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吹来英伦风

时间:2022-08-17 07:59:12

编剧大罢工带来美剧疲软之时,严谨精致的BBC剧集,正逐渐在美国和中国刮起一股英伦风。

英国BBC又要重拍《简・爱》了。这次的简・爱是大热新人艾伦・佩吉。这位21岁的新生代演员,在去年的奥斯卡获奖影片《朱诺》中担当主角,年纪轻轻却老练成熟的表演赢得了普遍赞誉。她那小小的个头和并不出众的外表,倒是和简・爱小姐的形象颇为接近。只是外表有些颓废、叛逆味道的艾伦・佩吉,能否把19世纪英国的家庭女教师演绎得丝丝入扣,还有待检验。不过以BBC一向认真严谨的作风来看,或许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这已经是BBC第三次拍摄《简・爱》。夏绿蒂・勃朗特的这部作品,是世界上被搬上大小荧幕最多的文学名著之一,迄今已经有超过一打的版本。1983年BBC的版本被很多观众奉为经典。这部4集的黑白迷你剧,由泽拉・克拉克和提摩西・达尔顿主演。瘦小、苍白、相貌平平的泽拉・克拉克形象与简・爱非常吻合,而饰演精明老练、深情款款的罗切斯特先生的,是提摩西・达尔顿,莎剧演员出身的他,曾是第四任007扮演者,有着非常丰富的表演经验。90年代,这个版本的《简・爱》曾在央视的正大剧场播出,赢得了不少中国观众的喜爱。

其实在译制片时代,我们已与一些BBC剧集结过缘,如简・爱和风靡一时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但在美剧大行其道的今天,以BBC为主的英剧在中国似乎观众并不多。但前不久的美国编剧罢工,则让一些闹剧荒的美剧迷们把目光转向了英剧,转向了BBC剧集。

而且,近来英剧也有卷土重来的趋势。在去年底的国际艾美奖上,英国人在美国人的地盘上扬眉吐气了一把。在12个剧集奖项中垄断了7个,当中包括最佳男演员、最佳剧情类剧集、最佳喜剧类剧集、最佳电视电影、最佳纪录片、最佳艺术节目和最佳真人秀。而BBC则在7个奖项中横扫6个,成为名副其实的大赢家。孤芳自赏、沉默多年后,以BBC为代表的英剧终于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纯正的英式口音,闷骚的英伦气质,冷峻刻薄的英式幽默,真是让人久违了。

深厚文学传统提供的养分

BBC版本的《简・爱》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忠实于原著,演员的挑选,对白的设计,细节的处理都力求符合原著的描述。服装、场景的设计也都尽力遵循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格与特色。朴实无华,让人有重读名著的亲切感。剧中之人物和场景,犹如在一一印证书中的描述,给人感觉眼前的画面正是书中所描写的人物与景致。

这也是BBC名著经典作品的一贯作风:忠实原著,忠实历史,严谨考究,甚至有些保守和中规中矩。这倒是与英国人的某些特点非常接近。而深厚的本土文学传统,是BBC强有力的文化资源。所以,BBC也非常热衷于改编经典文学名著。除了一而再、再而三重拍的《简・爱》,16世纪莎士比亚的戏剧经典,以及18、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本土名作都是BBC的最爱。

1978年,BBC英国广播公司计划将莎士比亚的所有剧作推上小银幕。这套作品由英国最优秀的剧场及电视导演操刀,荟萃了当时最顶尖的演员阵容,精雕细作,也因忠于原著而闻名于世。

在这一长串的本土名著经典中,还有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狄更斯的《远大前程》、《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等多部作品,而拍摄最多的则应该是简・奥斯汀的作品。《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劝导》、《诺桑觉寺》、《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等,每一部奥斯汀的作品都被BBC搬上了电视。而这些都是最具有古典英伦气质和英国精神的代表性作品。BBC对本土经典名著的热衷,显然与此相关。

勃朗特姐妹和简・奥斯汀的作品,是18、19世纪英国乡村生活的写照,同时也是英国女性情感与生活的缩影。而狄更斯的作品则描述了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贫富差距、罪恶丛生,简直就是一幅19世纪的社会风俗画。而莎士比亚对英国文化的影响则更是无需多言。由这些作品所构成的深厚广袤的文学传统,为BBC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而BBC对经典名著的改编精神是“忠实”,精心打造,事无巨细,力求完全再现原著的品质与精神,重现原汁原味的古典英伦文化。这种BBC制作手法一直延续至今。这种捍卫经典的做法也为BBC树立了鲜明的风格特色。所以它的很多由名著改编的迷你剧都堪称经典,值得再三回味。以致于有新的名著改编作品出来后,人们已习惯于拿它和BBC的作品做个比较。2005年美国制作、凯拉・奈特莉主演的《傲慢与偏见》出来后,人们就把它和已成经典的1995年BBC版本做了一番比较。

简・奥斯汀是英国人和美国人都非常热衷的作家,几乎已成经典中的经典。她的作品总是被一拍再拍。而英国人更有资格,也更有能力把握这位本土女作家所描绘的19世纪乡村世俗生活。有中国观众把1995年版本的《傲慢与偏见》和1987年的《红楼梦》相提并论,认为造就二者成为经典的,是编剧、演员、情节、对白、场景、服装等各个环节的整体素质。更难能可贵的是,BBC的名著作品保持了一贯的高水准,几乎部部可称经典。

