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在道德与生存之间

时间:2022-08-18 04:41:43

徘徊在道德与生存之间

摘 要:铁凝短篇小说《逃跑》坚持并力图揭示人性与现实、道德与生存的紧张关系。笔者试从文本、思想意蕴和修辞三个方面解析这篇小说,着力探讨《逃跑》如何从生存状态的困窘中展现人性真善美的尴尬的社会境遇,以及铁凝在对身处艰难生活之中人物心灵挣扎的曲折表达和对人物生存景象的细致描摹中所体现出的独特审美追求。

关键词:铁凝;逃跑;道德生存

中图分类号: G311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0)09-0064-03

对人性中真善美一面的执着挖掘、思考、表达,是铁凝许多作品所竭力追求的目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哦,香雪》、《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到九十年代的《孕妇和牛》、《永远有多远》等,都试图展示人性中美好向上的一面,这一点在当下以烛照人心丑恶、堕落为主题的小说潮流中显得独具特色。可以说,没有哪一位具有现代意识的当代作家,如铁凝这般长期致力于开掘这块曾经丰茂、时下却日渐荒疏的美丽的人性之地。不管人心变得多么险恶、丑陋,追求道德理想中的真善美,捍卫一方神圣的精神领地始终是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们不遗余力追求的终极目标。铁凝短篇小说《逃跑》(《北京文学》2003年第3期)依然坚持了这一创作追求,并力图揭示人性与现实、道德与生存的紧张关系。笔者试从文本、思想意蕴和修辞三个方面解析这篇小说,着力探讨《逃跑》如何从生存状态的困窘中展现人性真善美的尴尬的社会境遇,以及铁凝在对身处艰难生活之中人物心灵挣扎的曲折表达和对人物生存景象的细致描摹中所体现出的独特审美追求。

一、 文本分析与思想意蕴

小说在短短的篇幅中,通过一个在剧团工作的小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透视了社会现实与人心深层的一隅。小说主人公老宋被亲戚介绍到城里的一个剧团做传达室的临时工,前半生的农村生活使他形成了吃苦耐劳、俭朴厚道、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其实,老宋由乡入城,乃由于自己的艰难处境所致。一个被丈夫抛弃的没有什么生活能力的女儿和一个正值上学年龄的外孙,都依靠老宋的接济。老宋肩上的生活重担,使他不得不孤身入城,以赚取微薄却宝贵的生活费。老宋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连非本职工作也干得非常出色,并时而“展示”一下自己的文化修养。因而老宋人缘不错,还结识了一位关系亲密的“朋友”老夏(老宋并不真正认为)。老夏是小说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直接推动了老宋性格、行为的展开。老宋的心灵隐秘起初并不为人所知,他对老夏始终保持着一定距离,这距离是城乡差异、贫富差异所造成的。

老宋贫困的生存处境带来心灵上的不平衡,只不过在他生病之前没有过多流露。一场突如其来的腿病打破了老宋本已艰难的生存状态。对老宋而言,生死选择是由一笔数目不菲的手术费决定的。贫困者的生命在现实生活中有时难以保全,这便为已经凄凉的人生又染上了一层寒霜。老宋别无选择,他只得无奈地对老夏说:“哪里黄土不埋人,我也该叶落归根了。”老宋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这幸运来自他给剧团人们留下的好印象,来自他的高尚人格。在老夏的发动下,人们为他凑足了手术费,希望他用这些钱治病,可结果却令人大吃一惊――老宋携款“逃跑”了。当老夏找到一条腿被截肢的老宋时,他又一次“逃跑”了。

从该故事可以看到,心地善良的老宋与“病腿”的对立,品行高尚者并不能因善行而永生,他也会面临疾病的威胁。这不是人们理想的对“好人”的待遇,人们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使“好人”脱险。由符号矩阵图示可将其演示为下图:

由图中可见,老宋家境贫困以及接受捐款后逃跑都是由于缺乏金钱,善良的老宋由于没钱而遭遇生存困境,他由于没钱治腿病而遭受生命威胁。老宋生了腿病却因家境贫困无钱医治,他为人善良,可在收到捐款后不辞而别,做完截肢手术便溜之大吉了。

老宋先后两次“逃跑”的原因何在?

老宋选择“逃跑”,与其说他缺乏道德感,不如说他为自己,更为他的第二代、第三代做出了牺牲,从而换取一点点生活的资本。老宋精神上很富足(他品德高尚,这一点在当今社会上弥足珍贵),物质上却极端困窘,连给外孙买足球的钱也没有。他,一个临时工,为了养家糊口,为了治病,比别人更需要钱。古语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老宋在选择“逃跑”时,甚至直到后来,内心都充满了矛盾。在生存与道德之间很难找到令人信服的平衡点。老宋有生以来从未见过那么多钱,在金钱面前他宁可相信自己的腿没有病。一个被艰难生活折磨一生却没有享受过别人那般幸福的人,在风烛残年借一次生病的机会,突然见到铺天盖地的金钱时,心头怎能不动摇?从老宋的立场看来,选择“逃跑”与截肢,虽属无奈之举,却也是情之必然。道德的坚守同样需要经济基础来支撑,一个连最低生存都难以为继的人,怎能苛求他再承担沉重的道德负荷?当生存需要和道德追求发生冲突时,为了改变现有生存境况,暂时突破道德规约,也是可以理解的。

