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地区传统民居大院院落形态研究

时间:2022-08-19 05:41:55

邯郸地区传统民居大院院落形态研究

摘要

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邯郸地区传统民居形成自己独特的特点。在当今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历史传统民居在逐渐淡出城市空间的舞台。研究邯郸传统民居院落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对于传统历史文化名居的保护性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从邯郸地区传统民居大院院落形态的组合上来论述邯郸地区民居院落的形态特点及组合形式。

关键词邯郸院的功能院落形态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1.邯郸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

邯郸地区位于河北省南端,西依太行山脉, 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辖4区、1市、14县。邯郸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邯郸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3.5℃,最冷月份(一月)平均气温-2.3℃,极端最低气温-19℃,最热月份(七月)平均气温26.9℃,极端最高气温42.5℃,全年无霜期200天,年日照2557小时。

任何建筑形式的出现都是与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相适应的,邯郸地区的民居大院形态的产生也不例外,也是在邯郸地区大空间、大气候中孕育产生的。

2.民居院落形态的实用性选择

民居院落形态的基本组成单位是“院”,研究院落形态必须从“院”开始,以 “院”为单位进行院落形态的组合,这不是随意的,而是在漫长的人类同自然斗争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院落的实用性选择。民居院落的实用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居住功能

它具有良好的居住功能,庭院作为单体建筑的联系纽带,使同一院内的各单体建筑与庭院空间组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室内、室外共同使用的居住空间,这种布局既适应宗法制度下大家庭居住,也满足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需要,尊卑长幼,分则各有处所,合则聚于庭院,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2.2调节小气候

院落具有良好的小气候调适作用,闭合而露天的庭院可以在冬季有效地抵御寒风侵袭,有效减弱不良气候的危害,并利用太阳入射角较低,满足室内和庭院的日照;在夏季利用太阳入射角较高和朝夕光影的变化,庭院内的各单体建筑可互相遮阴。庭院内还可以种植花木,引来花香满院,也可栽种葡萄、葫芦等攀爬植物形成凉棚,造就满院荫凉。

2.3防卫功能

中国传统的单体建筑前檐通透性强,自身的防护能力较弱,采用庭院式布局,各栋建筑都深藏院内或面向内院,整体院落的外界面由院墙或房屋的山墙、后檐墙环绕围合,组成一道坚实的防线,大大增强了建筑组群的整体防护性能,若有动静,庭院内的人们便于串通,群起而攻之。

2.4适应性强

院落可由建筑围合成三合院,进而形成四合院,根据不同需要,向纵深方向发展,由三、四合院进一步发展到多进院落,还可以并列排布向横向发展,成为多跨院落。

3.院落形态

邯郸地区的院落形态丰富多样,既有简单的独院式的民居院落,也有复杂多进院的组合院落,并且这些院落大多以方形或矩形出现,呈现出了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

3.1独院式院落

所谓独院式院落就是由一个单独的院组成的院落,独院式院落的形态样式也是多样。既可以在庭院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围绕庭院布置房屋,在四周房屋之间的空隙用围墙进行封堵形成四合院。同理也可以形成三合院、二合院,设置可以只有一个方向有房屋,在三面用围墙围合来形成院落。

3.2组合式院落

限于技术、材料以及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在竖向上发展很小,除了一些木塔、石塔外,中国的传统建筑无论是公共建筑还是居住建筑层数很少,最高不会超过两三层。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是在水平方向的发展,在纵横两个方向的组合,这也许与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有关。同样邯郸传统民居院落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未能脱离中国传统建筑的这个发展模式,它的发展是以“院”为单位在水平方向的纵横两个方向的院落组合。

3.2.1纵向组合式院落

组合式院落的基本院落组合首先是纵深组合,以“院”为单位,院可以是二合院、三合院或四合院,进行前后组合,形成多进院落。

(1)二进院落

二进院落是最为常见和普通的多进院落。前面一个四合院,后面一个三合院,即组成一座二进四合院。纵深组成二进四合院后,院落空间即有明确分区,前院为主人会客、管理等活动的公共空间,后院是全家人居住的私密空间。前后院落通过客厅或是耳房进行联系。

(2)三进、四进院落

在二进院的基础上沿纵向继续增加院落,可变成三、四进等多进四合院院落。永年广府城的武禹襄故居,是一座具有晚清建筑风格的院落群体,故居依三条轴线而建,中轴线部分的院落即为三进院落。故居原有房屋75间,现存42间,分东、中、西三条南北轴线排列,其房屋错落有致、左右对称、崇脊飞檐。平面布局严谨、庄重、和谐,体现了邯郸民居的传统风格和建筑艺术,是现存比较完整的古民居建筑和珍贵的历史文物。

