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中教学生识字

时间:2022-08-19 01:29:26

“动”中教学生识字

摘要:汉字难认,汉字难学, 这是众所周知的。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活跃(动)起来,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识字教学将会成为一种乐趣。本文就怎样提高小学生的识字能力,从三个方面做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识字;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111-01

汉字难认,汉字难学,已是众所周知的一大难题。以前,教师不论是声情并茂的朗读,还是妙语连珠的讲解或者是别开生面的提问,都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目前,“小学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在识字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活跃(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体做法是:

一、激发学习兴趣,拓宽识字渠道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让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主动学习,牢固地掌握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愿学、爱学、乐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

(一)猜谜识字

在教学中将有些汉字编成字谜让学生通过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生字。如:教学汉字“春”,可编成字谜―― “三人一起看日出”;教学汉字“闪”,可编成字谜――“一人进门”等。

(二)歌谣识字

根据汉字的音、形、义特点,编唱琅琅上口的儿歌去识字,使学生在说、唱儿歌中愉快地掌握生字。如:教学汉字“忍”,可编成儿歌―― “忍字心上一把刀”;教学汉字“告”编成歌谣――“一口咬掉牛尾巴”;教学生字“等”,可编成歌谣――“竹林一大片,长在‘寺’上面”。

(二)趣味识字

在识字过程中,还可以采用编顺口溜、做游戏等形式。如教“赢”字,编成谜语:“一字五部件,亡口月贝凡,败者猜不着,胜者可占先”。分辨“戊”“戍”“戌”“戎”四字时,编成顺口溜:“横戌(xū)点戍(shù)戊(w)中空,十字交叉就念戎(róng)”。

二、体现汉字的构字特点,识字求实效

(一)借助实物识字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自选商场》一课时,课前教师准备了洗衣粉、毛巾、牙膏等实物,并在上面贴上印有物名的纸条。上课时,让学生借助实物认识“洗”、“衣”、“粉”等字,以便取得了良好的识字效果好。

(二)看图识字

低年级教材都配有生动、形象、风格新颖的插图,力求体现生字形和义的联系。如:学习“山”、“水”、“田”等汉字时,教师先借助图画,使学生明白字形和字义的联系再教学字的读音,便于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直观的表象,从而达到会读、会写、会应用的目的。

(三)利用形声字识字

形声字是一种半音半意的汉字。选取形旁表义、声旁表音便于学生了解形声字的特点和构字规律,增强学生的能力。如:“蚊”、“伴”“湖”。

(四)利用“六书”构字法识字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在古代有“六书”造字之说,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和转注。它们体现了汉字各种各样的构字规律。在识字过程中,适当借鉴一些“六书”构字规律,是可以提高他们的识字效率和识字数量的。比如,在教一年级上册的“日”“月”“水”“火”等生字时,借助旁边的象形字和这些字代表的事物,会大大提高识字效率。教会意字“明”“鲜”等字,可以安排成“日+月=明”、“鱼+羊=鲜”。

(五)查字典识字

汉字中有许多同音字、近音字和多音字。还有许多学过的合体字分解出来的部件作生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汉字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区别同音字的形和义、多音字的音和义的联系,练习按音序查字典,正确读准字音,掌握这类字。

三、变换形式―― “玩”中学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点,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之花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在课堂中,教师要利用游戏法、提醒法、开火车、画图画、当小老师、找朋友等多种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识字,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如:教学二年级下册《识字7》时,因文中出现的动物名称特别多,学生很难记住那些字。教师就采用了做头饰、扮演小动物的方法,让学生记住那些字。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做到让学生在“玩”中识字,那么识字将不再是他们的负担,而会成为一种乐趣。

总之,培养小学生轻松识字能力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动”起来,那么,“汉字难认,汉字难学,”的大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上一篇:用“浸润”法指导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下一篇:浅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疑虑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