业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激励。三是鼓励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同时具体规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可以税前列支并加计扣除,企业研发设备可以加速折旧。第36条对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的企业也作了具体规定: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的企业,投资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投资企业,以及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与科学技术进步有关的其他企业,都可以享受税收优惠。

《科技进步法》明确了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的制度保障。为了促进企业科技进步,除规定人才、科技仪器设备、信息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外,还综合利用财政和金融手段,为企业技术创新获得资金提供制度保障。从事新技术开发和推广新产品,往往面临极高风险。许多技术创新企业在起步阶段急需得到金融机构支持,很多商业性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可能谨慎惜贷。针对这一情况,第34条规定:国家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基金,为企业自主创新与成果产业化贷款提供贴息、担保;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在其业务范围内对国家鼓励的企业自主创新项目给予重点支持。这一规定充分表明国家对技术创新企业的支持,能够帮助企业更加顺利地从银行贷款,减轻企业的还贷负担。仅有国家财政的支持仍不够,解决创新融资难的问题需要建立和完善促进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效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到技术创新中来。因此第35条规定:国家完善资本市场,建立健全促进自主创新的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推动自身发展;鼓励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业投资企业,对企业的创业发展给予支持。

《科技进步法》明确了政府和企业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中的责任。《科技进步法》从制定科学技术规划、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知识产权方面规定了政府的责任。第31条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定的与产业发展相关的科学技术计划,应当体现产业发展的需求;在确定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时,应当鼓励企业参与实施和平等竞争,对具有明确市场应用前景的项目,应当鼓励企业联合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共同实施。第40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通过制定产业、财政、能源、环境保护等政策,引导、促使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淘汰技术落后的设备、工艺,停止生产技术落后的产品。第38条规定:国家依法保护企业研究开发所取得的知识产权。《科技进步法》明确了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责任。知识产权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基础和衡量指标之一,也是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突出表现在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一方面研究投入不足,使得创造知识产权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不了解或不善于利用知识产权规划,使得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不足。对此,第38条第二款号召:企业应当不断提高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科技进步法》将创新投入等纳入到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范围。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力量,在自主创新方面理应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第39条规定:应当将企业的创新投入、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成效等情况纳入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范围。《科技进步法》强调了公共研究开发平台和科学技术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的功能。中小企业不仅仅是促进增长、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的重要力量,而且也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硅谷等地区的经验表明,中小科技型企业的蓬勃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撑。为此,第37条规定:国家对公共研究开发平台和科学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给予支持;公共研究开发平台和科学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应当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服务。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上一篇:北京重点推进“十大改革任务” 下一篇:未来五年环境整治重点厘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