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时间:2022-08-18 08:11:18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新课程改革至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被大多数的师生接受,但如何才能构建真正高效的课堂这一问题我们依旧在探索中。其实,我们的课堂,不在乎教师教了多少,关键在于学生学了多少。而学生学的通过主动的探究获得知识是最快乐,最牢靠,也是最多。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实践证明,只有教师让学生拥有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发展,在发展中获取新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揭示了“生本教育”的根本所在:学生的天性要依靠教师的成功发掘、积极引导,通过“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张扬其天性,完美其人生。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变“传授者”为“引导者”,把教师的所有活动变成学生“天性学习”的辅导力量。教师要从根本上走出旧的教学模式,用“生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为学生打造天性张扬的平台,既“革新”更要“革心”,做课程改革的建设者、发掘者、操作者。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了角色,才能真正的解放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二.要给学生有张扬个性的空间

郭思乐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

郭教授的话就是主张给学生一个张扬个性的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自主空间。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预设好学习的情景,学生只能按设置好的路来走,这就丧失了自我,抹杀了个性。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培育,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语)。学生就像花木一样,他们有着不同于其他个体的内在潜质和外在表现,他们是天性的个体和浑然天成的群体,是“带着问题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育目的,就要根据不同个性特性以及群体的共性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模式,而“探究”学习恰恰是对这一要求的最好体现。

三.要教给学生自行探究的方法

强化探究意识的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渊博的专业知识、纯熟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情感,更要求教师能在平凡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创新。教师应有“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站在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角度,认真钻研教材,善于引导,积极挖掘教材中每一篇课文所蕴含的创造因素和智力价值,有目的地强化学生探究、创新的意识。

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可以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会用两双眼睛读书,一双眼睛看字面上的内容;让学生找出百草园生活的乐趣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乏味,另一双眼睛搜寻文字后面的内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百草园那么让人快乐而学习又是如此的枯燥无味呢?引导学生拿起“望远镜”,思考一下旧时的教育模式存在哪些弊端?引导学生随时叩问自己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所学到的知识和自己平时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训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强化了探究的意识。

四.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质疑

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比如在学习《木兰诗》时,有个学生问我,木兰在军中那么长时间,为什么没人发现她是个女孩子,这可能吗?这是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能力的好机会。通过组织学生们讨论,最终大家有了个共识:《木兰诗》的主题是表现古代女子的“勤劳、孝顺、爱国”,作者是有意回避了木兰可能被发现是个女孩的问题。

五.要为学生探究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实际教学中应做到如下几点:(1)教态亲切,情绪饱满。(2)多翘拇指,多表扬。(3)发现问题,及时指导。(4)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总之,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给学生一双会探究的眼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李清峰,教师,现居江苏灌南。

上一篇:论建筑空间的发展 下一篇:超前止水后浇带在高层建筑地下外墙中的应用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