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面板高世代线的中国博弈

时间:2022-08-17 07:47:42

液晶面板高世代线的中国博弈

这是一个理想而完整的产业链条,但是,在中国,现在还在努力过程中

曾经,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是中国企业可望而不可即的产业技术禁地;曾经,缺屏之痛犹如缺芯之痛之于PC产业一样制约着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然而,当我国自主建造的高世代线出现后,当原本封锁技术的国外企业争相将高世代线项目落户中国的时候,两种质疑的声音又出现了。

一种声音认为,日韩及我国台湾地区企业已经开始建设11代线,我国的8.5代线刚一诞生就已经在技术水平上落后于人了;另一种声音认为,根据历史经验,外资企业肯放开技术输出,也许意味着即将推出具有革命意义的新一代显示技术。

不管怎样,围绕液晶面板高世代线的博弈已经在中国开局,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是中国企业的首要目标。

京东方的愿景与现实

2011年6月28日,京东方的8.5代薄膜场效应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生产线正式投产。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条自主设计、自主建设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预计一期产能约3万片玻璃基板/月,设计产能为9万片/月,满产可达到12万片/月,将主要生产26英寸至55英寸的液晶电视显示模组。

在北京的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京东方的厂房占据了相当大的面积。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将这个面积又扩大了许多,而且其意义不仅仅是一条生产线。在京东方8.5代线项目的周围,是建设中的数字电视产业园,京东方试图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竭力打造的产业集群也正在形成当中。

此前在与媒体的见面会上,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炎顺透露了具体的分配比例:京东方获得300万片,冠捷获得300万片。另外大约700万片将供给国内品牌厂商。据他介绍,8.5代线主要产品开发进展顺利,已与海尔、海信、创维、康佳、长虹等国内品牌厂商签订了合作开发产品意向书,进行产品开发对接,而8.5代线可经济切割的最大尺寸产品――55英寸LED电视用液晶显示屏已完成样品制作。

为了缩小行业差距,加大产能,完善产业布局,从2008年到2010年,连续三年,处于产业投入期的京东方,一直快马加鞭,大干快上从4.5代线、6代线到8.5代线,再加上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项目共计投入资金超过500亿元。在我国工业发展史上,一个企业在3年时间里投入500亿元,这样略显疯狂的高强度投入是从未有过的。

巨额融资,巨额投资,巨额亏损。京东方的发展怪象不仅使其常常在向资本市场融资时被指圈钱,也使得它在公众和媒体面前遭遇种种指责。即使对于京东方斥巨资投入的8.5代线,争议也从未消失。

京东方公布的年报显示,2010年京东方净亏损20.04亿元,2011年一季度净亏损6.75亿元。京东方A从2001年上市至今,公司主营业务6年盈利4年亏损,6年盈利总共14.51亿元,而4年亏损的总额却高达43.66亿元,10年净亏29.15亿元。

对此,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的回应是,连续亏损是因为只有单一的一条5代线,成本过高,无法与韩国的三星电子、LG以及台湾地区的奇美、友达相抗衡,如果形成多条生产线规模,随着成本的摊薄,盈利将顺理成章。

“如果8.5代线满产,京东方在全球平板显示产业有望进入前6名。”陈炎顺说。倘若愿望实现,未来京东方的名字将出现在三星、LG、奇美、友达和夏普的后面,成为“五虎”之后的“第六虎”。 京东方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也将会从不到3%提高到8%~10%。

在8.5代线建成投产后,京东方已经拥有了一条5代线、一条4.5代线、一条6.5代线和一条8.5代线,是国内惟一可提供从1.8寸到5寸全系列液晶显示屏和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从地域分布来看,目前京东方在平板显示方面的产业布局是以北京为核心,以合肥和成都为不同产品制造基地。

通向美好愿景的路似乎越来越近了。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这条路并非会如想象那般一路坦途。

来看看全球市场面板的格局现状吧。三星、LG、友达、奇美4家出货占全球80%以上,几家日企占10%至12%,包括京东方在内的剩余企业,目前只占不到10%的份额。北京8.5代线投产前,京东方全球面板出货量仅列第8位,市场占有率大约2%;8.5代线量产后,市场占有率大约也只有6%。

