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已无胡惟

时间:2022-03-18 06:33:07

【摘 要】格非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神秘展示了高人胡惟的为学和生活,同时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和败落。胡惟来无影去无踪,诡秘荒诞的行为,学术上的卓越超群,与世界格格不入。仿佛来自另外一个世纪的他,最终以跳楼自绝于世。文中人物胡惟的现实意义何在?格非何以塑造一个这般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蒙娜丽莎的微笑》;格非;胡惟;荒诞

初读《蒙娜丽莎的微笑》即被格非讲述的这样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所深深吸引,让人不得不感叹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还能有这样的作品存在,还能有胡惟这样的世外高人留于世间。虽是一篇小说,但足以将人领回灵魂的层面,思考自身的存在价值和社会的思想现状。

一、走进作者

《蒙娜丽莎的微笑》并非想象中如此生涩难解,甚是喜欢这一种写作笔调。而作者格非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也颇引人好奇。

格非是其笔名,本名刘勇,生于1964年,江苏丹徒人。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格非文集》、《欲望的旗帜》等。他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曾被视为当代中国最玄奥的一篇小说,是人们谈论“先锋文学”时必提的作品。

《蒙娜丽莎的微笑》的魅力足以引起读者阅读格非其他作品的兴趣,进一步了解这样的作家有怎样的经历,他对于人生、社会有何思索。

作品都是作者在一定时期的思想状况的写照,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背后确实也有一段作者熟知的相似人生经历。

二、作品概述

《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两个既相对独立又有关联的故事,讲述的是文中“我”两个大学同学的不同人生,二人性格差异明显,生活追求不同,人生遭际也相差太多。本文要讨论的是其中关于写作胡惟的部分。

文章一开头就将胡惟定位为奇人,而一个“奇”字,引领了胡惟奇特的一生。年少白头的胡惟由于嘴型原因,看起来总露出一种暧昧而神秘的微笑,有人称之为“蒙娜丽莎”。作为刚入学的新生,经常被高年级的学生传授所谓学习心得,但对学识渊博的惟敬重有加,在高年级学生举办的学术沙龙上颇受人敬仰,但却因其不谙世故,再与沙龙无缘。这个家学源于绩溪胡氏的有学之士课业成绩超过一般评价标准,甚至因授课老师学识有限宁愿自学,是老师们心中的宠儿,而他却毫无架子,帮同学们解决学习上的疑难。或许他的学识早已不适合做一名学生,更适合做一名学者。他家是一幢古老的小洋楼,和有点阴鸷的舅舅住在一起,家里不用电灯,常用蜡烛,习惯长久地处于黑暗中思考。

不食人间烟火的他恋上美丽的姑娘叶晓梅,借给叶晓梅尼采的《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让她治愈的头痛病再犯。恋爱中的他也只是与女友纯粹的谈天说地,聊宇宙人生。第一次带女友回家,非常规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让叶晓梅无法理解,致使事情惊悚收场。这最终导致叶晓梅无法忍受而离去,嫁了一位老男人生子结婚。

惟与“我”约定见面,他却临时改主意,赠与金农《兰石图》做永久纪念而不予相见。因认为朋友邓海云不懂存在主义却当众讲演《从存在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而与之绝交。因不遵循常人的处世规则,被人视为据才自傲,不可理喻……

文章结尾意味深长,让人越思索越有味。“我”在讲学,临走前的睡梦中,本已跳楼去世的惟化身旺堆喇嘛,邀约“我”前往寺庙叙旧,再度谈起之前相约家中见面却未露面一事。“我”醒来过后,一切像什么都没发生过,甚至使其怀疑惟这个人是否存在过。最后,小说以“它是一种矜持的嘲讽,也含着温暖的鼓励,鼓励我们在这个他既渴望又不屑的尘世中得过且过,苟安偷生”结束。

三、文意评析

这样一位奇才也许本就不属于文中的时代,不属于那个世界,学术上的超群让老师都显驾驭吃力,无法像平常学生一般上课学习,与人交际。才高出群,独立自我学习,结交僧尼高人,谈人生大道,宇宙洪荒。

