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博议》考

时间:2022-08-18 06:46:32

摘要:本文简述了《内经博议》的作者罗美的生平,并对《内经博议》的版本情况、基本框架和内容作简要介绍,初步评述了它的学术特色及价值。

关键词:《内经博议》;罗美;版本调查;学术特色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1.014

Study about Nei Jing Bo Yi

Yang Xinglin

(Shanghai Museum of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Shanghai 20002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uthor's life of Nei Jing Bo Yi, and introduces the versions, basic framework and content of Nei Jing Bo Yi, preliminary reviewes its academic features and value.

Key words: Nei Jing Bo Yi; Luomei; version survey;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内经博议》四卷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被列在“医经・内经・发挥”类中,系清初医家罗美撰著,为罗氏钻研《内经》的心得体会,并结合临床经验所撰写的医论集。笔者于2010年10月开始整理校注《内经博议》的研究工作,以下就《内经博议》一书的版本情况和研究内容做一简介。

1 罗美生平

罗美,字澹生,号东逸,别号东美,原籍安徽新安(今安徽歙县),后寓居江苏常熟虞山。罗氏约生活于清代康熙年间,其具体生卒年代不详,有人说他“出生于1662年,卒于1722年”[1],但并无确切依据。据他的另一部医学著作《古今名医方论》序,该书成书年代为“康熙乙卯”,即1675年,则那时罗美仅有13岁,尚未学医,也不可能写出如此之作,故“生于1662年”之说显然不能成立。

罗美是康熙年间常熟名儒,《常昭合志》说他“贯通经史,明究《易》理,尝用迁固志传体变左传编年,以便初学”[2],同时他又兼习岐黄术,对《内经》《难经》《伤寒》等钻研颇深,并博览各家,晚年则专以“医术济人”,颇得美誉。罗氏一生著述颇丰,据清代著名藏书家孙从添记叙有“十二种”之多,但传世者仅见五种,分别为《左氏春秋便览》、《古今名医方论》四卷、《古今名医汇粹》八卷、《内经博议》四卷和《内经挈领增删集注》二十二卷。2 《内经博议》的版本流传

《内经博议》的具体成书年代不详,根据现有最早版本书中并无明显避讳现象,凡“福临”、“玄烨”、“胤G”等字均无避改,仍旧原字,由此可推断该书成书时间当不晚于康熙初年。

按多种目录书所记,《内经博议》成书后没有刻印刊行,但据《常昭合志・艺文志》记载,《内经博议》《名医汇粹》《名医方论》均有“稽瑞楼书目刊本”,然而今世并未见,只存抄本。

目前得知的抄本主要有二种版本,一种为早期版本,此种版本以人道部、脉法部、针法部、病能部、天道部和述病部为目次顺序,全书58篇。属于此类的有南京图书馆收藏的孙从添批点本(以下简称孙本),该版本文中未见避讳现象。据孙氏所记,他得到此本的时间不晚于乾隆元年(1736年),故此版本比较贴近罗氏原书的基本面貌。但孙本仅收录55篇,抄录时少录3篇(《脉法部》的“诊法论”、“神转不回论”和《病能部》的“太阳经经络及膀胱经病”三篇)。属同一版本的抄本还有上海图书馆收藏的清代马秀夫复抄本(以下简称马本),此本正文首页有“慈溪柯韵伯校定”题署,但此本为残本,仅有卷一,其余各卷未见。在马本中已见到避讳现象,如玄、G等字均少一点,可知马本的抄录时间当在雍正年之后。此外,上海中医药大学藏有属“费子祺抄”的清代节抄本,该抄本只上、下二卷,内容缺少《天道部》和《病能部》二章。

