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满面献礼乐

时间:2022-08-18 01:15:01

一、 课前分析:

对于《沂水春风》这篇文言篇章,在字词疏通和基本文意理解方面,本班学生感觉难度不是很大,难以理解和把握的是孔子在这篇文章中体现出来的礼乐治国的思想。因此,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我打算花一节课时间帮助学生疏通字词、了解文意,再花一节课时间来深入讲解孔子在这篇文章中体现出来的礼乐治国思想,总共用两课时来完成这篇文章的教学。这节课,是教授这篇文章的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重点文言词汇,了解各种文言句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分析孔子对学生志向的评价中,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四、教学方法:

1、美读法

2、设疑法

3、分析法

4、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疏通课文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二)导入:古代对人的称呼往往有多种方法,有称人名的,有称人字的,有称人号的……接下来,我们对《沂水春风》这篇文章中出现的人物的称呼做一个概括,从而对这些人物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子路,名仲由,字子路;曾皙,名点,字皙;冉有,名求,字有;公西华,名赤,字子华。

(三)这篇文章描写了孔子师徒几人在一起聊天的情景。那么,他们聊什么话题呢?

明确:各言其志。

请同学们分别把孔子四个弟子有关自己志向描述的原句找出来。

同学们齐读相关志向描述的原句。

(四)四个弟子分别谈了各自的志向之后,孔子有没有一一做出评价?

明确:有。

那么,具体做出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讨论,并要求学生分别用一个字加以概括。)

明确:哂子路叹冉有惜公西华与曾皙

(五)孔子为何“哂子路”?

学生齐读“子路言志”片段。

分析预设:

a、子路个性:自负、不够谦让、好胜、勇敢、率直、刚烈、胸怀大志。在谈论自己的志向时,子路毫不谦让,语气夸张。这和孔子主张的以礼治国、注重修身相违背。所以,孔子笑子路,有笑他太率直、性格浮夸、不谦让之意。

b、子路的志向,孔子也曾经有过,孔子早年胸怀大志,周游列国而不得志。现在看到子路描述志向时流露出来的神态,孔子对子路进行嘲笑的同时,也让孔子对自己的经历和遭遇感到可笑。所以,这里的笑,也包含孔子自嘲之意。

指名学生朗读“子路言志”片段。(指导朗读,应读出直率、勇武、夸张的神态来,语音宜高,语调宜快。)

(六)孔子为何“叹冉有”?

学生齐读“冉有言志”片段。

分析预设:

冉有和孔子一样,都主张为国以礼。但,治理国家,大兴礼乐教化,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该当仁不让、责无旁贷,不能仅求助于君子。

指名学生朗读“冉有言志”片段。(指导朗读,应读出谦虚的态度来。)

(七)孔子为何“惜公西华”?

学生齐读“公西华言志”片段。

分析预设:

宗庙会同之事,皆为治国大事,理应积极为之,不应只为小相。

指名学生朗读“公西华言志”片段。(指导朗读,应读出谦虚、敬畏之情。)

(八)听了四个弟子的志向之后,孔子赞同谁的观点?

明确:曾皙。

学生齐读“曾皙言志”片段。

那么,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观点?

分析预设:

a、春秋乱世背景:兵荒马乱、礼崩乐坏

b、孔子治国之道:礼、乐、仁、道、义

c、孔子政治理想:盛世太平、天下大同、人民康乐

d、沂水春风图:景美、人美、情美

指名学生朗读“曾皙言志”片段。(指导朗读,应读出欢快、愉悦的情感来,语调要轻松、缓慢。)

讨论:曾皙描绘的沂水春风场景,呈现出来的是一幅闲适、淡泊的景象,和道家所主张的消极避世、无为而治相吻合。而孔子作为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代表人物,却非常赞同曾皙的志向。这样,是否存在矛盾?

分析预设:

不矛盾。

沂水春风图描述的正是一幅诗意化的美妙场景:春回大地,舒适宜人,生机勃勃的大自然,风华正茂的青年,领着一群欢快的少年逍遥自在地到郊外游玩。好山好水,美不胜收;临风浩歌,其乐无穷。寥寥数笔,情景交融,诱人生发屡屡情思。整个画面散发着欢乐的气息,我们仿佛可以窥见曾点那与天地相吐纳的胸次。

这幅闲适、淡泊的沂水春风场景,也正是孔子政治理想中所出现的宜人场景,孔子毕生的努力,都是为了有朝一日天下能够实现这样的美好生活。因此,孔子赞同曾皙的观点,理所当然。孔子积极入世的主张和曾皙描绘的闲适淡泊的沂水春风场景,是实践与目标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

(九)课堂总结。

(十)同学们齐读整篇文章。

六、教后反思: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文本特征,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分别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掌握重点文言词汇,了解各种文言句式;在分析孔子对学生志向的评价中,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为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并结合课堂实际,运用了美读、设疑、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弟子言志――孔子评志――我们复评”的思路为教学主线、以师生不同方式的朗读为教学副线、以理解孔子礼乐治国政治理想为教学中心实践教学。

这节课以介绍孔子师徒五人名、字的称呼开头,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快地把学生的精神集中到课堂,也使学生对文章当中出现的人物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接着,用“师徒五人在聊什么话题”提问,提纲挈领,切入言志的正题。然后,让学生找出四徒言志的相关语句,并让学生进行朗读,再让学生找出孔子对徒弟志向评价的相关信息并进行概括,从而理清整篇文章的写作思路。然后,分别分析“孔子为何哂子路”、“孔子为何叹冉有”、“孔子为何惜公西华”等问题,为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奠定基础。在前面讲解的基础之上,再结合春秋乱世背景、孔子治国之道、孔子政治理想、美妙沂水春风图等方面来分析“孔子为何与曾点”,从而解决了理解孔子礼乐治国政治理想的教学重、难点。为了使学生对孔子礼乐治国政治理想理解得更加深刻,接着,我设置了一个有关儒、道思想的讨论环节。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了,曾点所描绘的闲适、淡泊的沂水春风场景,正是孔子积极入世、努力实现的政治理想的具体表现,孔子赞同曾点的志向,也正说明了孔子积极入世是为了天下百姓能过上“沂水春风场景式”的美好生活。上课至此,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已经完成。之后,对课堂进行总结。最后,以全班同学齐读文章来结束课堂。

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三维目标。课堂气氛轻松、活跃。特别是指名学生朗读孔子四徒言志片段的环节,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朗读得非常到位,这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为活跃的课堂氛围创设了很好的条件。

上一篇:班主任应该用心去爱学生 下一篇:用您的“惩罚”让他们的“人生”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