换一种角度看,老宋的“逃跑”实质上是一种对道德舆论的逃避,他无法再面对为她捐钱治病的“恩人们”,无法承受社会舆论的压力,尽管它有自己的苦衷。然而这种一再“逃跑”的办法,并不能真正解救他的“尴尬”、“难堪”、“愧疚”、“恐惧”的处境。他是个有文化、品德高尚、有着强烈自尊心的人,即使能够以“逃跑”来躲过老夏等“恩人们”的“追捕”,却无法逃避灵魂深处永恒的谴责。“逃跑”终究不是根除“愧疚”之感的灵丹妙药。人既要争得个体(以及与自己相关的人)生存的物质条件,又要维护人之为人的道德尊严,而有时两者偏偏发生难以调和的矛盾冲突,无法兼而得之。老宋便处于这种两难境地,他怀着深深的“愧疚”选择了前者,选择了“逃跑”,却再也无法直面他人,直面自己。也许在有些情况下,人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本身就是一个悖论。若要老宋“逃跑”这类事情不再发生,只能寄希望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存条件的改善,别无他途。

二、修辞分析:人物心灵的揭示与生存景象的展现

小说采用回忆性的叙述方式,以中国二十多年来的社会变迁为背景,通过展示这一情境中老宋的人生历程,在隐晦地揭示出人物心灵轨迹的同时,展现了一幅苦涩的人生图景,透过这幅画面,我们窥测到了处于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遭遇。

老宋由乡入城,从一位地地道道的山区农民转变为一名剧团传达室的临时工,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乡人本色。那些农村生活中形成的高尚品格,只是它丰富的精神世界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他还有着不同于一般乡人的个性侧面。乡人的知识结构在常人看来应当是单一、贫乏的,可老宋已经具备了民间文化人的某些特征:他知道意大利像只高跟靴子,对他人称谓有着高度敏感,以及某些演戏的细节问题(如扮相、着装、台词等)也能引起他与人争执的兴趣。老宋的文化知识虽然有限,却给他灰暗的人生平添了些许亮色,成为他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根支柱。

老宋乐于助人的行为既有其高尚的精神境界作后盾,更体现出他干练、勤劳的实际能力。农村生活的锤炼造就了他强健的体格(如为各家各户搬白菜、煤气罐、家具等)和高超的生活本领(如煮面条和分菜码儿)。老宋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能力必然得到人们的赞赏,同时也使他在精神上得到更大满足。生存处境的艰难并不能彻底摧垮贫困者的心灵防线,也许恰恰是这种逆境铸就了人性中美好向上的一面。作为一个普通人,老宋并不是不想扭转自己的境况,可他哪里有资本呢?每月三四百元的工资,却要用于三个人的生活开销。老宋只能艰难地维持着现状,尽力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信心,把天伦之乐当作抵抗生活苦难的一种心灵慰藉。假如没有后来病情的发生,老宋的生活便将一直这样拮据地延续下去,直至生命完结。这时凭借坚强的意志尚能勉强生存,而现实人生毕竟充满了残酷性和不可抗拒性,个体生命的有限与严酷的生存现实给与老宋这样的弱者以双重打击。此时他的心灵挣扎显得异常激烈与悲壮:

一万五千块,对老宋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她全部的积蓄连一百五十块钱也找不到。回到传达室,他不再往床上躺,只是坐在椅子上发呆。半天,老宋对老夏说,由它去吧,反正我也老了。哪里黄土不埋人,我也该落叶归根了。

至于后来境况变化给老宋带来的内心冲突,本文第一部分以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此处从略。

尽管叙述者主要采用白描手法,着重刻画人物的行为和语言,未对其心理进行正面剖析,但我们仍可以透过老宋的言行清晰地揣测出他的心路历程。也许这种手法的运用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对人物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铁凝在小说创作谈[1]中写道:“当我写短篇小说时,我想得最多的两个字是‘景象’。”在《逃跑》中,叙述者以舒缓自然、略带幽默色彩的语调展示了小人物艰难、平淡却也不无亮色的人生景象。小说不以激烈的矛盾冲突取胜,而是在道德与生存这一普遍的人生关系中提出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难题。另外,小说在展现人物生存景象时叙述角度不断转换,增强了叙述活力和悬念。老宋第一次“逃跑”前,叙述者始终以老宋为关注焦点,直接叙述老宋的生存状况;老宋第一次“逃跑”后,叙述重心则转移到老夏,以他为中心,显示出老宋“逃跑”给剧团带来的影响以及对老宋下落的“追踪调查”;最后借老宋外孙之口道出了他“逃跑”后的生存状态。

如果说《永远有多远》从当下社会普遍的道德滑坡中揭示了坚执真善美的道德情操的艰难与尴尬处境,《逃跑》则从生存状态的困窘中同样展现了人性真善美的这一社会境遇。此外,小说对身处艰难生活之中人物心灵挣扎的曲折表达和对人物生存景象的细致描摹,均显示出铁凝这样的审美追求:展示生活,力求揭示出生活中的人性,既不刻意点缀生活的美,也不过分渲染生活的恶,只静静地写出生活中那些给人的美好心灵以感悟的东西,让人们相信生活中总有阳光,尽管这阳光有时并不能照彻每一个角落。总之,《逃跑》是铁凝在着意表达人性真善美一面的创作道路上又一篇值得重视的小说佳作。

【参考文献】

[1]铁凝.人生可能不是一部长篇小说(铁凝创作谈)[J].北京文学,2003,(3).

上一篇:论幼儿在文学作品“听赏”中的修辞体验 下一篇:浅议名人故里争夺战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