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有理顺理成章

时间:2022-08-18 05:30:21

[写作现状]

写文章既要说真话,又要有严密的逻辑性。但是,翻开学生的作文,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问题:

一、主次不分,剪裁不当

行文过程中,很多同学不能围绕重点去剪裁材料,而是平均使用笔墨,以致主次不分,该详的却略了,该略的却详了,这当然影响了情感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习作《妈妈的爱》片段:

妈妈非常关心我。有一次,妈妈带我到快餐店吃快餐,来这里吃快餐的人可真多有男的,有女的,有老的,有少的。他们有吃8元套餐的,有吃10元套餐的,有吃15元套餐的。老板娘忙得团团转。我们叫了好几次,她才走过来,热情地问:“你们要吃什么?”妈妈问我爱吃什么菜,我说了三样最爱吃的菜,老板娘为我盛了这三样菜。老板娘又根据我妈妈说的,为我盛了一碗大米饭。这一餐,我吃得真饱,妈妈是多么关心我啊!

二、思路不清,文意不畅

俗话说:“车行有道路,文行有思路。”文章思路不清楚,就像车辆虽然可以前行,但随时会脱轨而翻车。有的同学记叙生活中的人和事的时候,未能清楚地交代时空,使得思路不明晰,文意表达不畅通。比如习作《豆浆飘香》片段:

A一大早,喝着奶奶亲手做的豆浆,享受着那淡淡的清香,我心里美滋滋的。那时,我觉得每天能喝上甜到心眼儿里的豆浆,简直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

B每天我刚睡醒,就闻到了豆浆的一股股香气,再喝上一碗,感觉一天都会精神抖擞。

c有一天,我端起餐桌上的一杯豆浆,轻轻地抿了一口,还是那样的香甜,却多了一股难以名状的味道。于是,我去找奶奶问问缘由,却发现她正在摆弄家中新买的豆浆机。

三、缺少过渡,忽视照应

在上下文内容转换的地方,有不少学生都没能使用过渡性词语或句段,导致文章结构不严谨,前后相邻的两层衔接不紧密,还有的文章缺少“照应”,前面提到的问题在后面没有着落,或者后面出现的内容不见前面有铺垫,以致结构不缜密,不紧凑。请看习作《一支心底的歌》片段:

①在十几年的生活中,我认识了不少人,其中让我铭刻于心的是他。他的关怀,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难忘。

②他三十多岁,身体微胖,方正的国字脸上,一双小而明亮的眼睛总会射出晶莹的光芒,充满朝气与活力。

③此时,我坐在考场上用笔倾吐我的心声,或许他并不能听到,但我还是想对他说老师,您是我最敬爱的人,您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感动不已。

④我明白了,老师您在我心里就是校园里的那棵树,那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

[修改建议]

针对上述病症,我们从如下方面着手修改:

一、分清主次,详略得当

从开头的总述句和结尾的议论句可以看出,《妈妈的爱》选段要表达的重点是“妈妈关心我”。但是叙述吃快餐的经过时,作者却详写了次要的快餐店和老板娘,略写了主要的、要突出的妈妈,犯了主次颠倒、详略不当的毛病。建议删去快餐店里的热闹场面和对老板娘的描写,用一两句话带过,补充妈妈在快餐店的言行举止及神态等,突出她关心“我”这个重点。请看升格后的文段:

一次,妈妈带我去快餐店吃饭。开始点菜的时候,妈妈笑着问我:“儿子,你来看看,爱吃什么菜就点什么菜。”我看了看柜台里面,随后点了最爱吃的火腿肠、鸡脖子和酱牛肉。妈妈对老板娘说:‘就来这三样吧。”菜送到桌上,妈妈就推到我的面前,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吃似的,弄得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妈妈又特地交代老板娘说?‘我儿子爱吃大米饭,给他盛一大碗吧!’'吃饭的时候,妈妈总是把大块的、肉多的鸡脖子和酱牛肉往我碗里夹,她自己只吃小块的,肉少的……我吃得可真饱啊!

二、思路清晰,衔接紧密

习作《豆浆飘香》表现“我”对奶奶的感激和对幸福的感受,选材真实。但是A句中的“一大早”,交代时间不清楚,表达情味不浓,建议改为“那还是在上小学时,每天我刚睡醒”。B句所写内容与后文关联不大,应提到A句前面为宜,使文意表达更顺畅。c句没能明确交代时间,也缺少必要交代,建议改为“刚上初中后的一个早上”,再添加“咦,奶奶以前不是总念叨豆浆机做的不如自己磨的味道好吗?”使得上下文衔接更紧密,使情感表达更真挚。请欣赏:

那还是在上小学时,每天我刚睡醒,就闻到了豆浆的一股股香气,再喝上一碗,感觉一天都会精神抖擞。一大早,喝着奶奶亲手做的豆浆,享受着那淡淡的清香,我心里暖暖的,也美滋滋的。那时,我觉得每天能喝上甜到心眼儿里的豆浆,简直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

刚上初中后的一个早上,我端起餐桌上的一杯豆浆,轻轻地抿了一口,还是那样的香甜,却多了一股说不出的怪味。于是,我去找奶奶问问缘由,却发现奶奶正在小心翼翼地摆弄家中新买的豆浆机。咦,奶奶以前不是总念叨豆浆机做的不如自己磨的味道好吗?

