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有效问题的设计

时间:2022-08-19 08:28:37

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有效问题的设计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提问则是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是教师、幼儿与活动内容三者之间互动的纽带与桥梁。西方学者德加墨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好的提问能激活幼儿的想象,唤醒幼儿的思考,鼓励幼儿的行为……从而使每个幼儿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因此,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是决定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笔者认为有效提问的关键在于活动前的问题设计。教师要根据作品的内容以及教学需要,做到设计问题目的明确,以达到思维与语言的有机整合。

一、 围绕目标,问题设计要有目的性

教师设计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有明确指向性和针对性。所以设计提问时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切忌提一些与目标无关的问题,使每个问题都成为达成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效益。

如在语言活动《胡萝卜先生的胡子》中,活动目标是了解“胡子”变通的多种用途,寻求多种帮助别人的方法。为此,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胡萝卜先生有着什么样的胡子?”“一路上,胡萝卜先生看到了谁?他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胡萝卜先生是怎么帮助别人的?”“你喜欢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吗?为什么?如果你有一根胡萝卜先生的胡子,你会用它干什么呢?”这些问题的提出既帮助幼儿理清思路,使故事变得有趣;又帮助孩子一步步走入故事的本身。教师抛出带有迁移性的问题更是让孩子直接与生活经验挂钩,直面生活中的问题,让幼儿的思维活动和文学本身产生碰撞,擦出火花。

二、 找准核心,问题设计要突出重点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是重点问题,有的不是。重点问题往往起着使教学活动达到高潮,使幼儿学习活动得到最大限度拓展的作用,使幼儿认知过程发生质的飞跃。为此,教师应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着力去分析、研究教材,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对幼儿发展最具价值的核心,有针对性地设计能够突破重难点的重点问题。如:中班诗歌《家》这个教学活动,重点是帮助幼儿找出动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尝试仿编诗句。当时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幼儿的回答如下,师:“要把草地当成家,会是谁的家?”幼甲:“草地是小鸟的家。”师:“为什么说草地是小鸟的家?”幼甲:“小鸟本来是在天上飞的,下雨时,它就飞落到草地上,藏到草丛里去了。”师:“是什么样的草地呢?”幼乙:“绿绿的草地是七星瓢虫的家,还有毛毛虫的家也在草地上。”……从幼儿仿编的诗句看,幼儿普遍不能正确地将小动物与“什么地方是它的家”建立起合理的对应关系。问题在于教师对诗歌内容的研究不够透彻,重点没有把握准。如果教师能找准核心,精心设计重点问题:“为什么说××是××的家”,就能促使幼儿将思考的重点落在“为什么”上,帮助幼儿理解这一对应关系并唤醒幼儿原有经验,那么幼儿的仿编诗歌活动就会变得高效。

三、 抓住关键,问题设计要有选择性

每次语言教学活动中,能发问的地方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提问,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因此,教师要对问题进行精心选择,将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提问尽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并针对最关键性的知识点有选择地设计问题,把活动的“筋骨”抽出来。

如在阅读活动《小猫的生日》中,虽然故事情节简单易懂,但一个又一个隐藏玄机的身影却能够自始至终地吸引着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动脑筋的欲望,并在阅读过程中让幼儿体验到积极思考的快乐。教师可抓住这一关键有选择地设计问题:“为什么觉得是小猴,说说你的理由?”“你从哪儿看出来是小兔?”“你是怎么看出刚才来的朋友是小刺猬?”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调动了幼儿运用想象、推理,从局部到整体进行了猜测,锻炼了幼儿的观察判断能力。

四、 清晰明了,问题设计要体现层次性

1.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有递进的提问能帮助幼儿梳理思路,迁移并提升经验。教师的提问须根据幼儿特点与经验水平,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由粗及细循序渐进地展开,以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分析想象。如:故事《青蛙和绿色的伞》中,为引导幼儿理解青蛙的行为举动和小动物的体会感受,教师在小动物们撑着相同的荷叶伞在桥上相遇时依次提出:“(1)大家彼此看着,为什么都感到奇怪?”“(2)你知道这荷叶伞是从哪儿来的?怎么知道的?”“(3)小青蛙为什么要给大家送伞?这个秘密小动物会知道吗?如果知道了它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层层展开,步步引领,将讨论引向深入。

2. 因材施教,因人施问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贯彻“因材施教、因人施问”的教学原则,要为不同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适合平时比较胆小、不爱表现、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回答,这样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兴趣,提高学习兴趣;而需要探讨、具有发散性的问题就适合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幼儿回答;需要归纳总结的问题则可以请理解能力较强的幼儿来回答。如在大班绘本阅读《彩虹的尽头》活动中,对一些能力较差的孩子,教师就设计了提问:“獾和狐狸找宝贝的路上,先后遇到了哪些小动物?他们的宝贝分别是什么?”对一些能力中等的孩子,教师设计的提问是:“他们俩怎样赶路?为什么跑那么急,那么快?”而对一些能力强的孩子,教师则提问:“猜猜松鼠自言自语地说什么?为什么松鼠把松果看做宝贝呢?”由于教师准确把握幼儿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从而使每个幼儿都乐于主动地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五、 扩展思维,问题设计要具有开放性

开放式的提问,没有现成答案,不受言语和情节的限制,既可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又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判断、推理,以提高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诗歌《风儿也想有个家》活动中,可以这样提问:“你在哪里找到了风,你怎么知道风在那里的?”仿编诗歌时可以这样提问:“除了树、草地、小河,还有哪些地方也是风儿的家?风儿来了,这些地方会怎么样?可以怎么说?”一系列开放性的问题看似简单,留给孩子思考的空间却很大,引导幼儿依据生活经验开展思维想象,作出不同的回答,以发展其扩展思维的能力,并引导幼儿尝试运用“飘”、“摇”、“转”等动词进行表述,大胆创编诗句。

六、 跳一跳能摘到,问题设计要有挑战性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是大多数幼儿有所认识,而又不甚完善的,能贴近幼儿最近发展区对幼儿有新的挑战的。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或障碍来引发幼儿思考而让其“跳一跳能摘到”,从而提高幼儿的思考深度,让幼儿在自身经验之上去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如若孩子回答出错,教师也不要着急,而是要善于发现、及时组织幼儿开展讨论,在讨论中进行思考、分析、比较、判断,从而建立新的认识。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实践,研究提问的策略,增强提问艺术性,做一个善于向孩子“抛球”和善于“接孩子的球”的老师,用灵动的教学机智奏出精彩的乐章,展现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使语言教学课堂精彩纷呈。

(浙江省绍兴市东浦镇中心幼儿园 312000)

上一篇:从台账式检查走向过程观察 下一篇:幼儿社会教育的多元化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