另一种版本为后期修润本,此种本以天道部、人道部、脉法部、针法部、病能部和述病部为目次顺序,内容上在正文后又增加了“张子和九气感疾论”和“缪仲醇阴阳脏腑虚实论治”二篇附录。此版本传抄流行比较广,现有收藏的图书馆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辞书出版社、湖南省图书馆、湖北中医药大学等单位。这一版本均已出现了明显避讳现象,如“玄府”均改为“元府”。在对早期版本目次进行重新编次的同时,在文字上也进行了部分删改和加工润色。各部正文篇节的排序也与早期版本不同,如早期版本《针法部》仅“十二原井木井金释”一篇,而修润本则将《人道部》的“十干纳甲之谬辨”移到《针法部》,变为二篇。在文字上,两种版本有所差异,后者有明显的加工润色痕迹,如对文中引用不很准确的《内经》条文作了更正,或者将一些口语化或文词较深奥的语句做了改写,使之更具可读性。从抄录时间看,此版本现存最早的是中科院图书馆的许铀抄本(简称许本),抄录时间为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可惜该本早年保存不善,虫蛀较甚,许多字已难以辨认。而湖南图书馆的唐成之藏本(简称唐本)为清末湖南名医唐成之于道光十九年从扬州廖君处购得收藏[3]。唐氏喜好藏书,得《内经博议》之后,爱不释手,反复览阅,赞罗氏之作“其文章似椎,群书之冠,可师可法”,“每欲代刻行世”,但都因“尚未有暇,容俟再加点勘,徐图付梓”(唐成之跋语)。故其抄录时间当早于道光十九年。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裘吉生藏本(简称裘本)抄录时间不详,但从内容看是唐本的转抄本。裘吉生穷四十余年之收藏,得各类珍本医书三千余种,1936年他与上海世界书局合作,从所藏的三千余种医书中,精心遴选出九十余种,编纂成《珍本医书集成》,其中就有《内经博议》。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世界书局并入上海辞书出版社,现裘氏所藏之本仍保存在该社图书馆,当年编辑排印时的笔记记号依然清晰可见。但裘吉生先生在付梓时又新增加了《天道部》“为运为气五六说”一篇,使该书的内容共计成为61篇。湖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本系民国时期以裘本为底本的复抄本。

3 基本框架与内容

《内经博议》全书共分为四卷六个部分:卷一为人道部、脉法部、针刺部;卷二为病能部、天道部;卷三、卷四为述病部,计各论共五十八篇。本书是罗美研读《内经》后的体会与发挥,罗氏将《内经》的理论依据阴阳、脏腑、气血、经络、诊法、运气、病理、疾病等基本理论框架分做不同专题,详细阐述了他对《素问》《灵枢》内容的理解和诠释。人道部主要阐发阴阳、脏腑、经络等方面的内容;脉法部则阐述了脉象原理、诊脉方法,以及对于胃脉、阳密乃固、气归权衡、神转不回等说的讨论;针刺部主要论述十二原六穴四关等腧穴理论;病能部阐发脏腑、六经、奇经八脉之间相互联系及与三阴三阳岁气主病的关系,及其病理表现;天道部为对运气学说的诠解;述病部则分别论述了阴阳、虚实、表里寒热、外邪致病以及厥逆、痹、疟、痿、咳、胀、卒痛、肠荨⑷缗薄⒒、消瘅、疝、伏梁、狂、癫、痫、黄疸、血枯等十八种病证的证候和治则。

该书文字清通易懂,内容广泛全面,并切于实际。罗氏于每篇中或是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再例举有关《内经》的条文,或是先例举条文,然后进行议论和阐述,多能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加以发挥,并对历代医家的有关诠解提出看法。

虽然后期修润本对早期本进行了重新编次和文字上的修改,但是经过比较,两者的差异并不大,特别是在对《内经》条文文意的理解上没有出现歧义,只是文字表达上稍有所不同。然而,后期修润本所增加的3篇新内容(“为运为气五六说”和附录“张子和九气感疾论”、“缪仲醇阴阳脏腑虚实论治”2篇)为后人所加,则不能反映罗氏的学术主张。

4 学术特色及价值

自全元起首先注释《内经》始,历代注解发挥《内经》的医家不少,然而罗美对《内经》的发挥却与其它注解《内经》之书有所不同,罗美不是对《内经》条逐条逐句的释文解意,而是注重对《内经》理论的阐发,根据自己的临证体验,深入浅出,阐述心得,同时又能广参诸家之见,颇有见地。

