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方圆 第7期

时间:2022-08-18 06:40:06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代工业中的任何一个门类都必须有严格细致的规范才能保证整个行业健康发展,葡萄酒工业自然也不例外。在葡萄酒行业中有一个组织叫做OIV(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一直在从事规则与标准的制定工作,扮演着“执法长老”一样的重要角色。我们有幸采访到正在访华的OIV副主席雷纳•威特科斯基(Reiner Wittkowski)先生,深入了解了关于OIV的知识以及葡萄酒工业中的“规矩”……

OIV之三变

OIV全称为Organis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Vigne et du Vin,即“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是一个国际性的政府间组织。细说这一组织的源起,可追溯到1874年。当时一场规模骇人的葡萄根瘤蚜虫灾害席卷整个欧洲,几乎彻底摧毁欧洲的葡萄种植与葡萄酒酿造产业。法国、意大利、瑞士、奥地利、德国就此组织了一次会议,共同商讨如何抗击病虫害。可以说这次国际性、政府间的会议就已经奠定了日后OIV的模式基础。

35年后,葡萄根瘤蚜虫病已经被克服,新问题又接踵而来:当时葡萄酒市场一片混乱,葡萄园疯狂种植,酒厂疯狂酿造,产量、质量等因素完全失控,市场上充斥冠以“葡萄酒”名号的各种饮料。人祸猛于天灾,这种混乱给整个行业带来的损害不亚于葡萄根瘤蚜虫。各个葡萄酒生产国陆续召开多次会议,从生产、销售、进出口等多个方面制定规则试图规范市场。直到1924年,西班牙、葡萄牙、突尼斯、法国、匈牙利、意大利、卢森堡、希腊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协议,准备建立一个长久性的国际组织对葡萄酒的生产和营销进行管理。当时这个组织叫做“国际葡萄酒局”(Office International du Vin),简称O.I.V.,与今天的OIV缩写相同,所指却绝不一样。

1958年9月4日,根据成员国意见,“国际葡萄酒局”改名为“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局”,缩写依旧是O.I.V.,从字面上看其管辖范围却从原¬本的葡萄酒领域延伸到了葡萄种植上。

2001年4月3日,OIV最后一次更名,缩写依旧未变,全名则变成“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rganis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Vigne et du Vin)。新名字去掉了原¬本的政府机关味道,突出了该组织的非政府性,避免引起误解。这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OIV。

目前OIV已有43个正式成员国,负责为与葡萄酒相关的一切内容制定规范,从贴标装瓶到方法分析、质量监控、进出口等方面巨细无遗。

威特科斯基如是说

雷纳•威特科斯基(Reiner Wittkowski),德国人,于2003年当选为OIV主席,任期三年,2006年卸任后改任副主席职务。接受采访的那一天北京气温反常的高,威特科斯基先生深受其苦,不时用手帕擦脸。“其实温度还好说,主要是湿度太高,受不了”,他说。

提到监测食品质量的组织,不禁让人想到世界卫生组织(WHO)。葡萄酒属于饮料,按说也应该归WHO管辖。威特科斯基先生说,OIV专注于葡萄酒的管理,WHO放眼于整个食品卫生领域,两者工作有交集,但不完全重合。在内容重叠的部分OIV与WHO是合作关系,而非从属关系。

作为一个非政府组织,OIV对成员国的要求没有强制性,只能以“建议”(recommendation)的形式体现,成员国可以根据自身国情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建议。至于对特定的酒商的生产和销售等行为,OIV则完全没有权力干预,只能通过成员国的政府立法进行规范。

“加入OIV其实很容易”,威特科斯基先生说,“首先需要国家政府提出申请,由大会决定是否接受该国。如果接受,只要缴纳会费即可成为正式成员。”只有中央政府有资格成为OIV成员,单个地区可以成为观察员,组织、企业等实体则没有这个资格,威特科斯基先生再三强调了这一点。山东烟台是中国葡萄酒业的重点城市,集中了一系列葡萄园和酒庄。不过因为仅代表一个地区,目前只能作为OIV的观察员。“观察员也可以参加会议,可以参与制定规范”,威特科斯基先生说,“与正式成员的唯一区别是,观察员在会议中没有投票权。”

