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GIS成为人普“测算仪”

时间:2022-08-18 05:52:11

当你在家中打开浏览器,享受着谷歌和百度地图为你提供的出行、餐饮、购物信息的时候,你可否想过那纷繁复杂的交通网络是如何产生的?道路与建筑物是如何定位的?生活信息又是如何与他们相链接的?

在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开展了建筑物核查工作,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要进行一次所谓的建筑物“小普查”呢?其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它和普查数据有何联系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GIS的世界。

GIS展现科技魅力,让人口普查“飞得更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光电扫描、普查数据处理平台等高科技成果也逐渐应用到了人口普查工作中,为了满足政府决策需要,实现统计数据的社会共享,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引入人口普查,将人口社会经济信息与地理信息有机融合,不仅提高了人口普查的工作效率,更极大地拓展了人口信息的应用范围。展望全世界,美国从1970~1980年人口普查就采用了自动化技术,并开发一套地理基础文件/对立坐标地图编码系统。1980~1990年继续深入研制开发出著名的TIGER系统专门辅助人口普查。GIS在英国被认为是一种必须的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工具。英国先后研制HMDS,SASPAC等人口GIS,以满足人口制图和分析的需要。

GIS的中文名称是地理信息系统,它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英文缩写,是一种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显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空间数据的通用技术。它在最近30多年内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并被广泛地应用于资源管理、环境评估、区域发展规划、公共设施管理、交通安全等领域,成为了一个跨学科、多方向的研究领域。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进行空间数据采集、自动实现人口数据空间地址编码、数据检查和质量控制、数据分区汇总统计、查询分析、制作各种专题图、并可在网上人口信息, 大幅提高普查数据的利用率。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国家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基石,对社会经济和各行业都有着重要影响。

GIS展示多元功能,绘制普查数字地图

基本功能,建立地理单元间数据可比性联系

人口普查的空间信息资料主要由行政区划图、航拍图、测绘图、普查区地图、普查小区地图等构成,是一整套由省市、区县、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行政区划组成的完整平面图域。各个地理单元连续、完全随机地分布在整个图域中,且具备惟一编码,构成人口普查的基础框架。GIS系统利用空间地理单元的不变性、编码惟一性及时间序列上的连续性,实现相同地理单元内多类数据间的对比、衔接,极大地提高了统计数据的利用价值,丰富了统计产品的种类。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后,不仅可以为人口普查、人口抽样调查提供帮助,同时可以为经济、农业、水务等大型普查及各类统计调查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进阶功能,创新人口普查成果展现方式

将人口普查数据与空间数据相结合,拓宽了普查数据的开发范围。传统的人口普查开发产品,往往借助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等手段,形成以“文字为主、图表为辅”的统计报告。这类分析方法虽然科学、严谨,但是由于人口普查数据具有数字容量大、内部分析拓展性弱、趋势性分析需求大等特点,传统的分析方式无法完全满足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需要。为此,GIS系统利用多种统计分析模型,将人口数据与空间布局进行合理对接,通过缓冲区、专题提取、空间自相关、人口重心等功能,充分展现人口空间分布、迁移的空间特征、空间关联结构等内容,有效地提高普查资料开发与数据挖掘应用的能力,表现形式也趋于多样化、空间化、立体化。

扩展功能,实现数据分级交叉开发

利用地理单元系统中的省市、区县、街道、居委会及建筑物等多个层级,在分析数据使用需求的基础上,对人口普查数据库中的数量、结构、分布等诸多信息进行分级归类。在各行政层级的口径上开展统计专题分析时,只需用鼠标轻轻一点,即可完成在相应行政级别子数据库中的数据查询,为快速、准确、有针对性地完成专题分析提供了基础依据。GIS的分级调用功能,让传统、枯燥的数据调用过程变得轻松、便捷、高效。

同时,GIS系统又是一个开放式的数据平台,可谓“入口实时更新、出叉分析”。从平台入口上看,除了人口普查的数据,还可将5年一次的经济普查、 2011年开始每年一次的年度人口抽样调查及各类统计调查数据随时导入系统,实现了数据平台的动态更新。从平台出口上看,可利用系统内的数据分析功能,将人口、社会、经济、民生等信息进行交叉分析、多元比对,提高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GIS变身三大法宝,助力人口普查工作

高精度“美工刀”定位地理信息

人口普查作为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要实现普查对象“不重不漏”的基本目标,就要按照“按区划分、以房控人”的工作思路,在数清人头前,摸准房子(开展普查区图绘制和小区划分)。传统的地图绘制由于普查员水平参差不齐、草图绘制方法各异、加上部分电子绘图使用软件、格式不统一,给地图利用造成了很大困难,但GIS系统却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系统利用最新测绘图、航拍图和相关地理数据等基础资料,借助普查员实地踏查情况,自上而下地对区县、街道、普查区及普查小区的边界进行核实标绘。同时,GIS系统会按照地域属地、不重不漏、归属惟一、不切分建筑物等原则,以道路、胡同、河流等地物为分界标志,实现对整个普查区域的精确切分,确定普查对象范围,保证做到“不重不漏”。用GIS系统绘图具有出图速度快、定位精准、时效性高等特点,能有效避免各地理单元间交叉、重叠、遗漏的现象发生。此外,它还能为普查人员科学制定入户摸底、登记路线起到重要的向导作用,有效提高普查工作效率。

普查“点对点”宣传的定位器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难入户、难见户”成为疾驰中的“普查高铁”遭遇到的最大障碍。在开展传统宣传动员的基础上,如何开展有针对性的“点对点”宣传已成为摆在普查人面前的最大难题。这时,GIS系统又发挥了其强大的归类显示、精准定位功能,它能将普查区按其自身特点分为老旧小区、高档社区等区域,针对这些区域内的人群特点,在普查员培训内容中加入“互动式”宣传的内容,利用普查员的亲和力和广度优势,将问答式服务带入千家万户,破解“难见、难入”难题,切实为普查工作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同时,在人口普查中,也可将普查对象按照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写字楼、居民百姓、部队学校等进行划分,利用各单位系统内的宣传机制,开展普查宣传工作,提高其普查知晓率和参与度。

“两员”队伍组建的测算仪

人口普查中,由于普查对象具有数量多、分布广、作息时间各异等特点,需要选聘大量人口普查员与普查指导员。但是普查队伍的数量是多少,什么时候进行招聘,成为需要提前估计的问题。利用GIS系统内的年度人口数据,可以很容易地估算辖区内的各类人口情况,列出各类人群分布情况。根据这些信息,就可以推算出“两员”队伍的人数需求,不仅为普查工作开展节约了时间,也有效地节省了普查经费,有了GIS这个人数“测算仪”,可谓一举两得。

上一篇:“软硬兼施”打造统计轻骑兵 下一篇:水务普查走进统计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