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民居聚落中的“道”与“礼”

时间:2022-08-18 02:43:43

摘要:本文以土家族传统聚落――劳庄为例;通过分析与论述道家思想对湘西土家族聚落选址与格局、整体功能布局、建筑环境和建筑空间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影响;阐述了在道家思想下的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格局特征,进而为当代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空间建设、建筑节能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道家思想:礼法;聚落选址与格局;建筑室外空间;建筑内部空间:建筑材料

中图分类号:TU-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5-0090-03

1 前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天、地、道、自然之间的关系被老子用这样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出来。既然世界的本源都要从自然中探索渊源,从而处在天地环境的人,就更要遵从自然的造化和自然融合…。

道家思想主张顺应天道,自然无为,遵循自然法则才能发展,反对把“贵人”的观念应用于自然界,倡导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浪费。道家的“有无相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有机和谐,对人类居住环境和建筑艺术的发展有着一定渊源的联系。

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地处偏僻的丘陵地区,多少年来居民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同时逐步形成了特有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习、性,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特定人群的生活习俗呈现出特有的特征;在建筑视觉上呈现出特定的视觉构成,在这些建筑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积淀,其中道家“有无相资”、“祟尚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对于这些传统聚落选址、布局等方面的影响有着充分的体现。本文以劳庄为例,讲述道家思想对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的影响。

2 道家对湘西土家族聚落选址与格局的影响

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在选址与格局上充分体现出“道法自然”的理念。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选址基本都是对自然环境的选择。结合地理条件,顺应自然,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湘西民族建筑选址多在风水术的指导下进行,风水术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天然合一”的思想,将村落民居与环境有机结合,选址与山水树木相联系,所谓“居山水间者为上”。理想的风水格局认为,龙穴,即基址的最佳选点,在主山之前,山水环抱中央,即被称为万物精华“气”的凝结点,故为最适于居住的福地。劳庄选址上枕山面水,置于山水之间。沿山势、水势,布局灵活多样,整个村落的整体轮廓与所在的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取得和谐统一。同时村落的布局采用自由式的布局手法(图1),以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满足农民生产与生活的需要。在劳庄,村落选址接近水源和耕地的山脚,住房沿等高线自由布置。

从环境学的角度看,劳庄的基址选择这样一种较为封闭的空间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和良好的局部小气候:背山可以屏挡冬日的偏北风;南面水田不但可以形成良好的视觉空间,水面也可以迎夏日的南来之风;朝阳可以争取良好的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水运交通及生活、灌溉用水,且有利于养殖:缓坡可以避免淹涝之灾:植被可以保持水土,调整小气候,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劳庄的吊脚楼顺山势砌筑,依山排列,(图2)如此布局既没有造成对山体地层的破坏,也节约了土地,湘西民居总体布局也利用自然的山水格局改善局部小气候环境,在节约资源的同时也创造了山清水秀的优美自然环境,同时总体布局注重绿化环境,注重地方特色树种的栽植。

3 道家对湘西土家族聚落整体功能布局的影响

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在功能布局上讲究顺乎自然。在山地集中地带,选择山坡上的台地建筑住宅,依山而建,节省耕地。山坡下的平地留作良田。村寨入口处的平整地块做公共活动之用。此外,讲究利用自然资源,如在劳庄,人们往往结合田间水沟、山体沟壑挖简易储水池,储蓄多雨季节的雨水,等少雨季节来临时,用作灌溉。

功能布局讲究空间层次的变化。人走进村寨,人与村寨的相对位置,在不同方向上移动时,由于某种空间上的标志而在人们的心里产生空间层次感的差异感,构成了空间变换,这种给人以空间变化的标志,对进村者为“始”,反之则是村寨空间的“终”。但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标注不明显,有时候只是一种象征,给人空间变化的启示。

有时候村寨的“始”与“终”有一部分是实际的标志物,他们具有别具一格的特征,常常是各种乡土标志物,如远距离即可眺望的入口制高点上的塔;进出村寨主要道路上的桥、亭;有的村寨以高大的“风水树”作为进入村寨的引导标注,也有以“风水池”做为引导标注。如在劳庄,村口的老枫树(图3)就充当了这种标志作用。

4 湘西土家族聚落建筑空间环境中的“道”与“礼法”

老子有天相生的观念,在湘西传统聚落中也可以体现出来。老子说:“三十幅共一毅,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话中,老子强调人们所看到的所谓虚无空间比常人眼见为真的更加具有本质性。“抽象的“无”可以给看得见的有形存在提供不断完备深入的空间。

4.1 建筑室外空间和功能

湘西土家族聚居地属于亚热带山地气候,常年雾气缭绕,湿度大,境内沟壑纵横,溪水如流,山多地少。生活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土家人结合地理条件,顺应自然。在建筑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势,建筑吊脚楼。

为防潮防湿,土家木构民居的出檐都较深远,除杂房外,正屋檐部一般伸出两檩(图4),都从穿斗屋架(也称排扇)中伸出挑枋承托檐檩。用以形成具有大面积阴影的“灰空间”,满足遮阳、遮雨要求。

