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含在郁达夫灰色作品背后的抗争

时间:2022-08-17 10:45:36

隐含在郁达夫灰色作品背后的抗争

【摘 要】本文首先对郁达夫作品的内容介乎于黑色和白色中间这样一种状态进行了阐述。通过对郁达夫作品中感伤的表现形式进行的分析,探究产生这些感伤的根源,挖掘掩藏在这些感伤背后的意义。说明了郁达夫的感伤不是个人的而是社会的,展示感伤也不是为了展示,而是为了警醒。具体说明了其作品背后隐含的抗争。

【关键词】感伤,抑郁,社会问题

郁达夫一直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作家,这主要是因为其作品内容不能以好坏或者黑白的标准来划分,其作品内容不表现社会大局势变化,不牵涉政治、时事,只是根据情感的变化来书写内心的感受,其中还具有大量的被道学家认为不堪的内容存在,因此,即使到现在,仍然有很多的人对其作品的性质进行争论,这是一种介乎于黑色和白色中间的作品,可以把这些作品的颜色确定为灰色。下面我们将通过对这些作品基调的分析,来探究产生这些感伤的根源,以求找出感伤背后掩藏的真实的写作目的。

1、作品感伤的基调

郁达夫的作品基本上都是感伤的,有一种浓郁的悲伤包含在作品中。而这种感伤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是主人公自身的感伤。郁达夫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部分是在日本的留学生或者是从日本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也就是处于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一般经济比较拮据,生活过得一塌糊涂。在生活和事业上处处失意,充满着颓废的哀伤。他们一般具有比较明显的抑郁倾向,是一群处于社会边缘的“零余者”,他们人生一般都呈现出灰色特征,基调比较低沉。

其次是环境令人忧伤。郁达夫作品中的环境营造的都是一些感伤的气氛。比如其作品《银灰色的死》在作品最后的一段环境描写,“街上岑寂得很,远近都洒满了银灰色的月光,四边并无半点动静,除了一声两声幽幽的犬吠声之外,这广大的世界,好像是已经死绝了。”这段关于环境的描写,几乎可以算是感伤环境描写的经典,也因为此这种银灰色成为郁达夫的代表颜色,带给人一种清冷、孤寂的感觉。而在其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中,通过主人公的一系列搬迁,说明找不到工作的主人公生活中的拮据和紧迫,生活的压力最终把他逼迫到了一个“伸伸手都可以把灰黑的房顶给戳个窟窿”的居所,就这样的居住环境还不知道可以居住到几时。主人公居住环境的屡次变化展示了社会如何把一个满心报国青年的热情一点点浇灭。最后竟然开始羡慕起在资本家工厂上班的女工,为着其想休息而不得休息羡慕,觉出自己的毫无是处。通过这种环境的变迁来展示中国整个社会环境的压抑。

最后是心理的感伤。在郁达夫的作品中,有着大量的心理描写。特别是在其小说中,更是依靠心理的变化推动故事的展开。其小说中情节的痕迹基本上是比较淡的,有着只是心理情感的流动。这些心理描写大部分是感伤的,描写的是主人公对于周边环境的感受,他们大多是在日本留学的学生,或者是从日本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但是无论是哪种身份,他们都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他们内心有着对爱的渴望,但是这种渴望不敢说出,或者是说出了得不到满足,他们正常的需求在社会中得不到满足,只能压抑在心中,成为一种苦闷的内心体验。他们在社会上感受到的只是社会带给自己的屈辱和轻视,以及心中难以压抑的悲凉。

2、感伤背后的抗争

虽然在郁达夫的作品中充满了感伤,但是这种感伤不是他一个人的感伤,他的感伤也不是为了感伤而感伤,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感伤提出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展现社会的弊端,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出,警醒当时的中国。

首先,主人公的感伤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当时的整个社会都处于那样一种状态。其在小说中创造的那些“袋里无钱”、“贫困潦倒”、“自卑颓唐”的零余者的形象,不能单单认为这是作者自己的人生写照,而具有更大的代表性,表现着在“五四”时期出现的大批的具有时代病的年轻人,他们彷徨、苦闷难以发现自身的出路。辛亥革命带来的影响在这部分人的心中逐渐的远去,他们感受更多的是人民的不幸、科技的落后、祖国在世界中地位的低下,这些都让他们更加的哀愁。虽然其主人公大都是抑郁的,但是主人公的这些抑郁表现的不单单是个人自己的状态,而是整个社会的颓废。这种抑郁和苦闷的状态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是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不可避免的问题。郁达夫主要通过表现自己的感触,把这种现象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同时,郁达夫展现的这种颓废还是对传统的封建旧道德的批判。就像郭沫若对他的这种颓废的评价,“他的那种直白的展现,把那些深藏了几千年的士大夫们的虚伪攻击的毫无藏身之处,几乎让他们感到震怒了。在他的这种真切的表露中,那些假道学家们感觉着他们的做作再也难以伪装下去。”

其次,郁达夫通过其作品留给社会的不止是感伤。在其作品中,对于社会“零余者”的形象进行了详细、细腻的刻画,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是那么清晰,清晰的就像是一面镜子,让当时的年轻人通过对这些人的审视来对比自己身上的弱点,来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良习惯,好让这些年轻人把这些不良习惯去除,获得自己的新生。他的作品在当时就好像是一股吹枯拉朽的春风,把那些腐朽的东西吹散开来,让数不清的年轻人逐渐看清了自己,和自己的不良习惯做坚决的抗争。正是郁达夫的这种无言的感伤,唤醒了无数的年轻人起来斗争。

3、结语

总之,对于郁达夫的作品,我们不能只注重与表面的感伤,不能只关注于其作品中主人公的那些刻画到极致的苦闷,而是要追根究底,探寻产生这些压抑的根源,让人们看到的不只是表面的灰暗基调,在这种灰色基调背后,隐藏的是他对社会不公和祖国软弱的一种抗争,表达的是对国家强大的希望。

【参考文献】

[1]刘岚.谈外国文学对郁达夫文学创作及思想的影响[J].山花,2011(04).

[2]徐勇.浅析外国文学对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3]赵艳花.郁达夫小说中类型化女性形象的符号意义[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4]肖百容,蒙雨.郁达夫的情爱书写与日本文学好色审美传统[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

上一篇:正轨箱梁横向肋的竹子结构仿生学设计 下一篇: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