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山黑麂和白颈长尾雉

时间:2022-08-18 09:32:37

浙江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7种,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和黑麂。

古田山是白颈长尾雉分布较集中、数量较多的地区,也是黑麂在全国两个集中分布区中较大的一个。早在半个世纪前,古田山就已针对白颈长尾雉和黑麂开展了研究。但在常规的野外调查中,研究人员始终很难发现它们。最近10年间,古田山保护区布设红外相机,可在野外24小时无人为干扰的条件下持续监测白颈长尾雉和黑麂等野生动物,才逐渐揭开了它们神秘的面纱。

白颈长尾雉体型近似雉鸡,体长50-90厘米。雄鸟头部呈灰褐色,颈侧白而沾灰色,喉部及前颈黑色,上背和胸栗色,典型的特征为栗红色的长尾羽上具有银灰色的横斑。雌鸟体色上则逊色许多,外表与家鸡相似。白颈长尾雉一般生活在海拔300-800米的山谷林地内,偶尔由于觅食等原因也会到海拔200米以下或1500米以上的地带活动。古田山保护区最高峰青尖海拔1258米,总体植被生境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间杂着一些针阔混交林,是白颈长尾雉很适宜的栖息地。

白颈长尾雉生性机警,感觉灵敏,不善于鸣叫,多在茂密的林下活动,因此野外调查时极难发现。自2009年4月开始,我在古田山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中调查鸟类两年半,在野外仅亲眼观察到3次白颈长尾雉。这3次,都是我在行走时无意间靠近藏匿在附近的白颈长尾雉,使它们惊飞后方才知晓。由于它们羽色与背景环境相似,如不是被惊飞,哪怕我们靠得再近,也难以发现藏匿的个体。当雄性个体短距离飞行时,我们可以通过尾羽上典型的横斑和白色的尾缘进行快速辨认。

与同步开展的传统调查相比,红外相机调查具有很高的效率。在两年半的调查期间,放置在监测样地内的19台红外相机共拍摄了52张白颈长尾雉的照片。多数照片中仅有一只白颈长尾雉个体,偶尔会有多只同时出现,这至少表明白颈长尾雉是群居性的鸟类。其实,早期的研究发现,白颈长尾雉通常以三四只(偶尔五六只)的规模进行群体活动,极少数情况下会超过10只。不过红外相机镜头的视野有限,难以完全地拍摄到整个鸟群。有意思的是,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其中3张连续照片内同时出现了黄麂和白颈长尾雉,两个物种前后相距1米左右,说明它们可以在同一生境内活动。

通过分析每张照片记录的时间,我们发现白颈长尾雉每天从早上4点开始在地表活动,早上5点为全天活动的最高峰,此后活动频次依次递减。白颈长尾雉在中午11点至下午1点之间几乎不活动。在此之后,它们的活动频次又逐渐增强,在下午6点达到当日的次高峰,随后又递减,直到晚上8点之后未曾拍摄到任何一张白颈长尾雉的照片。不过,由于红外相机只能拍摄地表活动的野生动物,而白颈长尾雉晚上是在树干上休息过夜的,所以此时红外相机就“鞭长莫及”了。相较于传统的野外调查,红外相机的一个优势是可以更加精确地纪录白颈长尾雉的活动时间。而且,红外相机拍摄野生动物时没有人为干扰,拍摄的照片能反映野生动物自然状态下的活动方式,如行走、低头觅食、抬头警戒和振翅等行为都反映它们最真实自然的状态。

黑麂:红外相机中的“常见物种”

黑麂是一种小型的鹿(习惯上,我们称小型的鹿为麂),不过黑麂是麂类中体型较大的种类。它们体长一般为100-110厘米,体重为21-26公斤。黑麂的雄性个体长有角,并且头顶部和两角之间长有一簇长达5厘米以上的棕色冠毛,因此又得名“蓬头麂”。它们通体棕褐色,身体前部偏棕,而后体几乎近黑色。尾巴背面为黑色,尾巴腹部以及侧面的毛色为纯白色――这也是它们十分醒目的鉴定特征。

在两年半的监测样地动物调查中,我只亲眼见到一次黑麂,而且是远远地看见它翘着白尾巴往远处跑去。在监测样地中长期开展植物或者动物调查的人员常常说:“这么多年来还没有在野外亲眼看见黑麂!”其实这很正常,因为黑麂生性太机警了,哪怕只有稍微一点风吹草动,在人类能够发现之前,它们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但通过细心观察,还是能找到它们的一些活动痕迹,比如行走后留下的脚印和啃食过的草茎,等等。不过,在古田山还有另外一种常见的麂,即黄麂。若直接从遗留的脚印痕迹上判断,比较难以分辨这两个物种。所以,红外相机能够扮演人类的另外一双眼睛,帮助我们发现并记录古田山森林中这些隐蔽的野生动物。

通过监测样地内红外相机的调查,我们发现获得的黑麂照片多达851张,甚至比常见的黄麂的照片多了一倍。看来,至少在古田山监测样地,反而是总体更为稀有的黑麂成了“常见物种”。

我们第一次在野外获得如此多的黑麂照片,让难以在野外见到其真面目的老一辈科学家们甚是眼馋。因为,许多研究野生动物的早期学者,虽然一直与特定的野生动物打交道,但是能够在野外亲眼见到,甚至拍到一张清晰的照片,还是相当不易的。古田山丰富的黑麂照片,因此自然显得弥足珍贵。

不同于白颈长尾雉的活动规律,我们在红外相机拍摄到的照片中发现,黑麂在一天24小时内均在活动,以早上5点至晚上7点之间活动最多。照片中的黑麂,有些在悠闲地漫步,有些则在寻找地表的食物,反映着这些野生动物们自然的一面。

最近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通过覆盖整个古田山保护区的红外相机调查发现,黑麂主要在保o区的核心区域出现,而白颈长尾雉则喜欢在保护区的周边区域(缓冲区和实验区)活动。由此可见,它们的活动区域在空间上是互补的。这也说明,除了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外,非核心区也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至少,在古田山保护区,白颈长尾雉就喜欢在核心区外的山谷林地内活动。

上一篇:浅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 下一篇:波罗的海区域的森林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