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黄的油墨香

时间:2022-08-18 02:45:15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从出生开始,便学会观察这个世界,阅读这个世界。从古老的羊皮卷到时尚的平板电脑,从信息量极少的石板壁画到体积小巧但容量巨大的电子光盘,阅读的方式从古演变至今,种类繁多,阅读的习惯因人而异。阅读载体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可以是印刷品,可以是有声读物,也可以是电子文档或者视频。

请以“阅读”为话题,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1995年,一位来自马塞诸州的少女静静地坐在哥伦比亚大学校园的图书馆里,津津有味地翻阅着早已泛黄的《实用主义哲学》。在书的最后,一张历史久远的借阅卡引起了她的注意。卡上显示最初的借阅时间为1916年,借阅者的名字叫胡适。少女好奇起来,开始搜集哥伦比亚大学里跟这个人有关的所有资料,并据此写了一本书——《胡适在哥伦比亚》。

如今,如此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已很难再出现。

钢筋水泥加上虚无缥缈的电脑网络,我们不再想象,一本书的第一个借阅者是谁,男的还是女的?他们的名字曾在历史上有过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是默默无闻地消亡?网络时代,电子借阅盛行,条形码大行其道的图书馆里,“嘀”的一声,书借了出去,“嘀”的一声,书还了回来。电脑屏幕只会简单地告诉你,此书已借出或此书已归还。摧残了联想,倒尽了胃口,冷冰冰的机器背后,没有一丝人情味。

我们从图书馆借来的每一本书,不再夹带纸质的借阅卡。不知上一个借阅者是否依然健在,下一个借阅者能否看到我们的名字。一张发黄的卡片上记载的借阅起始年代之久远或许可以追溯到数百年之前。遥想当年,竹简正如日中天,帛书犹是贵族的,纸张只存在于遐想之中,油墨还不知隐藏在哪个角落里。时光流逝,“书香门第”变成一个古老的词汇,后人难以理解。人们把艾草夹在线装书中防止虫蛀。在先辈们轻轻的吟诵中,油墨的香气与艾草的香气从翻卷的书页中散发出来,历史在这些纤维合成物中逐渐泛黄。只可惜,现代都市再不见泛黄的艾草书签。

电子书籍则更加令人难以忍受。阅读的时候,兴之所至,自然免不了写写画画,在书页的空白之处加上自己的批注,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脂砚斋批注的《红楼梦》曾是多少人心中的渴望。可是,电子阅读却是鼠标一点,“啪”的一声便翻过了一页。我们无法握着笔对眼前的文字增删修改,指尖稍微触碰显示屏时还得防着静电。要知道,我们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才走完了结绳记事,迎来了羊皮卷和象形文字。当油墨第一次和活字印刷结合的时候,我们由衷感慨书写是如此崇高而神秘的事情。转眼间,无纸时代来临,人们急切地想要将一切宣之于口,开始浮躁地记录。录音笔、电脑等等可以轻易录入,自然也可以轻易抹去。白纸黑字的书写枯燥了,乏味了。看啊,我轻轻地敲击键盘,方便而又快捷,不是吗?

或许,未来的人们会发现,21世纪之前,名家们泛黄的随笔、著作草稿都能找到,虽然可能涂改得难以辨认,虽然可能不像达·芬奇的笔记那样充满神秘气息,但它们依然让人充满期待,让人忍不住猜测这些前人在纸上涂鸦时的心情如何,扭曲潦草的笔画是否说明灵感的迸发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于无法清晰地记录它;21世纪之后,纸质的书写急剧减少,文字的记录被电脑和网络所吞噬,人们借助强大的搜索引擎轻易地剪切,粘贴,传统的书写变成稀罕物被“束之高阁”,犹如文物。

电子时代的阅读,开始让我们失去联想的动因。所谓韵味,就在这样或那样的不经意间消逝,那泛黄的油墨香真让人怀念啊!

[写作指要]

此文的亮点在于从阅读习惯的改变、阅读方式的多变来阐述其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文中对阅读对象多样化带来的迷惘之描述和对传统阅读方式的认知都有一定的人文气息。

(作者系广东省饶平四中教师)

上一篇:牧区寄宿制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和教育对策 下一篇:父亲的照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