在我看来,被视作“尘世外人”的他也曾试图与尘世中人沟通交往,终因思想境界早已不再一个层次,思维方式已不相似,最后失败而终。

文中明显描述了他近距离接触过的两个人――叶晓梅和“我”。

他对叶晓梅一见钟情,开始走进交往,慢慢成为情侣,但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个错误。叶晓梅是个小镇姑娘,怀着对大学生的崇敬开始与惟接触,在她的观念和想象中,他们会像一般情侣那样甜蜜浪漫恋爱,谈婚论嫁,生儿育女。而惟在与她的交往中只是期待思想上的交流,心灵上的相通,能够相濡以沫,或许他喜欢上的叶晓梅只存在于他想象当中,他以为那是一位貌若神仙,思想超脱,可与他神交的完美伴侣,可以与之交流尼采思想,谈论李叔同的境界,波罗蜜,维特根……他不知道,他随手掏出的一本尼采《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学术界公认的最难读的作品)就使她早已治愈的头痛病再犯,他兴致勃勃的谈话她一句都听不懂,她背后对他恋爱的方式有多少抱怨,博学的谈话只让她觉得是成心的嘲讽和瞧不起……所以当她明白惟不能满足她的需求和欲望时,他们的恋爱走向瓦解,我们可以猜测,惟对这一切还不知为何,因为他不属于这个世界。

第二个直接与他接触较多的是“我”,惟对“我”的小说“过犹不及”的评价及其耿直否定的回信只让“我”感到他的冷漠和自负。因不同意“我”有关尼采论文中的观点,邀“我”前往他家畅聊。“我”历尽波折准时赴约,惟却临阵躲在里屋不敢相见,焦虑忐忑,让舅舅赠画以表歉意。他尝试与世人来往,赠与“我”的金农的《兰石图》,“我”却以为是惟随手画的花花草草,随便给了别人。他本可以走出来与“我”畅聊,可他没能战胜自我内心的忐忑,没能“向前跨上一步,进入另一个世界”。在我看来,那不是跨上一步的问题,而是由于他的世界存在于凡人世界以外,他试图想要打破之间的壁垒,却无法控制内心的惶恐,只能孤独存在于那世界,与先哲神交,与禅师往来。这两个世界本来就格格不入。他是无法接受凡人世界的平庸堕落,追名逐利,人情淡漠,尔虞我诈。他把这个世界想象得太美好,就像他说,他做梦都想过李家杰那样的生活,却无法过上留校结婚,碌碌无为的日子。他耗尽心血去追求融入常人世界,却终究无果。我认为,《兰石图》就是他想与这个世界交流的象征,“我”代表的世界却无法理解领会。

惟的铁杆粉丝――宋建军,对惟“情有独钟”,崇拜他,跟踪他,模仿他,爆料他,让人觉得可笑。他还利用人们对惟的好奇心和猎奇心理,编造胡惟和叶晓梅的约会对话,换来一顿夜宵,满足自己内心受关注的虚荣,而实际上,他对惟的世界一无所知,他对惟没有一丝了解。或许,他正是众多人普遍心理的集中表现和彰显,人们对于他的好奇追崇只是崇尚他的生活踪迹,只是为了满足无尽的好奇。当有一天,人们专心于追求功名利禄,专注于自我的满足,无心顾及的奇特,他们就会怀疑这样一个人是否真实存在过,只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抑或抛之脑后。世上像李家杰这样的人物并不多,有那也得算是有悟性之人,能在临死前明白自己一直追求的各种欲望的满足都是浮云,与惟的境界相去甚远,赠与遗产,想在弥留之际与高洁之士有所牵连,表达内心的醒悟与崇敬。

文中有一个神秘的弹琴女孩,因身体残疾,终年呆在家里,每天晚上都会弹琴,弹同一首曲子,别人都觉得她很烦,只有惟能理解她的心思。他觉得女孩儿是为他弹奏的,而她也知道他在听。世界也许只有这个身体残疾的女孩才能懂得他的心灵,他们算得上是纯粹的灵魂之交。这让我不得不想,世人不能懂惟,是因为身体四肢太健全吗?人们凭借着完整的身躯游走在浮华的世间,目睹经历着太多的黑暗躁动,灵魂也随之变得虚空麻木,失去自我。倘若我们都因身体的不便,独处于天地间,静静感受生命最初带给我们的韵律,体悟人生,也许我们也可以明白惟。

