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发展循环农业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8-18 05:25:03

衢州发展循环农业的几点思考

摘 要: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种发展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循环农业发展,从2004年起,连续6a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循环农业。2006年农业部开始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十一五”期间在500个县(场)建设10000个资源良性循环的生态新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体系,更明确了发展循环农业的意义。

关键词:循环农业;衢州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1 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

1.1 农田内循环

农田内循环主要的模式有:间作套种、秸秆还田和农田养殖几种。间作套种是不同物种间实现养分的交换,产生养分在作物间的相互利用。秸秆还田是指上一茬的作物秸秆,通过还田成为下一茬作物的肥料养分。农田养殖是指农田间杂草和动物之间形成食物链或生态系统,动物粪便回田成为作物肥料。

1.2 种养间的循环

推进种植与养殖的结合和有机统一。例如饲料作物种植与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相结合,作物用作饲料喂养动物,动物的粪便作为肥料用于肥田。种养结合模式里可以加沼气环节、食用菌环节和鱼塘环节,演化出更多的模式。

1.3 基于农业的大循环

种植业公司(或农场、农户)与养殖业公司(或农场、农户)等经营实体之间的循环模式。此外,还有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循环,提倡垃圾分类收集,其中的有机成分鼓励更多循环到农林业;工业与农业循环,把农产品加工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通过一定的工艺处理,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业与大自然间的循环,农业生产与消耗的物质总量循环是大自然生态系统循环的一部分,元素之间的存在方式在各个时段虽然不同,但物质总量总是相互间循环保持稳定不变。

2 衢州发展循环农业势在必行

2.1 建设“两地三城”的宏伟目标要求发展循环农业

衢州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今后5a要努力把衢州建设成为浙江海洋经济的绿色腹地、山区经济的示范高地,神形兼备的人文生态城、开放包容的活力创业城、和美富庶的民生幸福城。“两地三城”不仅仅是指城市,而且涵盖包括农村在内的整个市域范围,需要全市各界的共同努力。从内容上看,生态环境建设是核心内容之一,无论是绿色腹地、山区高地,还是民生幸福城,都离不开生态建设。因此发展循环农业是实现三高农业(高产、高质、高效)最有效的发展模式,同时也是建设“两地三城”的客观需要。

2.2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的现实亟待发展循环农业

据调查,在全市种植业所产生的秸秆总量近百万吨中,有将近20%用于直接焚烧,严重污染空气环境。目前衢州市化肥、农药单位面使用量分别超过全国平均使用水平的2倍和5倍以上,导致农产品的化学污染,也造成了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并污染水体。全市畜禽养殖粪污年排放量达515万t。据环保部门统计,衢州市包括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的总排放中,农业污染占的比例,为40%,氨氮为50%,总磷为70%。严重的农业污染呼唤着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而发展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循环农业,正是科学的选择。

2.3 农业转型升级急需发展循环农业

农业的转型升级主要是3个方面:

2.3.1 生产成果的精品化

也就是农产品必须是高质量的,而且是安全的,并且通过品牌或者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各种认证,获得各种外在的标识,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2.3.2 农业功能多元化

也就是农业的功能不仅是通过种植、养殖为消费者提供初级农产品或是通过加工提供农产品加工品,而且还可以通过提供观赏、采摘等体验而具备休闲观光功能,甚至通过发展创意农业而具备文化功能。

2.3.3 生产过程清洁化

通过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严格控制农业废弃物的产生,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和污染排放的减量化,而这正是发展循环农业的题中之意。

3 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

3.1 存在的问题

以循环农业的理念来审视衢州农业,发现,衢州最大的农业面源污染是畜禽排泄物,最有潜力加以利用的农业废弃物也是畜禽排泄物。畜禽排泄物放错了地方是污染,放对了地方就是肥料。推进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目前有2个问题要解决:

3.1.1 小规模养猪场的治理

2005~2010年的6a间,通过实施省“811”环境治理项目,按照“干湿分离、雨污分流、减量排放、综合利用”的总体要求,衢州市对3582个生猪年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场进行了畜禽排泄物综合治理。

