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医诗戏群儒

时间:2022-08-18 03:12:55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不但文笔出众,而且医道高明。

相传,他早年流落苏北宝应,身无分文,只好挂牌行医糊口。一次,他为县太爷治好了病,县太爷送了块“药到病除,圣手时医”的匾。谁知一时大意,错把“时”写成“诗”了。

匾一挂起,触怒了当地一班儒生:“这副寒酸相,竟然能医诗病,他有多大学问?”便蜂拥而至准备发难。一位秀才,拱手道:“先生号称诗医,学生觅得小诗四句,请圣手赐教。”说罢递上一张纸。蒲松龄接过一看,原来是一首讲人生四件喜事的五言绝句: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略一思索,当即提笔批下“此诗宜补,方有起色”八个字。众儒生一看,哄笑起来:“诗文哪有吃补药的?”蒲松龄哈哈一笑,道:“首句补‘十年’,二句补‘千里’,三句补‘和尚’,末句补‘老童’。诸位意下如何?”众生一想,吃了“补药”的诗就成了:“十年久旱逢甘雨,千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老童金榜题名时”。反复琢磨,竟补得有理,一时无言以对。

过了一会儿,另有一位瘦个秀才走出人群,从袖中取出一纸道:“学生姓杜,这首诗是老祖宗的遗墨,请圣手诊治。”蒲松龄一看,原来是千古传诵的极品,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看罢,他灵机一动,也写下八个字:泻药一剂,脚轻手快。众儒生不解,便问,不知怎么泻法?蒲松龄提笔边删边说:“清明就是时节,还要‘时节’何用?行人自然在‘路上’,‘路上’二字泻去。何处就是问路,不必‘借问’。最后一句,‘牧童’也似多余,也可泻去。”杜秀才笑着作难道:“前三句泻得好,末句却万万不可泻,否则有谁来指路呢?”蒲松龄笑道:“‘牧童’所指甚窄,难道没有其他知情者指路么?可见你从来不回家祭祖扫墓的。”几句话把杜秀才羞得面红耳赤,怏怏而退。

须臾,一个短脖颈、大肚皮的秀才走出人群,也从袖内取出一纸道:“本人姓王,纸上有祖辈名诗一首,请诗医看看是该补还是该泻?”蒲松龄接过一看,原来是王之涣的名篇《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他看罢诗稿,二话没说,便提起笔来把原诗改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胖秀才生气地说:“呸,我祖上的诗,千古不变,你怎能改成词?”蒲松龄大笑道:“既然是凉州词就得用长短句。你如何连诗词都分不清,还想抬出祖宗压人,真是不肖子孙。”一番话,啐得胖秀才无地自容。众儒生悄然而退。

摘自《湖南工人日报》

上一篇:日本警察的上岗试题 下一篇:爱到没有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