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和谐课堂”

时间:2022-08-19 02:43:16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和谐课堂”

从心理学角度讲,“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从美学范畴而言,“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各方面的完美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从新课程的要求讲,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和谐过程。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教学活动始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大胆尝试、积极思维。我就“和谐课堂”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情感与关注是“和谐课堂”的基石

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往,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如果真诚对待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也会用坦诚来反馈,师生关系就会和谐。“亲其师而信其道”。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教师要注重运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感情联络。课堂上,教师亲切和善的教态,善意的微笑,生动幽默的语言,鼓励的目光和神情,一个强而有力的手势,一声由衷的赞许,甚至一个默许的眼神,都会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教师应注意和学生建立一种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关系,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师要有一颗欣赏学生的心。陶行知老先生曾在《创造的儿童教育》里着重指出:“学生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教育者的任务是要加入到学生里去开发、解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造成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乐园’。”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每个人天生喜欢别人的赞美。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他们身上的优点去克服他们的缺点,用积极的心态克服消极的心态。往往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赞美,会给学生开辟另一片天地。教师对学生适度的赞扬,及时的肯定能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学好数学的积极信念,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励心理。自信心是学生学习进步,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师要注意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经常鼓励,赞美学生。课堂上要有“爱意”,教师不应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要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一定行的,再好好想想,老师相信你!”课堂上教师言语亲切,神态和蔼,举止大方得体,能拉近师生距离,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

二、民主与平等是“和谐课堂”的真谛

数学新课程强调数学的基础性、大众性和发展性,改变了过去的数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化,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个性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化,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和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并尽可能向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其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

“亲其师,信其道”。实践充分证明,教师与学生心心相印,教师的行动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知识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知识成为学生探索追求知识的磁铁,这样的师生和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孩子们总是凭着形状、颜色、声音和一般感觉来思考事物。”在真实的环境当中,人们能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学习数学和使用数学的内在的需要。数学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堂,紧紧抓住学生的情感组织课堂教学、把它创设成为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参与的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追求数学美,使他们既享受成功的喜悦,又活跃课堂气氛,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学科的特点,而且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和谐的情境中争先恐后地发表白己的见解,去捕捉信息,萌发对数学知识的渴求,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

2.构建平等和谐的教学过程。

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方向的指引者。保持好心情,才有好气氛。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轻松起来。试想,铃声响后,学生看见老师摆着脸走进教室,谁还能轻松起来。因此,教师要努力保持微笑,让微笑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其次,教师要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压力。有的教师喜欢一上课给学生个下马威,先来个背、默、练、罚……这又如何能让学生轻松起来呢?所以,数学知识的呈现也要轻松、自然,教师应通过轻松的形式呈现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不知觉进入学习,不仅易懂,而且乐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数学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一方面努力挖掘潜力,充分发挥插图、模型、实物、自制教具等传统的直观教具的作用;同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教师幽默的语言,犹如画龙点睛,能给学生以启迪。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能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三、互动与体验是“和谐课堂”的核心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赋予课堂更多的开放性、创造性、挑战性、发展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中不断展现生命的活力,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与乐趣。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学会放手,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相信学生有发展的潜力,要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对于新问题、新知识,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为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要发挥“导”的作用,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自己探索知识、发现规律,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主动”,和谐的口号是“主动”。教师要注重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基础,以主动建构为核心,来达到使每个儿童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研究学生的情感,努力创造主动活泼的乐于学、善于思的气氛,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树立起积极主动的乐于学的态度,使他们在兴奋、热情的状态下投入到对知识的探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上一篇:例谈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 下一篇:初中数学课堂中变式教学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