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络酮合并清开灵注射液治疗肺性脑病48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8-19 02:36:24

【摘要】 目的 探讨纳络酮合并清开灵注射液治疗COPD并发肺性脑病的疗效。方法 将确诊为COPD并发肺性脑病的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用纳络酮+清开灵注射液治疗)28例和对照组(常规方法治疗)2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好转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为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纳络酮;清开灵注射液;肺性脑病

肺性脑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重要并发症,表现为头痛,头晕,烦躁不安,精神错乱以及嗜睡,昏迷和呼吸抑制等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病死率高,是慢性肺性脑病死亡的首要原因。故改善脑细胞水肿及脑间质水肿导致的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以及改善呼吸紊乱是治疗肺性脑病的重要环节。我科自2003年以来采用纳络酮合并清开灵注射液(河北神威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治疗肺性脑病48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8例患者均符合1980年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制定的慢性肺心病并发肺性脑病的标准[1],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55~80岁,平均65岁,其中嗜睡伴神志不清者18例,浅昏迷者6例,深昏迷者4例;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56~78风,平均67岁,其中嗜睡伴神志不清者12例,浅昏迷者6例,深昏迷者2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纳络酮0.8 mg+0.9%生理盐水20 ml,静脉推注,再用0.9%生理盐水250 ml+纳络酮1.6~2.4 mg/d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40~60 ml加入5%G,S250 ml静脉滴注,30~40滴/min,1次/d。治疗时间平均3~5 d。对照组单纯采用西药常规综合治疗方案治疗,平均治疗时间为3~5 d。两组患者所采用的西药常规治疗方案基本相同,包括持续低流量吸氧,抗感染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止咳祛痰,据痰液细菌培养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改善通气,必要时运用强心利尿剂,调节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维持酸碱平衡。

1.3 疗效评估标准 显效:24 h意识明显好转,神经及精神症状基本消失,低氧血症及高碳血症基本纠正;有效:24~48 h意识清醒,神经及精神症状好转,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明显得到改善;无效或死亡:48 h后意识及精神症状无明显改善,病情加重,或死于呼吸衰竭。

2 结果

经治疗后两组在咳、痰、喘症状,意识症状及动脉血气分析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序的改善,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3 讨论

肺性脑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由于严重缺氧和CO2潴留,血管通秀性增加引起脑细胞水肿及脑间质水肿导致一系列神经及精神症状,呼吸抑制等[1]。从中医角度讲属“神昏”范畴,多为痰浊,蕴结,热毒内陷,扰乱心神,上蒙清窍,闭阻脑络,神明失守所致。故除了给予控制肺部感染,氧疗,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综合措施外还应采取纳络酮调节呼吸紊乱,清开灵注射液开窍醒脑,清热凉血,化痰通络。

临床研究证实,在机体发生Ⅱ型呼吸衰竭时,体内的β-内啡肽含量明显升高。β-内啡肽系内源性吗啡样[2]物资,主要来源于下丘脑和垂体,B-内啡肽能抑制呼吸中枢,减少呼吸运动,使呼吸运动进一步减弱,导致呼吸困难,使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加重,形成恶性循环[3]。

而纳络酮是吗啡样物资的特异性拮抗剂,其与吗啡受体的亲和力比β-内啡肽强,能竞争性阻止并取代β-内啡肽类吗啡样物质的作用,对呼吸抑制起一个反转作用[4]。

而达到改善呼吸衰竭的作用。另外纳络酮具有抗凝,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脑血流量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而肺性脑病患者由于长期慢性缺氧产生继发性细胞增多,多有血液黏稠度增多,纳络酮使之得到改善。

而清开灵注射液是由安宫牛黄丸改制而成,牛黄具有清心解毒,豁痰开窍醒脑之功效,水牛角,清心凉血,黄芪,栀子,金银花,泻火解毒,以助牛黄清心开窍。诸药合参,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清心,醒脑开窍,化痰通络之效,因而可以缓解肺性脑病患者的神经症状。而现代医学证明;牛黄,具有镇静抗惊,解热消炎,兴奋呼吸以及促进红细胞再生的作用;黄芪,栀子,金银花均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因此清开灵注射液可能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起作用,第一;抗菌消炎,从而改善肺部的通气功能,第二;兴奋呼吸中枢,改善CO2潴留及缺氧,加之促进红细胞的新生等,增加了大脑的血氧供应,从而有效地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同时还因其中枢镇静作用,使患者情绪稳定,减轻了患者的脑部症状,在基层医院由于受条件限制,机械通气很难开展,因此在常规西药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开灵及纳络酮大大提高了肺性脑病的好转,从而也降低了肺性脑病的死亡率。

通过对纳络酮合并清工灵注射液治疗肺性脑病的观察,结果对肺性脑病有显著的近期疗效,其作用可能多方面,其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 考 文 献

[1] 戴瑞鸿.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2:162.

[2] 顾勤,牛章华,谢康民.呼吸衰竭患者血浆β-内啡肽变化.中国急救医学,1998,18(4):22-23.

[3] 季蓉,何权瀛.内源性阿片肽在呼吸调控中的作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7):440.

[4] 庞俊忠主编.临床药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9:132-138,150-156.

上一篇:自拟畅中饮治疗小儿厌食症30例临床观察 下一篇:改进返魂草颗粒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