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天气”对陕西经济结构调整的启示

时间:2022-08-19 09:28:18

“雾霾天气”对陕西经济结构调整的启示

一、雾霾天气成因及危害

1.雾霾天气的成因。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雾是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形成条件要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因素,雾的出现属自然天气现象,虽然以灰尘作为凝结核,但总体无毒无害。霾的成分包括百种大气颗粒物,其中对人体有害的主要是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气溶胶物质,尤其是PM2.5,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它粒径小,能直接进入肺部,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雾霾天气的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结果。自然因素方面,不利的气象条件下大气扩散条件差,势必会造成排放的污染物在低空不断积累,同时加上空气湿度较高,雾滴与细微颗粒物两者相互作用,迅速推进污染形成。人为因素方面,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化工厂和电厂排放的废气,燃煤排放的烟尘,汽车排放的尾气等化石能源的燃烧不断加剧,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漫天扬尘,以及农作物秸秆的燃烧等现象,都将直接导致并加剧环境的污染与雾霾的形成。

2.雾霾天气的危害。①危害公众身体健康。雾霾中的有害物质大部分可被人体吸入,长时间处于雾霾环境中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甚至诱发肺癌。据统计,2010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大城市因PM2.5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数分别2349人、2980人、1715人、726人,共计7770人,分别占当年死亡总人数的比例为1.9%、1.6%、2.2%、1.5%。②影响交通运输。雾霾天气发生时空气混浊、视野模糊、室外能见度降低,导致交通运输受阻,事故频发。2013年1月12日,北京、河北、山东等多地PM2.5严重超标,从而引发交通临时管制、航班延误等连锁反应。③经济损失巨大。据统计,2011年GDP为47万亿元,因环境污染所致的经济损失则高达2万亿元。以北京为例,每日由于拥堵会多排放二氧化碳1.67万吨,氮氧化物、颗粒物和二氧化硫9.5吨,生态环境污染损失达45.2亿元。

二、“雾霾”笼罩之下转变陕西省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

1.雾霾肆虐,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陕西省环保厅提供的数据表明,2012年,关中地区每平方公里二氧化硫排放量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山东城市群;氮氧化物排放量位列全国第五,仅次于珠三角、长三角、山东城市群和京津冀地区。西安和关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均为全国平均值的3至5倍,甚至比“三区十群”的平均值还高。这一系列数据显示,陕西若要使得“雾霾天气”不再肆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关键。

2.资源环境破坏严重,资源优势变环境劣势。陕西拥有煤炭、石油、矿产等资源优势,以这些资源优势形成的能源、冶金、化工等产业成为目前的支柱产业,部分地区在产业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盲目上项目,无序开发。然而过度开发必然带来资源环境被严重破坏,空气污染严重,环境治理的难度加大,对公众带来了巨大危害。因此,陕西省必需要依靠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避免过度依赖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行业来拉动GDP。

3.过度依赖能源化工产业,产业结构失衡。据统计,目前能源化工产业已经取代装备制造业,成为陕西的首位产业,而现代服务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则连年下降,产业结构明显失衡。过度依赖能源化工产业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从而引发雾霾天气。而产业结构失衡将使得陕西未来的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因此,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4.低碳经济诉求,推动经济转型。低碳经济是指以低污染、低能耗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陕西富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其煤炭资源储量在全国排第四位,丰富的煤炭资源导致陕西省在能源资源的生产和开发上,煤炭能源所占比重过高,天然气、水电等所占比例偏低,“高碳”特征较为明显。有数据显示,陕西省“十一五”期间,原煤、原油、天然气的构成为75.9:15.4:8.4,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及发电量分别达到2.8亿吨、2370万吨、103亿立方米。“高碳”的现状必然带来雾霾问题,而要解决此问题,必须转变现有的经济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三、陕西省经济结构调整思路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2012年陕西省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4453.68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1370.16亿元,比上年增长6.0%,第二产业8073.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8%,第三产业5009.65亿元,比上年增长11.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目前陕西省的经济结构处于失衡状态,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其中能源化工业位居陕西产业榜首,而能源化工业给陕西GDP带来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雾霾天气的主要成因就是化石能源以及以化石能源为驱动的生产生活模式,若是过度依赖能源化工将必然导致环境污染,从而产生更为严重的雾霾天气。 陕西经济必须尽快转型,从原先的粗放式、资源消耗型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从过分依赖第二产业向代表产业结构升级方向的第三产业转型,从而缓解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尤其是在雾霾肆虐的今天,与工业的高碳排放相比,第三产业无疑成为一个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因此,陕西要减少雾霾的危害,实现低碳式经济发展模式,就必须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与旅游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提升第三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陕西省“十二五”规划中也指出,要着力从金融、财税和用地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将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提高到接近40%的水平。