罗氏著《内经博议》在方法上摒弃了随文诠释、以经解经的传统模式,在学术上“每多发前人所未发者”[4],对《内经》中的许多问题以自己的独特见解加以发挥。如卷首开篇即论《人体大阴阳疏》,将人体阴阳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分为先天奠立、形气致用、倡和相应、运动一致、脏腑职司和出入营卫六个层面进行阐述,条分缕析,使读者能够清楚地掌握阴阳在人体的作用以及互依互存、相互为用的特点。在讨论三焦问题时,罗氏不为所谓“有形”“无形”之争所囿,而是从三焦的功能出发,指出“三焦为胃之匡廓,三焦之地皆阳明胃之地,三焦所主,皆阳明胃所施,其气为腐熟水谷之用。”“所以名三焦者,皆谓胃耳……其为后天谷神,出化之本,以出荣卫,以奉生身,使胃之气上升于肺,下输膀胱,后天之能事毕矣。”强调了三焦在人体消化功能中的重要作用。他在谈到五行生克关系时,强调“相克之道,乃更为相生。五行之妙,反生为克,反克为生。”具体结合到脏腑,则“养心者,莫若补肾;保肺者,莫若宁心;调肝者,在于敛肺;扶脾者,在于达肝;滋肾者,在于葆脾。”这对今天的脏腑养生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罗氏论诊脉,强调要约不繁,认为“脉为胃气之本源,其阴阳精要即相为对待,相去悬绝之间,有甚精之察,而不必多名象之求也。诊脉求病,求其为病之表里、寒热、虚实、顺逆而已”。此外,他在《述病部》的开始部分就分别阐述了阴阳、虚实、寒热顺逆和风寒邪气等内容,可以认为是现在八纲辨证的雏形。

运气学说的内容在《内经博议》中占了较多篇幅。罗氏谙熟《易》学,善堪舆术,同时他对运气学说十分精通,并运用自如,这在《内经博议》一书中有很多体现。罗氏对《内经》中运气学说的理解每与五行、经络、脏腑等密切联系,结合临床实际加以阐述,在论述阴阳、经络、脏腑时多参汇运气之变,特别在《病能部》一章,重点阐述了岁气变化所引起的各种病症。故清末医家叶子雨评价说:“运气之学,白首难穷,全元起以下数十家皆随文诠释,未能实有指归,惟罗东逸之《博议》差强人意。”[5]此外,罗氏对阳密乃固、神转不回、气归权衡等论以及各类疾病证治皆有精辟之处。

正因为《内经博议》的学术特色明显,所以自问世以来,虽然没有付梓刻印,但却被反复传抄,广泛流传,并被后人编次加工,充分展现出该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不少名家对此书青睐有加,孙从添就提出“《内经博议》四卷,医学精微,参互考订,符洽致病之由,治疗方法。于此显明《素问》《九卷》字字合法,真全生宝筏、救生灵丹也。”湖南名医唐成之购得此书后,自道光十九年至同治元年的24年中,数度批阅,朱笔点评,记曰:“此书议论皆有至理,非如时下医依草附木者比。精思默会,自有悟交。”也有不少医家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罗氏的观点或内容,如清代王孟英的《温热经纬》中就有关于此书的观点转述。

5 结论

此次整理《内经博议》,对该书的版本和内容进行了调研和校勘,基本摸清了该书的版本情况和国内现存情况,并对该书的内容加以研究。《内经博议》为清代医家罗美所著,该书自问世以来,曾被辗转传抄,并经后世医家重新编次加工。目前有两种版本的抄本存世,一为58篇的早期本,另一为60篇后期修润本,后者在目次和文字上对前者进行了加工,但两者在总体内容上差别不大,基本能反映罗氏原著原貌。然而,民国时期的排印本中新增的“为运为气五六说”则为后人所加,不能反映罗美的学术思想。

《内经博议》是罗美穷究《内经》的心得体会,其在研究方法上不循旧俗,在观点论述上能发人未发,得到诸多名医的赞赏,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清・罗美.内经博议[M].孙国中,方向红点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3.

[2]清・王锦.常昭合志[M].杨继熊编修.博文斋刻本.1797(清嘉庆二年):89-90.

[3]杨杏林.《内经博议》版本调查[J].中医文献杂志,2012(4): 9-10.

[4]裘沛然.中国医籍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 13.

[5]清・叶霖.难经正义[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1:60.

(收稿日期:2013-08-06,编辑:魏民)

上一篇: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白细胞减少症方药规律分析 下一篇:对中学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