三、巧妙过渡,前呼后应

《一支心底的歌》主要回忆李老师对“我”的关爱,抒写“我”对老师的感激和敬爱之情,难能可贵。不过,第①②段之间缺少过渡句,以致衔接不紧密,建议加上“他是我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这句话,交代“他”与“我”的关系,让读者清楚明了。其次,行文中自始至终都缺少与文题照应的语句,结构不够严谨,缺少点题意识。此外,文章结尾说“老师,您就是校园里的那棵树,那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因为前文缺乏照应的句子,给人突兀之感,建议在第②段末尾添加“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感到他像校园里的那棵树”,并在第④段中添加赞美奉献精神的歌词,让人回味无穷。请看升格后的语段:

在十多年的生活中,我认识了不少亲朋好友,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他。虽然说我并没有听他唱过歌,但是他对我们的关怀就像天籁一般“余音绕梁”,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回荡。

他是我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他三十多岁,身体微胖,方正的国字脸上,一双小而明亮的眼睛总会射出晶莹的光芒,充满朝气与活力。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感到他像校园里的那棵树。

现在,我坐在考场里用笔来倾吐我的心声,或许他并不能听到,但我还是想对他说老师,您是我最敬爱的人,您用行动谱写了一曲奉献之歌,那么动听,那么绚烂,将永远唱响在我的心中!

我明白了,老师您就是校园里的那棵树,那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献给大地多少绿阴,那是爱的音符!”

[寻真攻略]

写文章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思路清晰,顺理成章。也就是要合理安排内容的主次详略,做到过渡照应,讲求衔接自然,这样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凸显中心。

一、精心设计一条线索,文章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和脉络,就像一条彩线把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从而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常用的线索有,时间、地点、事物、人物、情感……例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作者选取了“羚羊木雕”作为线索来构思全篇,独具匠心:查问木雕一赠送木雕一索要木雕一归还木雕。行文过程中,作者还穿插了上星期体育课发生的事情和昨天送羚羊木雕的事情,交代了起因。这样就在紧凑的情节中,赞美了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的心,尊重他们的感情。

二、灵活使用写作顺序,做到层次清晰,思路明朗

写作中灵活安排写作顺序,才能做到言之有序,并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常用的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__是时间顺序,是指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进行说明,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二二二是空间顺序,是按照物品的空间方位进行说明。或由远及近,或由内到外,或由上到下,或由前到后等,反之亦然;三是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安排说明的顺序。比如由整体到部分,由主要到次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例如介绍“我们的校园”,可以先总写校园的整体外形,简单介绍其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然后按照空间顺序进行分述,有次序、有条理地逐一说明校园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设施、功用、特点等。最后可以简洁明快地表达对校园的感情,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合理安排详略,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要想使所写事件清楚明白,必须注意巧手剪裁,凡是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能深刻、生动地突出中心的,就是重点材料,就应该详写,做到浓墨重彩,或生动具体,或说理透辟,其余的便是次要材料,该略写,要做到淡笔勾勒,概括精炼,画龙点睛。只有做到浓淡相宜,详略安排得当,文章才重点突出,错落有致。

例如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叙述了七件事:蔡老师假装发怒老师教我们跳舞,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老师教我们读诗我们看老师写字老师排除我和同学之间的小纠纷我梦里寻师。前面写蔡老师的五件事,从“面”上概括体现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中心,这五件事是依据作者感情步步加深的顺序排列的,逐渐把文章推向高潮。后面写孩子爱老师的两件事,披露了孩子内心里对老师的深情,也烘托和反衬了蔡老师对学生的爱。

四、注意过渡照应,力求衔接自然,文意流畅

因为有了“一桥飞架南北”,于是“天堑变通途”;同样,写作时也需要架设“过渡”这座桥梁,连接前后的文字,使文章内容自然而流畅,不给读者突兀之感。运用词语或短语进行过渡,运用句子进行过渡;运用一段话进行过渡。例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中,作家宗璞看花前,因小弟身患绝症,心上压着“焦虑和悲痛”。而在看花后,他却“沉浸在这繁茂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接下来,作者从眼前的喜悦过渡到了梦幻的境界,进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于是在第8段开头这样写道:‘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个过渡句就像桥梁一样,不但连缀、承转了文章前后两部分,对反映“我”心情的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一篇:分析情感教学法应用于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策略 下一篇:于矛盾处打开阅读教学的智慧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