2.改变能源消费结构。煤炭等化石能源的燃烧是产生雾霾的重要因素。陕西省是能源大省,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煤气层等资源,其中煤炭资源储量在全国排名第四位。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耗格局中一直占有较高的比重,陕西省的发展过度依靠煤炭、石油等资源。2012年,陕西省能源生产总量41908.36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2.8%,能源消费总量10625.71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8.9%,平均每天消费能源29.03万吨标准煤,其中原煤45.20万吨,原油6.2万吨,天然气1787万立方米,电力29146万千瓦时;2012年陕西省工业排放二氧化硫747071吨,氮氧化物排放量604470.02吨。面对如此大的能源消耗所带来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及其所引起的雾霾现象,应该尽快转变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天然气化,同时进一步加快实现从化石能源向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转化,提高天然气、水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陕西省拥有丰富的新能源,全省太阳总辐射量为4100~5600兆焦/平方米·年,太阳能资源总储量约为2.71×106亿千瓦时·年,属太阳能资源高值区;全省天然气预测资源量11.7万亿立方米,累计探明地质储量1.2万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三位;全省大部分地区属于风能资源1级区,尤其是陕北定边西部到靖边东部沿长城一带风力资源丰富,盛行风向稳定,有利于风电场风机的排布,适宜建设大型风力发电场;全省生物质能资源较为丰富,资源总量约折合3829万吨标煤,常年可利用总量约折合2071万吨标煤。目前,陕西省已将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列为“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是占领未来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对于改善能源结构,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具有战略性意义。

3.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据陕西省统计年鉴数据,2007年至2012年,汽车产量由每年17.06万辆增至每年54.46万辆,陕西省私人汽车拥有量从88.13万辆增长至261.53万辆,增长率达到196.75%,截至2012年末全省民用汽车拥有量也达到318.84万辆,汽车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私家车,也必然会带来交通拥堵、交通噪声、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等一系列的环境污染。而机动车尾气排放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烟尘、氮氧化物是造成雾霾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2012年,陕西省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达到177206吨,机动车烟尘排放量22940吨,因此,要减少雾霾的危害必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的拥有量,提倡绿色出行,同时还可以适当提高私家车的使用成本,提高车用燃油品质,生产排量小、耗油少的节能汽车。

4.大力发展节能减排项目。雾霾之下,若要谋求经济长远发展必须取缔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大力发展节能减排项目。目前,陕西将集中治理燃煤企业污染问题,59家企业将淘汰搬迁,更多企业将实行脱硝除尘改造。同时,开发推广节能减排产品,从而从根本上控制污染源,提高环境质量。

5.科学规划城市发展。鉴于雾霾天气的影响,陕西应当在经济发展中充分考虑优化城市规划。若是城市规划不合理,大气扩散条件不好,工业区、生产区混杂,则不利于雾霾扩散。因此,应当适时调整城市用地规划,加大园林和生态区建设,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2013Jk0163):“雾霾天气”与陕西省经济结构调整的投入产出关系研究]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学院)

上一篇:高端酒店的餐饮经营也应“接地气” 下一篇:闽台主要旅游城市竞争力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