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技园与集群创新

时间:2022-08-19 02:25:52

大学科技园与集群创新

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已经呈现出生机盎然的好景象,大学科技园在缔造创新集群并促进集群创新上已经有所作为。充分调动学校、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合理利用社会资源,解决其发展过程中的制约性问题,共同创造出适合其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环境,大学科技园这支创新的力量定会大放光彩、大有可为。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如何创新,大学科技园与其他园区之间在集群创新上有何关系、相应的现状、问题以及发展对策等方面都值得做出探讨。

大学科技园与创新集群现状

大学科技园

在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制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草案)中,关于大学科技园的定义是:大学科技园是指依托研究型大学,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社会上的其他资源优势相结合,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条件和服务的园区和机构。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是高新区二次创业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也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一流的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目前,国内许多大学都建了科技园,其中有近60家已被认定为国家级。它们各具特色,发展迅速,共同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坐落或邻近于中关村的清华、北航、北科大、北邮等大学也有自己的科技园,不同程度上为中关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科技园里的创新集群以及集群创新

因为一种或多种内在的必然联系,行业相同或相近的机构或组织在一定时间内共同存在于同一个区域内,便构成了集群。本文所说的集群,特指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集群,即在某一特定的高新产业及其相关领域中,数量众多且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汇集各种高级生产要素,从培训、研究、开发、生产到销售等环节形成信息、政策、地理环境、技术与市场等方面的共享网络,支持集群创新,并形成该区域持久的竞争优势。如已经具备知名品牌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及其下辖的各类专业化园区,就是由各类创新集群不断进行着集群创新的典型代表。

大学科技园与创新集群之间的关系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大学的功能已经在原来的教学和科研基础上增加了社会服务,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服务,核心内容是技术创新,这也应该是高等院校的历史使命,尤其是在将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大学的技术创新成果必须走出学校变成有用的生产力,才能体现出研究的最终价值。走出去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围绕某一技术成果的转化而创办企业是目前大家采用的较为普遍的行为。这样的企业一般而言属于中小型的、研究型的、创新型的高新技术企业,由于所依托的大学学科的多样或交叉,其衍生、繁殖并可生存和壮大的高新企业数越来越多,大学科技园便应运而生。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总是处于其行业产业链的某一端,需要众多阶段性合作伙伴,以及相应的支持机构;同时出于合作的便捷性、降低物质与非物质的交易成本以及专门人才的搜索与使用成本、获取更多正式与非正式交流的机会以及大学及其科技园所独有的文化“磁场”效应,园区企业便日益增加且创新活动日趋丰富。当大学科技园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时,科技园管理者通过内部组织、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的相互作用,形成推动创新的环境和网络、完整的区域创新服务系统,增加集体学习和创新的机会,极大地推动了区域内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帮助园区内从跨国型到归国留学生“一人”型的大、中、小企业会在合作与竞争中和谐发展。一个个富于高校特色的创新集群就此形成,如上海的复旦和同济,北京的清华和北航等。

大学科技园与其他园区在创新集群建设上的一致与差别

这里的“其他园区”,指的是由政府或社会创办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基地等。理论而言,大学科技园与这些园区在创新集群建设上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在保持特色、专业发展、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将所有的园区视同于一个有机整体,使大学、企业和政府的各自优势作用在此整体上予以完美体现,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效应,增强技术与产品的创新能力,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做强做大地区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战略产业,共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

差别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设主体不同:开发区、工业园、产业基地等基本上是由当地政府直接出面或由其委托某公司进行土地开发征用,在一个指定的区域内就某一方面的产业发展予以招商引资,政府的行为和作用贯穿于此区域发展的始终;而大学科技园主要是由大学自己承担的,虽然也有不少地方的当地政府参与了其中的建设,但核心当属学校,其成败兴衰更多的体现出学校的历史责任,而不是行政使命。

建设目标不同:其他园区既由政府所办,高规模、高产值、高就业等指标就一定成为管理者追求的目标;而大学科技园的首要也是终极任务是科技成果转化。

经营环境不同:按照前面所言,其他园区有义务、有条件去按照政府规划开发和利用土地,进行综合市政配套建设,为众多大型企业的入住打下非常良好的基础;而大学科技园限于条件,一般也只能在学校校园里面或周边,直接使用或新建少量的办公场所,供中小企业创业之需。二者的规模和容量差距是巨大的。

经营内容不同: 在其他园区,除了必要的环境和企业,管理者还必须在投融资、市场配套、搭建园区“生态链”等诸多方面尽职尽责;而大学科技园无论其规模多大,经营内容多么丰富,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也是其万变不离其宗的根本任务。

大学科技园在创新集群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在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集群建设上,大学科技园还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规模不大,空间不足,发展环境不完善;理念大于内涵,创新手段不多、创新效应不强;赢利模式不清晰,持续发展能力脆弱;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或形式不当或多头管理或力量分散,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纳入到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大学科技园彼此之间联系与合作不多;与其他园区之间互补效应差。

发展对策

需要特色化与精品化:一个区域里面大学的存在,总是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同理,由该大学创办的科技园,也应该是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所以,大学科技园有必要在经营中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同时要在转化成果、孵化企业、培养人才等核心功能领域方面提升管理者和经营者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创出大学科技园应有的品牌效应。

需要政府支持:在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已经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在引导园区健康发展,包括政策导向、人才输出、土地优惠、税收减免、资金配套、体制创新等方面,应该再加大一些力度,同时一定要保持政策的集中性、连贯性和稳定性。

需要理论和环境支持:虽然近些年每年有全国性的大学科技园的相关活动,但在理论高度和发展实践的标准上还需要国家和地方包括学校,予以更充分的重视。也就是说,在关乎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生存模式、运行机制、管理体制、赢利方向、持续发展等方面,需要形成尽可能完善的理论和支持环境。

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加强联系:在大学科技园彼此之间以及大学科技园与其他园区之间,应该就联系与互补、合作与促进开展更多高级别的组织行为。经验交流、业务整合、技术转移、人才互补、信息流动等等,对于发挥集群创新效应是很有必要的,但必须超越无序而低档次的个体行为,也就是说,政府、行业协会性组织、中介机构等,应该在宏观调控方面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上一篇: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和研究 下一篇: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构建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创新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