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换芯前夜

时间:2022-08-18 05:13:38

银行卡换芯前夜

虽然对银行卡进行EMV迁移的成本巨大,但这一工程的实施也为中国商业银行提供了银行卡技术与国际标准对接的机会

2005年1月,某国际信用卡公司北京代表处的财务人员发现:自己帐目上的钱竟然无端少了许多。于是他们赶紧查询刷卡记录,结果发现从西北某酒店的POS机上竟然在几天之内就流失了几十万元人民币。该公司随即与当地公安机关联系进行立案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这是一起典型的利用伪造国际信用卡进行欺诈的案件。这样的案件近年来在国内外一直呈上升趋势。

针对信用卡欺诈案快速增长的势头,一场保卫银行卡使用安全的换芯运动―“EMV迁移”在海外演绎得如火如荼。这股风潮已席卷了欧洲,正迅速向东南亚地区蔓延,并且很快在香港、澳门登陆。有人曾预言:在中国这个有着7亿多张银行卡容量的市场,一场“EMV龙卷风”就要来临。

但是业内人士的预言却没有很快应验。所谓的国内银行卡换芯运动一直处于波澜不惊的状态。据了解,到2005年底,中国工商银行才有可能推出全国首张EMV芯片卡。银行卡换芯“外热内冷”的原因何在?

换芯遭遇两道槛

保证支付消费的安全是银行卡换芯的重要驱动力。与国外银行相比,中国的商业银行们在银行卡业务上防范的安全风险方面的压力并不很大。这也使得他们给银行卡换芯的愿望显得不那么迫切。

据中国银联IC卡应用部副总经理徐晋耀介绍,从银行卡的安全形势上看,目前国内的伪卡欺诈率低于亚太区万分之三的平均水平;外卡收单欺诈率虽然高于国际水平好几个百分点,但由于外卡结算总量不算高,所以欺诈损失的绝对值也不大。从当前发卡收单的内外卡比例看,中国虽然是银行卡大国,但国内银行对外卡收单还没有形成依赖,中国公民国外刷卡的比率目前很有限。目前国内发行的7亿多张银行卡,绝大部分是“存多少,用多少”的借记卡,而可以透支的贷记卡(信用卡)不过几百万张。徐晋耀认为国外持卡消费所用的银行卡多为信用卡,只需刷卡签名即可,所以安全性较差;相比之下,国内多数人用借记卡取款、消费,因为需要密码确认,所以安全性比签名方式更高一些。

国内银行对卡片换芯热情不高,除了当前防范安全风险的压力不大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换芯的成本较高。据徐晋耀介绍,全球银行卡尽管总量很大,但是发卡银行及信用卡公司这样的发卡机构数量很多,因此每家银行的发卡量并不大,同时卡片换芯的总体成本也不会很高。他们给银行卡换芯过程中最大的成本在后台系统的升级改造上。与之相比,中国的发卡机构相对集中,主要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十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加起来不过二十来家。从发卡量来看,其中的发卡大户不过在工行、建行、招行等几家。发卡行的相对集中也使得这些银行每家的换芯成本远高于其后台改造的成本。据Visa国际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换芯成本正在下降。一张芯片卡的成本从过去的3美元已经下降到了1美元左右。但是对于中国的发卡银行而言,要将每张价值不过1元人民币的磁条卡统统换成1美元的IC卡,7亿多张卡片的换芯成本仍然是天文数字。按照Visa的算法,如果把更换终端、用户培训的费用加上,中国EMV迁移的总成本高达数百亿人民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院长、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潘辛平博士指出,有关中国商业银行如何进行EMV迁移,央行出台了相关文件。进程较慢的原因并不在于银行,只要央行下定决心做这件事情,银行的跟进速度会很快。而央行之所以会犹豫还是因为成本太高。不仅如此,银行实施换芯工程的收益究竟有多大,目前无法进行准确估算。目前根据Visa、万事达推出的“风险转移”的政策,逾期之后的伪卡欺诈责任要由未实施迁移的一方承担。如果不做EMV迁移,受影响的不过是100多万张国际卡,为这100多万张卡把机具更新、后台更新,投入和产出有点不成正比。潘认为,迁移主要是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银行要跟上国际大趋势,但是跟随的步骤要自己掌握。