邯郸的历史民居院落中中,最负盛名的院落形态当属 “九门相照”。所谓“九门相照”就是通过四进院落来组织空间,在四进院落中开设九个门,并且门的位置在一条轴线上。“九门相照”即四进院的院落形态在邯郸地区现存的比较多。市区的“慈禧行宫”、马头镇的“胡家大院”,峰峰大社镇“何家大院”、武安伯延镇的“徐家大院”(图1),以及地处深山区的涉县偏城等,都有“九门相照”院落的遗存。这种院落形态是邯郸地区最典型、最具特色的代表院落形态。

3.2.2横向组合式院落

独院式的院落纵向长度上一般不超过两重院,太大则会纵横平面比例失调,并且应用不便。所以院落要想扩大院的进深,就要相应的扩大院的横向面宽。这样才能更好的组织空间,便于使用。这样院落形态在横向就有了发展。邯郸民居横向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主次院并列组合和多组院并列组合。

(1)主次院并列组合式

主次院并列组合即一座正常的院子为主院,其旁边另加一座次院,次院比主院窄小,或不与主院等长,与主院共同形成一座中大型院落。次院又叫“跨院”,主跨院形制一般宅基地宽度大于一座标准院落而又小于两座的宽度,在确定主院格局之后,余下部分与主院一并统筹安排,按实际需要建房,与主院共同构成合理的分区。主跨院形制中主院主要是家庭生活区,跨院主要是劳作区,设立厨房、马房等,或供长工居住。

这类组合典型的代表当属邯郸城内的“进士第”王琴堂故居。王琴堂是集文人、官宦、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慈善家等身份于一身的名绅,在邯郸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王琴堂故居座西面东,为二进四合院。因弟兄二人分家,院内布局变为现在的主次院并列的模式。(图2)王琴堂走北门,北门为上,称“艮门”;其弟王跻堂走南门,南门为次,称“震门”。王琴堂故居前院为王琴堂住所,是主院,正房为五间,明三暗二“两甩袖”。后院为次院为其弟王跻堂住所,规模明显比主院要小。

(2)多组院并列组合式

这种由两组或多组院落横向组合的院落形态多见于豪门大户的大型院落或庄园,在邯郸地区最为代表性的为峰峰矿区界城镇老鸦峪村的“王家大院”。(图3)

据王氏后裔王耀书讲,其祖王兆祥最早对宅院的设计是想把这座大院建设成为“九门相照”的传统格局。但在建设过程中,轴线上的“九间楼”建成后,门前的一户居民坚决不转让地皮,所以没有建成“九门相照”院。于是王家便开始重新构划大院的布局。中轴线上的发展在建设成九间楼的四合院后,又在前方完成了第二进院落。并跳过那户人家的宅院,在其前方又建设了一座四合院,这样中轴线上的建筑未能进一步发展。其后王家大院的建设开始向左右两侧发展,在“九间楼”的北侧又盖起了“五间楼”院,在“九间楼的南侧建有两进院落,据说是王家的丫鬟佣人居住的地方。这样王家大院的布局就形成了以九间楼为中线,南北并行的三座院子,从而在建筑的空间结构上,自北向南构成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王”字形。这个“王”字形的院落结构,从明里暗示了大院主人的“王”名号,暗里却预示着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是以“九间楼”为中轴线,现在在中轴线上保留有四进院落。

除此之外,邯郸民居院落中有些四合院的房屋采用了二层楼的做法,可以是正房二层,也可以是厢房二层。正房二层常用作家中女儿的闺房,厢房二层除了有用做居住以外,也用作为农作物储藏之用。如涉县固新镇、刘家寨等地,存在大量二层民居,丰富了邯郸民居的院落形态。

结束语

总之,邯郸地区的民居院落形态丰富多样,其形态是与功能需要相适应的。邯郸地区的民居大院形态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其民居院落形态的组合手法,在传统民居的保护性研究上也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王其钧.图解中国民居.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1

王金平,徐强,韩卫成.山西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2

左满常, 白宪臣. 河南民居.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魏丽丽,乔景顺. 冀南民居“两甩袖”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6.3

宋昆. 平遥古城与民居.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11

马炳坚 北京四合院建筑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

兰凤云,邯郸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欲更新,2010.5

上一篇:建筑工程管理措施探讨 下一篇:浅谈房地产调控新政下的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