土家传统民层的典型代表――吊脚楼,除了顺应多山的地形外,选用吊脚楼这种建筑形式还因为当地气候雨热同期,气候闷热,这种底层架空是一种适应湿热气候的处理手法,因为它有利于在住宅之间形成穿越式通风,不仅有效降低了室外温度。同时也降低了室内温度,改善了建筑内外的微气候条件,减低了湿热气候条件下的炎热度。此外,对于选材以木材为主的建筑来说,架空的地层对防潮有积极的作用。

可以说,湘西民居本身是一个小小的人工生态循环系统,其生态模式是先民长期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的积淀和结晶。

4.2 建筑内部空间和功能

老子的有无观念体现在湘西土家族传统建筑中,可以从建筑单体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具有程式化的建筑平面构图式中看出这个观念,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按其平面形式大体分为三种:“一字型”、“L型”、“U型”。“L型”和“U型”。通常是由一正屋加一或者两个厢房组成。厢房与正屋垂直,其正屋基本不变,主要的变化在厢房,通常做成吊脚楼形式。正屋通常为三开问、五开间、七开间。以劳庄彭宅(图5)为例,它的平面呈“u型”布置,

正屋为五开间,中间堂屋开敞,它是整个住宅的精神中心,屋内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是祭祀、迎宾、办理红白喜事的场所,两侧分别由彭氏两兄弟居住,依循以左为尊的习惯,兄长住左,其弟届右,堂屋两侧住人的房间称“人房”,以中柱为界,分为前后两间,前间中部为三次见方的火塘,后间为卧室。模式化的建筑空间营造方式体现的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等级观念的差异,体验出中国人的礼数,建筑是一个封闭的人造空间,却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

民居作为一种私密性很强的建筑内部空间,在满足居住空间同时,还要体现建筑与人群体性概念。土家族聚族而居,民居给了这个族群相对稳定的居住空间,这个空间适时传达了老子的一种小国寡民的生活状态。

5 湘西土家族聚落建筑材料中渗透的“道”理

在“道法自然”的影响下,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利用环境资源来满足生存需要,充分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来选取建筑的材料。土家族聚居地所在的武陵山区,山区特有的建筑材料如木材、石材、粘土砖应用最为普遍。

在劳庄所在的地方,多山,树木众多,民居多采用全木结构体系,青石基础,瓦屋面,简洁朴素。此外、竹、木是很好的隔热材料,在炎热的夏季,可以避免因围护结构吸收太阳辐射造成的室内温度过高。青石做基础(图6),对于潮湿的山地而言,有利于木结构建筑的防潮。

木结构的建筑结构。其木梁、木柱、木斗拱、木隔窗以及摆放其中的红木家具等都展现了土家人对木头质理的理解和加工、制作木构件的精湛技艺。木头可塑、可雕、可粗、可细,具有天然的表现力,湘西民居悬吊的木结构阳台、吊廊等都是人们顺应木材天然表现力的典型力作。

木结构的吊脚楼对于湘西阴雾潮湿的气候和山中野兽虫蛇的侵扰无疑具有很好的适应性。木材具有柔性和弹性,木构架中的节点又都普遍使用榫卯构造联接(图7),在一定程度中伸缩和扭转,地震时能通过自身的变形吸收和消耗地震中的能量。

此外,就地取材,其材质质感既丰富多变又协调统一;色彩清新素雅,天然石材、木材、青砖、灰瓦,造就了与自然界浑然一体的建筑形象,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6 传统聚落的道家思想对当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启示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形态和材质体现了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用道家的经典思想来分析传统民居所蕴含的文化特质,对于强化和发展室内外建筑设计理念有着特殊的意义。揭示建筑背后的文化特质,分析空间中无形承载的历史含量,这样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起着文化支撑的作用,故根据分析,归结启示如下:

1)重视对设计地段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延续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

2)早先结合地方条件的村落建设思想,今天仍然是延续小区建设选址的重要途径。与自然共生的建造思想是建设选址的明智之举。结合地形,考虑气候,注重环境生态。尽量使用可再生资源,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及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对当代小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得以借鉴和继承。

3)应该倡导尽量使用可再生性地方材料,进行技术革新以及材料的再利用,尽量减少建筑体量,避免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促进生态环境和传统承传地和谐发展。

总之,通过探讨道家智慧中的“有无相资”、“道法自然”、“返朴归真”等观念对土家族传统聚落的影响,折射出其对建筑艺术的巨大贡献,也说明了其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的重要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任建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居住环境思想探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6.3.

[2]吴春明,湘西自治州城镇、村寨布局与建筑特色研究湖南城市学院报(自然科学版),2004.9(3).

[3]李刚,李宪刚,王炎龙,略论儒道思想对中国古建意匠的影响,合肥儒道思想对中国古建意匠的影响,2004.10(4).

[4]刘晓晖,覃琳.土家吊脚楼的特色及其可持续发展思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三学版)2005.4(2).

[5]张旭.崔志刚,湘西民居的生态意识,湖南城市学院院报(自然科学版),2005.9(3).

上一篇:都市绿岛 第5期 下一篇:橡胶坝建筑形式与功能的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