EMV迁移的时机与机会

国内商业银行在巨额改造成本面前徘徊的同时,可能还需要对EMV迁移有更多的思考。这是一个风险与机会并存的工程。

就防范安全风险的压力而言,银行目前所处的这种相对轻松状态只是暂时的。尽管中国目前伪卡欺诈风险损失金额不是很高,但逐年上升的趋势令人担忧。资料显示,欧洲、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等地已完成EMV迁移,韩国、日本在2005年也将基本完成。Visa和万事达2004年在全球发行的EMV卡已经超过了3亿张。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银行卡处处长张智敏分析说,随着中国周边地区EMV迁移陆续完成,银行卡欺诈风险有向中国转移的危险,当前中国外卡业务中较高的欺诈率已经向银行和信息转接机构亮起了红灯。同时中国银行卡市场未来发展存在爆发性增长的可能,这也使市场中会存在更高的欺诈风险。万事达国际卡组织资深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冯炜权曾指出,这样的增长可能会在3-5年内发生。与此同时,奥运会、世博会的临近,大量外卡涌入也要求中国提供相应的安全受理环境。种种迹象表明,中国银行卡换芯日益紧迫。

从银行卡业务今后发展而言,换芯也会给银行带来更多的业务发展机会。业内人士认为,芯片银行卡比原有卡片储存了更多的客户数据,有利于银行通过这些数据为客户设计更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比如,银行会根据客户银行卡的相关数据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财产品的营销、根据信用卡的消费状况给客户增加授信额度等等。

尽管央行对何时大规模推出EMV迁移没有确切时间,但有关这一工程的“路线图”已经设计好。主要内容包括“先标准,后试点;先收单,后发卡;先外卡,后内卡”。虽然节奏显得慢了些,不过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方案切实可行。如今,有关EMV迁移的实施迈出了前两步。中国人民银行参照EMV2000制定的《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即PBOC2.0已于近期颁布,为今后的EMV迁移确立了规范框架。据了解,上海、北京为全国首批EMV迁移试点城市。2005年4月,全国首个EMV实验室在北京落成,可以接受EMV终端的测试申请。记者从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了解到,上海的试点计划方案已经出台,正在报政府审批,有望于下半年开始试点。

作为国内唯一的银行信息转接机构,中国银联在EMV迁移上倾注了更多的热情。中国银联新一代的信息交换系统已经测试安装完成,2005年3月23日完成了Visa芯片卡认证,这是国内首个EMV迁移的成功案例。对于未来奥运会和世博会带来的大量外卡业务,中国银联已经搭就规模宏大的“EMV客厅”,做好了迎宾纳客的准备。此外,中国银联启动了海外发卡计划,借EMV迁移完成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

虽然成本问题成为换芯的最大现实障碍,但面对外卡涌入的诱惑和国内持卡人跨国结算需求的增加,国内银行不得不考虑自己固步自封可能承受的代价。因此,银行对EMV的态度也并不是铁板一块,除了工行外,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将于今年下半年开始在收单方面进行改造。

EMV迁移的逐步推进也鼓舞了下游厂商的热情。已经生产了1亿张EMV卡片的欧贝特卡系统公司是万事达和Visa主要的金融卡片供应商,该公司表示,欧贝特已经成为工行的合作伙伴,将为国内首家发卡银行提供基于EMV平台的系列产品和技术咨询服务。国内最大的POS机供应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实达电脑设备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通过EMV检测后,今年推出了十几款产品参加国内银行对EMV产品的“选秀”。厂商们已经开始挖掘EMV这座富矿了。

上一篇:永乐硬闯京城 下一篇:用友换标再谋国际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