3.1.2 沼渣沼液的利用

从已经进行治理的规模场情况看,沼渣利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大部分养猪场的沼气池没有进行抽渣,沼渣这种非常好的有机肥基本上没有得到利用,而且如果长期不抽渣,很可能会影响沼气的正常运行。

3.2 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要推进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建立把畜禽排泄物有效转换为有机肥料的机制,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3.2.1 推进猪场治理

在养殖污染中,目前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生猪排泄物,必须抓紧加以治理。市本级及各县(市、区)也要增加投入开展小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治理。

3.2.2 启动设施建设

农民了解沼渣沼液是好肥料,之所以不用,主要是因为使用不方便。因为养猪场往往离农民的耕地比较远,又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把沼渣沼液送到田边地头。只要建成配套设施,农民觉得方便了,自然就会用。

3.2.3 出台扶持政策

去年开始,省政府和兄弟市先后出台了有机肥补贴政策,对农民使用有机肥给予200元/667m2的补贴。但是,这个政策要求一定要使用商品有机肥,不包括沼渣沼液。

3.2.4 推动组织创新

2010年9月,由浙江兴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牵头,联合30家养殖企业组建了生猪生产经营联合体——龙游县龙珠畜牧专业合作社。

3.2.5 推广配套技术

重点推广大叶枸种植和使用技术。大叶枸是衢州市自主培育的新型饲料作物。

3.2.6 宣传示范模式

各地经济主体勇于探索,积极实践,涌现出很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双丰收的循环农业模式。

除了推进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外,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推广秸秆沼气技术,提高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水平;强化配方施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推进统防统治工作,完善科学使用农药机制。

4 发展循环农业的对策建议

围绕“生态家园建设”主题,以资源利用集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环境影响无害化为主线,培育符合衢州实际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着力构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生产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

4.1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

严格保护耕地、林地等农业资源。强化科技对农业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支撑作用,加强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综合管理,坚持发展可持续农业,加强农业法律法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探索建立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引导农民、农村自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根本上破解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矛盾。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治理”等原则,落实污染土壤治理责任,健全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设立农业生态环境补偿专项基金,主要用于对减少药肥使用量等有利于农业环境改善行为的补贴、农业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行为的补助、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扶持等。

4.2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

依托衢州养殖大市的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畜禽排泄物资源,按照结构优化、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要求,深化农业资源结构调整,合理布局种植业、养殖业以及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有机肥加工、农村沼气建设、沼液综合利用等措施,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引导畜禽养殖向生态规模养殖小区集聚。

4.3 加快改造提升农业设施

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家庭农场为主平台,扎实推进标准农田建设,加强耕地地力培肥,完善配套农田水利设施,提升标准农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速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鼓励推广低耗高效新型农机具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4.4 深入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

认真贯彻《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清理河道、清洁乡村”专项行动为契机,围绕生态文明、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按照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商品有机肥生产应用、耕地质量提升“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思路,推广“干粪-有机肥-农田”和“湿粪-沼液沼渣-农田”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以无害化、资源化为核心,以农作物秸秆、畜禽排泄物、食用菌废菌料等为重点,加快构建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畜禽排泄物从污染治理向资源化综合利用转变。建设规模化、清洁型的畜牧养殖小区,积极推广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和秸秆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有条件的推广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加快推进农村沼气建设,鼓励沼液、沼渣综合利用。

4.5 强化组织保障

4.5.1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要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推进生态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考核内容,加强部门协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4.5.2 要强化政策保障

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的激励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扶持力度。各金融部门要积极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加大农业执法力度,营造良好的绿色保障环境。

4.5.3 要强化科技保障

努力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重点扶持和装备具有一定优势的农业主体,加强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加快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着力提高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普及率、到位率。

4.5.4 强化舆论保障

加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宣传教育,营造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自觉参与、社会普遍关注的良好氛围,使生态循环农业的理念深入人心。建设一批可看可学的示范区、示范项目、模式,加强典型宣传,全方位、多层次进行示范推广,引导各类农业主体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上一篇:消费者产品评估模式研究 下一篇:优质梨新品种引种筛选试验研究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