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制SNG中CO变换炉的数值模拟

时间:2022-08-18 01:35:24

煤制SNG中CO变换炉的数值模拟

摘 要 本文利用物料守恒和能量守恒关系,建立了三段式变换炉的拟均相一维数学模型,该模型描述了CO转化率随触媒高度变化和床层温度随触媒高度变化的规律。以Matlab作为数学处理工具,采用龙格-库塔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确定了变换炉每一变换段出口变换气的组成,得到了经过变换炉各段的转化率如下:经过变换一段CO的段转化率为51.5%;经过变换二段CO的段转化率为41%;经过变换三段CO的段转化率为28.1%;经过整个变换炉后CO的总转化率为79.43%。通过与实际情况作比较,可以为工业上减少投资,节能降耗。

关键词 CO变换炉;MATLAB;变换反应;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TD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1-0000-00

变换炉是变换工段发生变换反应的地方,是变换流程中最重要的反应装置,对CO变换炉建立数学模型,采用计算机编程的方法进行求解,大大简化了工作量,使计算结果更加精确,可以为工艺设计提供依据,探讨优化合理的工艺操作条件,对CO变换炉的设计,对煤制SNG厂进行技术改进和节能,具有一定的参考指导意义。

根据绝热式固定床催化反应器以及变换炉内反应的特点,可以对CO变换过程作出以下基本假设:

1)把变换炉中多组分扩散模型假定为CO模型,根据独立反应数的分析,变换炉内只发生,其他副反应不予考虑。

2)考虑到变换反应的化学平衡和催化剂的使用活性,变换炉分三段装填催化剂,假定每一段催化剂床层都为绝热的活塞流反应器,气体的流动速度分布均匀,不考虑径向的流速分布与沿着流动方向的流体返混。

3)反应器中催化剂装填均匀,不考虑径向的浓度与温度梯度,只分析沿着流动方向的浓度与温度变化。

4)根据拟均相一维理想流动模型的物料守恒公式和能量守恒公式,结合CO变换炉以及反应的特点,可得到床层温度随触媒高度的变化方程为。

CO转化率随触媒高度的变化方程分别为:

本文以国产高活性的铁-铬系B112型变换催化剂为例,对所建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对CO变换炉进行数值模拟,其宏观动力学方程为:

采用龙格-库塔(Runge-Kutta)法,运用Matlab软件编程对建立CO变换炉的拟均相一维数学模型进行求解。

根据进入变换一段水煤气的成分,求解得到变换一段中CO转化率和床层温度随触媒高度变化的趋势图,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CO转化率随触媒高度的增大先变大后几乎不变,床层温度随触媒高度的增大也是先升高后几乎不变,这与CO变换反应是可逆放热反应的事实相符。操作条件中规定变换炉一段出口温度为450℃(即723.15K),此温度下,变换炉中的触媒高度为1.02 m,它所对应的CO转化率为0.515,同时可看出当触媒高度达到1.8 m以后,CO的转化率稳定在大小为0.588处几乎不再随触媒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即在此处达到了反应平衡。从经济上考虑,当触媒高度从0增加到1.02 m时,CO转化率由0提高到0.515,当触媒高度从1.02 m增加到1.8 m时,CO转化率由0.515增大到0.588,也就是说在1.02 m的触媒高度上,CO的转化率变化了0.515,而在0.78 m的触媒高度上,CO的转化率仅仅变化了0.073,这在实际生产中会造成催化剂的浪费,加大工程成本的投入,不利于节能降耗与经济优化。因此,控制变换一段的出口温度为450℃,装填触媒的高度为1.02 m,使CO的转化率达到0.515是合理的工程选择。

根据进入变换二段变换气的成分,运行Matlab程序软件,得到变换二段内CO转化率及床层温度随触媒高度变化的函数图,在出口操作温度为395℃(即668.15K)的条件下,对应的触媒高度为2.5 m,此高度下的CO转化率为0.41。

根据进入变换三段变换气的成分,运行Matlab程序软件,得到变换三段内CO转化率及床层温度随触媒高度变化的函数图,经过变换三段后,在变换三段出口操作温度为367.5℃(即640.65K)处对应的触媒高度为3.1 m,此高度下的CO转化率为0.281。

对煤制SNG中CO变换炉的拟均相一维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得到:装填变换炉一段触媒高度为1.02m,CO的转化率为51.5%;变换二段需要添加的增湿量为0.2039 kmol·h-1,装填变换炉二段触媒高度为2.5 m,CO的转化率为41%;变换三段需要添加的增湿量为0.0621 kmol·h-1,装填变换炉三段触媒高度为3.1 m,CO的转化率为28.1%,经过三段变换之后,CO的总转化率为79.43%。数值模拟与实际情况变换炉中CO的总转化率比较吻合,说明该数学模型可以预测变换炉内的气体组成,为实际生产起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懋生,宋子彬,朱炳辰.加压中温变换炉设计方法研究与开发[J].1986,1(2):61-72.

[2]谈冲.一氧化碳变换的数学模拟[J].1999,37(3):11-15.

[3]袁红,杜春.合成氨一氧化碳变换炉的优化计算[J].化工装备技术,2007,28(3):47-49.

[4]卢中民.基于MATLAB的一氧化碳变换优化[J].2010,37(3):96-97.

上一篇:电器自动化调试系统探究 下一篇:多载波OFDM技术在飞行试验遥测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