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破月来“ 风”弄影

时间:2022-08-18 08:24:30

摘要:面对新的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环境,面对新的教育对象,我们需要更新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达到高校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观念;激发兴趣

资源配置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应不断的更新。曾经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理念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面对新时期的学生,作为一名高中的语文教师,如何高效教学,怎样才能让二十一世纪的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真正的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经过反复探究、实践,现我感悟总结如下。

首先,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

如今的学生已不适合你“教”他“记”,他们需要的是探讨、研究、协作。曾经教师给的“水”,如今需要他们自己去“舀”,这样会更实惠。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功能,从而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真正实现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样,怎样的教学观念才能适应如今的学生呢?我认为,第一,要敢于放手。以往的教学资源有限,学生多靠教师的“灌输”来获取知识。从而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如今不同,现代的资源广泛,学生可获知识的方法与途径甚多。因此,教师可利用广泛的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让他们由“让我学”变为“我要学”。也因此实现了学生向主体转变的过程。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在我下面所说的课前预习上。第二,要适时引导。教学资源多固然方便,但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实现高效教学尤为重要。教师的作用也应由以往的“教”转变为现在的“导”。例如,在讲《庖丁解牛》中的实词“道”时,文中有句“臣之所好者,道也”,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可以让同学们联想以前学过的“道”。像“不足为外人道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于是废先王之道”、“天道酬勤” 等,如果再联想不出来,也可以让学生再通过工具书查找义项,对号翻译。教师一定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知道哪些是学习的关键,哪些是我们不可利用的资源。教师的高屋建瓴的引导是学生高效获取知识的法宝。第三,要增强探讨协作意识。“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生之间的互动是我们实现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在探讨中收获、在协作中前行。教师的高层次的引导性的探讨会更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在教师适时引导的目光中进步,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主动、积极而奋力的遨游。

其次,教学资源有待于重新配置。

那么,教学资源需要如何配置才能适应现代的教学呢?我认为,第一,要有充足的课前预习资源,我称为“课前资源探秘”。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编制不同的预习资源。以往的教学多是教师讲、学生记,教师讲的疲倦,学生记的枯燥,严重影响了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制约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与如今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所以,要将过去的“灌注式”教育转变为现代的“自主式”学习,这一环节非常重要。例如,将网络上相关资源,经过教师科学合理选摘,将校正后的与教学特别是考点相关的资源,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求,比教师枯燥地介绍讲给学生的效率要高得多。再如生字、生词,包括文言考点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都可以以“课前预习资源”的形式印发给学生。因为高中生已掌握足够的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预习能力。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我学习的能力。但是,对于教师还有个重要要求,就是为了学生有的放矢,教师必须将预习目标和预习重点给学生。第二,适时点拨,联想讨论。我说的“无师自通”——课前预习,是指高中生面对高中语文的一些基础知识,而当关乎到鉴赏作者的思想观点和作品风格时,就需要教师和学生“激化矛盾”,进行讨论探究了!此时的讨论,就不能局限于教材文本了。如在讲苏轼的《赤壁赋》时,对于他的人生观的探讨,可以联想他的“儒释道”,可以与上一篇文章《滕王阁序》中的王勃人生观进行对比。分析两个人自释“悲”而最终“乐”和由“悲”却转“痛”的各自原因,从而,不仅能让学生学会深入地分析、探求、推理一个人的人生观形成过程,还能让学生学会把握自己的人生观。第三,课堂跟踪练习,我称为“课上实战演习”。这一点,可根据课前预习资源来设定,针对课前资源中较有争议与难度的问题设定专项训练。如文言考点知识的考察,修辞手法在散文与诗歌等文章中的表达效果何在作文中的作用等。如此通过充足的课前预习,加上积极的课上讨论,再辅助教师的适当点拨,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让学生学得热烈,记得扎实,收获得丰厚。以此实现学生课堂上主体性的发挥,更适应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第四,课后知识延展,我称为“课后高考链接”,这一环节可以根据前三个环节,加上高考的要求来设定。通过课前的预习、课上的讨论、教师的点播与适时跟踪训练,学生已掌握了相当的知识;现在,可以通过与高考知识的链接来让学生知道学有所用,学用结合,相互促进。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能为高考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更能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方向,从而使学生更高效的去学习。

如今的时代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一日千里,学生不能只靠教师。如何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能够互动生风?教师似“明月“,学生如”花枝“,而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就好比是那拂面的”轻风“,三者的有机结合会突破层层”云雾“,相得益彰,美不胜收。

综上所述,我认为想要真正的实现高效教学,真正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更新和合理配置使用教学资源,势在必行。

上一篇:在科技教育活动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浅谈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