大量改编文学名著,也让BBC的作品具有了浓厚的英伦文化气息。在经典之上打造经典,也算是捷径一条。BBC固守本土的古典文化,也使之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与良好的口碑。

历史剧:BBC是正餐,美剧是餐后甜点

和美剧流行帅哥美女不同,BBC似乎从来不想借助俊男靓女的偶像外表来吸引观众。在BBC的影视剧中,几乎找不出什么让人惊艳的大美女来,活跃在BBC电视上的几乎都是第二眼美女,她们靠成熟的演技来打动观众。无论是名著作品还是历史剧,BBC都不以貌取人。

看看BBC的《亨利八世的六个妻子》,再看看美国人拍的《都铎王朝》,就能强烈感受到英国历史剧和美国历史剧的区别。《亨利八世》里的亨利,是和真实历史画像非常相近的中年胖子,毫无帅气可言,而《都铎王朝》里的亨利,则有着希腊雕像般的面部轮廓,年轻、英俊、潇洒,时髦得像T台上走秀的男模。这部剧集充斥着一堆俊男美女的声色生活,看起来更像是现代时装剧。

尽管编剧强调《都铎王朝》有85%忠实于历史,但无疑BBC的版本更让人感觉有可信度。可以想象,英国人拍历史剧,肯定是紧抱历史书,而美国人拍起历史剧,则怎么也逃不出肥皂剧的泡沫幻影。难怪有观众说,BBC的《亨利八世》是正餐,而《都铎王朝》可作为一道餐后甜点。英国人的认真严肃和美国人的娱乐精神在这两部电视剧中可窥见一斑。

历史正剧向来是BBC的招牌菜,也是BBC捍卫英国文化传统的强大盾牌。除了《亨利八世》,还有《查理二世》、《亨利六世》、《伊丽莎白一世》等一系列著名历史剧。“不是我只拍古装戏,而是古装剧的剧本内容深刻,人物刻化生动,制作严谨。”饰演查理二世的演员RufusSewell曾说过的话,恰好点明了BBC历史戏的风格特色。它们总是能很好地把握和诠释某个时代的精神与氛围。

美国人则很少拍摄历史剧,这或许是因为它的国家历史实在短暂,可供选择的题材太少。也因为如此,他们的历史题材大多只能从欧洲去挖掘。在美国有800万观众的历史剧《罗马》是HBO和BBC共同打造的一部华丽作品。BBC有丰富历史剧经验的制作团队的参与,给《罗马》打上了鲜明的BBC烙印――力求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遵循历史的足迹,忠实于历史的原貌。这部单季耗资1亿美元的历史正剧,看上去有种让人震撼的真实性。正如本片编辑兼导演BrunoHeller所说:“你将在屏幕上看到一个最详尽复杂和多姿多彩的古罗马。”

如果说由文学经典改编而来的迷你剧奠定了BBC的文化气质,那历史正剧则代表了BBC的精神气质。那是一种古典的、严肃的、谨慎的、细致的、恪守的态度。但这并不表示BBC就非常古板。看过BBC喜剧或科幻剧的观众,肯定非常清楚这点。

BBC剧集的制作成本,通常不如美剧高昂,但BBC的制作却向来是精雕细琢。BBC热衷于拍摄短小精干的迷你剧,即使是系列剧,一般一季通常也只在10集以内。比如当年人气很高、由“憨豆先生”罗温・阿特金森主演的《黑爵士》,每季只制作6集。而从2000年开始播出的喜剧《冤家成双对》,7年才出28集。慢工出细活,这使得编剧和制作始终都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结构紧致,构思精巧。这也使得BBC很少有像美剧那样虎头蛇尾的剧集出现。

在大罢工后美剧出现疲软的当口,BBC剧集以其鲜明的风格特色正逐渐在美国和中国刮起一股英伦风。或许当BBC的第三版《简・爱》播出之时,中国已出现了一大帮英剧迷。

在中国渐热的BBC剧集

《神秘博士》(DoctorWho)

这部科幻剧1963年首播后一口气播了26季,每隔几年,英国人就要拿出来翻拍一次。2005年开始播出新的系列,这时神秘博士已换到第10个。这部剧被评选为20世纪英国最伟大电视节目的第3位。

《飞天大盗》(Hustle)

一部偷盗拐骗的教科书。一个由绅士淑女般的偷盗精英所组成的骗子集团,精心策划一个又一个计划。但他们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能诈骗好人。这有点像是现代版的侠盗罗宾汉。剧中构思缜密的巧妙布局是一大看点。TVB刚播出不久的《原来爱上贼》有模仿此篇之嫌,但水平实在不属于一个档次。已播出4季。

《办公室》(TheOffice)

剧集的内容主要围绕一家纸业公司某分部的办公室员工的日常生活展开。虽然是虚构的剧本,剧集的形式却是纪录片。此剧在很多国家都有翻拍版本。

《神出鬼没》(Spooks)

本剧虚构了军情五处特工们的刺激和冒险生活,剧中的英国特工像詹姆斯・邦德先生一样个个足智多谋,也都是猎艳高手。

上一篇:王扶林:尊重原著,谨慎发挥 下一篇:漫画小说拯救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