来华访问的时间里,中国葡萄酒给威特科斯基先生留下了不错的印象,他特意提到前几天品尝的一支赤霞珠酒。“品质非常好,在国际品酒会上也可能赢得几块奖牌”,他说。至于对整个市场的了解,他说目前知之甚少,消费者的购买习惯等需要统计分析才能得出的信息目前还欠奉。目前中国市场的趋势是国产葡萄酒的质量在提高,葡萄酒消费量也在提高,市场规模正在扩大。与其他葡萄酒生产国的主要区别在于,目前中国葡萄酒的目标似乎局限于满足国内消费者需求,在国际市场上难觅其踪影。“我认为应该考虑一下把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他说,“中国葡萄酒已经进入状态,如果能和OIV交换知识和技术,很有希望能酿出一流好酒”。不过目前中国还不是OIV的成员,OIV也没有考虑过将相关的规范与文献•¬译成中文。有趣的是,目前国内流传着不少OIV的规范,都是中文版,不知出自何人之手。“我们也不知道这是谁¬做的”,威特科斯基笑道,“这是好事,说明中国需要OIV的规范,并且乐于采用。”

OIV的规范其核心内容是“标准化”。威特科斯基表示,OIV对葡萄酒的生产、销售、品评、市场竞争等全部制定了相关标准。比如最基础的,OIV对“葡萄酒”这个词本身做了严格的定义,以期起到规范市场的作用。“现在的定义是:葡萄酒只能是由葡萄发酵所得的产物,其酒精含量至少要达到6%”,他说,“不过现在美国和欧盟之间的交易里把这个标准定为7%,大会内部也在讨论是否要更改我们的定义。”向酒中加入香料或者色素之类都是允许的,但经过这样处理的酒不能以“葡萄酒”的名号进行销售。

规范市场仅凭一个定义是不够的,OIV还制定了品评葡萄酒的规范,力求创造一套不受文化差异影响、放之四海皆准的质量标准。“受不同文化的影响,世界人民对同一款葡萄酒的评价可能不同。但是在国际贸易里来自不同地区的酒必须具有可比性。(比如)如果王朝在国际上得了奖,那么无论在哪里销售,王朝的酒都要保持这个品质。”

除此以外,OIV在葡萄酒产品的命名上也下了一番功夫。“原产地命名”这个词在OIV官方网站上频繁出现,威特科斯基先生说,这是描述一款葡萄酒的最佳方法。欧洲葡萄酒文化的历史有三千多年,今天的食物和饮料里葡萄酒是唯一一种和原产地联系密切的产品。这个“原产地”可大可小,可以是一处葡萄园、一家公司、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可以是美国和欧盟那样的巨型联邦。每个产地都有独特的地理条件、酿酒葡萄和酿酒方法,用产地的名字来描述葡萄酒最为简洁明确。“勃艮第就是勃艮第,香槟就是香槟,除了香槟区外任何地方生产的葡萄酒都不能叫香槟”,威特科斯基说,“这就是原产地命名原¬则,是葡萄酒的身份证明之一。”同时他也表示,这套规则对酿酒历史较短的新世界国家而言不那么重要。作为一个葡萄酒历史仅有几十年的新兴国家,原产地命名原则在中国似乎更无足轻重。“中国主要在创建‘品牌’”,他这样评论道,“在这里品牌代表酒的品质,消费者需要品牌,也愿意为之消费。也许未来某一天消费者也会开始关心酒的产区,认为这能代表酒的品质和特性,这都是无法预测的。”

因为威特科斯基先生要赶飞机回国,这次采访仅有半个小时。不知不觉到了出发的时间,在采访的末尾,他对《中外食品•酒尚》在葡萄酒文化推广方面所做的工作予以肯定:“推广葡萄酒文化需要同时做很多事,一方面要把葡萄酒带给消费者,另一方面要把消费者引向葡萄酒。固然要卖酒赚取利润,也不能忽略对市场进行教育,这是一种文化上的进步。”

上一篇:梅洛似的柔美 下一篇:在去一米阳光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