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肥用于井冈蜜柚生产效果初报

时间:2022-08-18 03:11:41

沼肥用于井冈蜜柚生产效果初报

近几年,万安县井冈蜜柚产业发展和沼气池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猪——沼——柚”生产模式广为应用。现就沼肥用于井冈蜜柚生产取得的效果报告如下:

1 沼肥主要成分及其特性

沼肥是人畜粪便、稻草等有机物质经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后的残留物,包括沼液和沼渣,是一种养分含量全面,速效养分丰富,缓速兼备的优质有机肥。

1.1 沼液主要成分及特性 沼液是沼气发酵剩余物沉降后的上部液体,主成分是发酵过程中分解释放的水源性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据黄惠珠《沼液营养成分与污染物分析研究》介绍:沼液pH值为6.6~7.6,全氮0.09~0.18g/kg,全磷0.03~0.22g/kg,全钾0.04~0.07g/kg,速效氮45~100mg/kg,有机质0.02%~0.2%,腐殖酸0.02%~ 0.13%[1]。但万安县检测的结果差异较大,可能与投料种类有关。随着生猪养殖规模化扩大,沼气池投料也分化成2类。一类是大型养殖场,主料为畜禽粪便,其养分含量与上述研究结果较为接近。另一类是家用型沼气池,投料为稻草,其养分含量与上述研究结果有较大差异,尤其是钾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变化较大。

沼液虽然养分含量绝对值不高,但养分成分已由固相转为液相,易于吸收,尤其适合液面追肥。

1.2 沼渣主要成分及特性 沼渣是沼气发酵后残留底层的泥状沉渣,由部分未分解的原料和微生物菌体组成,包括N、P、K及微量元素,有机质和和腐殖酸等有机营养成分和未腐熟待分解营养成分。据测定,沼渣的pH值为7.0~7.4,干物质6.96%~22.75%,全氮0.3~0.62g/kg,全磷0.11~1.48g/kg,全钾0.06~0.11g/kg,有机质2.09%~8.32%,腐殖酸1.47%~2.66%,粗纤维3.4%~9.47%[1]。可见,沼渣中C/N值较高,有机质、N、P、K含量较沼液高,并有待分解营养成分,具有速缓兼备的肥效特点,适合做底肥。

2 沼肥对井冈蜜柚根际土壤的主要影响

2.1 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沼渣中的腐殖质等有机质是疏松多孔的亲水胶体,能使土粒相互结合而形成团聚体,从而改善了土壤的耕作性、透气性和透水性。据测定,井冈蜜柚园连续施肥沼渣3年以上后,土壤容重下降2%,孔隙度增加2%。

2.2 对土壤养分成分的影响 沼肥施入土壤后,随着有机质的逐步分解矿化,一是增加了营养成分,二是促进了土壤中生物固氮活性,三是直接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并使土壤中原有有机质得以活化,从而增强了土壤肥力。据测定,连续施用沼肥的井冈蜜柚园根际土壤中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平均比种植前分别提高166.8%、257.7%、205.1%和93.4%。

3 沼肥用于井冈蜜柚生产的效果

3.1 对抗病防虫和抗逆性的影响 据报道,沼液是一种复杂的有机、无机营养和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混合群体,对17种作物近30种病害和19种虫害有一定的防治作用[2]。其抗病防虫主要作用机理是沼液中NH4+、乙酸、赤霉素等成分对病虫害具有抑制作用,施用沼液后产生的甲烷、乙烯等挥发性气体,形成了厌氧微域保护圈,沼液中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增强了作物自身的抗病抗虫能力,井冈蜜柚喷施沼液后,红蜘蛛、蚧壳虫、蚜虫、炭疽病发生率显著减轻,抗冻抗旱性增强。

3.2 对井冈蜜柚根系及树体生长的影响 试验表明,连续3年施沼渣作基肥,沼液做叶面肥的井冈蜜柚,须根新根发生量比单纯施化肥的多26.3%,且在土层分布区域更广,树体长势强壮,叶片浓绿,新梢抽发旺而健壮。高陂泗源蜜柚基地3年柚苗株高多在1.5m,冠幅在1.1~1.6m之间,已被列为吉安市井冈蜜柚百千万工程示范基地。

3.3 对井冈蜜柚产量的影响 高陂良种场通过在6年生井冈蜜柚上施沼肥、复合肥、鸡鸭粪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以株沟施沼渣30kg做促梢肥,沼渣60kg做壮果肥,结合生长期叶面喷施沼液的产量比施鸡鸭粪增产41.9%,比施复合肥增产21.5%,增产效果显著。

3.4 对井冈蜜柚品质的影响 施用沼肥的果实风味较浓,味甜酸少,无涩口,口感好,果面油胞小,光洁率和整齐度高。

4 结论

沼肥既具备有机肥的长效性、化肥的速效性和微量元素的增效性,又有营养全面、作用持久的特点,沼肥用于井冈蜜柚,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提高果实产量和品质,并有抗病防虫、防旱防冻功效,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添加剂等原因,沼肥中重金属和抗生素类兽药残留已成问题。(收稿:2013-04-18)

参考文献

[1]黄慧珠,沼肥营养成分与污染物分析研究[J],福建农业学校,2010,25(1):86-89

[2]张无敌等,沼气发酵残留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效果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22(3);167-170

上一篇:防治桃树潜叶蛾的田间药效筛选试验 下一篇:河北省果树发展战略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