这让人不得不想,像他这样崇高纯洁的灵魂为何不能存在与我们这个世界,也许真的是因为它充斥着浮躁、肮脏、黑暗、庸俗。我们长时间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让我们的灵魂从一开始就遭受玷污,让成人后的我们早已不知追寻高洁,只能随波逐流,变得更加世俗,灵魂甘于肮脏,乐于如此存在。究竟是惟那样的人应算正常?还是我们这群人是正常?也许只是我们人多势众,让事情本来的是非黑白颠倒了。也许我们原本也是这般超凡脱俗,只是人性中的本控了这个世界,让人尝到为恶使坏的甜头后一发不可收拾,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一行列,我们在黑暗中自我享受,大肆嘲笑排挤那些依然坚持自我的人。也许,我们沉醉在这种自我堕落中太久,早已失去与惟那样高洁纯净的灵魂沟通的能力。而他们,只有默默离开,到那与世隔绝的地方孤独一生,或是给灵魂一双翅膀,脱离肉体的束缚,飞到能懂得他们内心的另一个世界。惟最终选择的是后者。

四、胡惟原型与作者

读罢小说,也许会觉得胡惟这样的人高洁得与这个世界完全联系不起来,可是他确实曾经存在过。胡惟是作者格非以其师兄――胡河清为原型塑造的,小说的部分情节是据现实改编的。那这究竟是以为怎样的奇才呢?

胡河清,1960年生,祖籍安徽绩溪,在上海长大成年,文学博士,先后执教于上海教育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对钱钟书及金庸有独到研究。1994年4月19日在上海的公寓自杀身亡,享年34岁。

这是网上关于他简短的介绍,除此外就只是些他的著作论文之类的。让人更觉得他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神秘人物。

格非是这样描述的:胡河清是我的师兄,他已经走了,我说过这个人不适合生活在这个时代,时间突然弄错了,高贵的纯洁的人弄到这个糟糕的世界里面,这个人完全不知道怎么做。他的想法跟一般人的想法不一样。他是生活在古代的人,气质完全不一样。

他研究中国术数文化―周易。他身边经常有一些高人来往,桌子上面 有一面镜子蒙着一块红布,我说河清你怎么家里有一块红布蒙着镜子,他说有一个高人来说,这个房子里面有妖气,必须用布把镜子挡上。他这么做的时候,会用很多神秘主义的东西介入进来,一点不奇怪,这是一个视角。

看完我们不得不感慨,世间曾有这样的人存在,他坚忍地活到90年代,眼看20世纪的逼近,他再也撑不下去了,选择离开。我想,他的选择是对的,如此高洁的灵魂,活到当今,是要遭受多少折磨啊,这个社会比他离去时更加浮躁,更加疯狂,更加不可思议。

五、胡惟的当今存在价值

我们得感谢格非,感谢这位秉赋颇高的作家通过《蒙娜丽莎的微笑》让我们知道人曾经还有这样一种存在状态。让我们在不断的追赶狂热中,能看到这样令人警醒惭愧的作品,让我们可以在间隙思考我们自身存在的意义,反思奔去的方向是否值得,让我们不要丢掉那么多西瓜,捡起那么多芝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尽早醒悟的机会,也许能比李家杰早一点点领悟人生。

而可惜的是,看过《蒙娜丽莎的微笑》的人恐怕不多,深刻领悟其中意蕴的只占少数。搜集资料时上网查找,除了有限的几条评论和售书信息,再难找到有关的资料,图书馆相关研究资料也很有限。比起郭敬明韩寒的作品,只显寒碜。或许,有人认为,胡惟之类本就不适合这个时代,因为不适应他选择了退缩放弃,而我们足够坚强,可以融入到这个社会,适应时代的发展,拥有更多的财富,享有更多的权力,活得更加风光滋润。那我又能说什么呢?

早在《旧约》时代,上帝就对犹太人的祖先说:“你必须去耶路撒冷,你不能去耶路撒冷。”或许我们当代人也处于这样一种中间纠结矛盾的状态:“我们必须保持高尚纯洁,我们不能保持高尚纯洁。”众多的我们在这样的纠结彷徨中走向了放任、随从,尽管最初有过挣扎……

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再现了一个高洁的灵魂,流露出作者面对当今学术界、当今社会、当前人们普遍思想状态的无奈叹息。我们也只能感叹:世间再无胡惟!

【参考文献】

[1]余虹.余虹・文学知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傅修延.文本学―文本主义文论系统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罗卫东主编.文艺学・基础文献选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客赣方言人体类词语比较研究 下一篇:浅谈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