对此,京东方也有清醒的认识。

自进入液晶行业以来,京东方用7年的时间走过了国外企业15年走过的路程,虽然历尽辛苦,但是能促使国内的液晶产业发展起来,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京东方总裁陈炎顺这样看待京东方的发展意义。

不可否认,7年前,一台17英寸的液晶显示器在国内的售价合350美元,而目前价格仅合50美元,技术和功能却比以前有了大幅提升。这一方面是行业技术进步的结果,一方面是产业发展促进了产品的普及,而京东方作为国内液晶行业的领军企业,无疑在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不平静”的面板产业

“液晶产业注定是不会平静的。”陈炎顺曾经这样回应外界对京东方的种种质疑。

这是对现实的感慨,也是对行业的判断。

现实的情况是,陈炎顺口中的“不平静”的液晶面板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电子产品中体量最大的行业之一,全球液晶面板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美元。然而,与此相对应的是,2010年,我国进口液晶面板金额高达470亿美元,成为继集成电路、石油、铁矿石之后排名第四位的进口产品。尤其是32英寸以上液晶屏,中国电视整机企业全部依赖进口。

巨大的市场空间意味着潜在的机会。

“面对变化多端、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惟有快速推出新技术、新产品,适应变化,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品质,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取胜。”王东升看到了液晶面板市场暗流涌动下的挑战与机会。

从2003年开始发展平板显示产业以来,中国大陆目前为止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北京为核心的环渤海产业,以京东方8.5线为代表;以合肥、南京、苏州和昆山为核心一个长江三角洲,包括已经获批的苏州7.5代线;以深圳、广州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显示产业基地,主要就是华星光电8.5代线;以成都为核心的西部产业基地,以京东方4.5代线、天马4.5代线为代表。

但是,这还远远不足以应对国外企业的竞争。

按照陈炎顺说法,目前全球液晶面板产业主要是亚洲人的天下,其发展状况用两句话可以概括:“三国四地五虎争,致胜焦点在大陆。”“三国”就是韩国、日本、中国,“四地”就是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和大陆,“五虎”就是三星、LG、奇美、友达和夏普。

液晶行业是典型的高投资、高技术、高风险的“三高产业”。行业数据显示,以月产能6万张基板的液晶生产线为例,4代线投资要75亿元,5代线要100亿元,6代线要200亿元,8代线要300亿元。而且,一旦进入,还要马不停蹄地拼规模,不断追加投资。这样的烧钱不是一般的企业所能承受。

除此之外,拼技术也是液晶面板企业永恒的“规定动作”。举例来讲,自主建线技术作为液晶显示产业核心能力之一,关系着企业能否具备这一产业关键的高端制造及研发升级能力。也正因如此,长期以来,国外企业对我国高世代线的建设和相关技术一直保持封锁状态。

2011年的4月份,国际液晶面板价格连续11个月下滑,业内人士认为,这源于韩国液晶面板企业对中国台湾以及内地面板企业的打压。韩企在面板市场的龙头地位和霸主影响可见一斑。

在液晶面板行业,尺寸越大,投资越高。考虑到投入产出比,结合市场的需求,面板巨头随时调整自己的生产策略。因此,尽管全球平板电视市场一直在快速增长,但是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及笔记本为核心的小尺寸面板需求,正后来居上。这直接导致行业巨头放缓了高世代线的投资步伐,而将战火朝中小尺寸领域燃烧。

市场的诱惑

中国大陆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全球70%的手机、70%的笔记本电脑、80%的显示器和60%的液晶电视面板都在中国大陆制造。然而,到目前为止,中国液晶面板产业的发展还是不能够满足中国液晶面板需求。2010年1~8月中国大陆进口面板总数已经超过2009年,达到18亿元,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

“现在这个行业特别像战国时代,企业间在进行着合纵连横。”在8.5代线施工现场旁边的临时办公室,陈炎顺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如今,他的感慨正演变成更多的 事实。

根据对未来情势的判断,韩企加紧了合纵联合行动。2010年,创维接过LG Display递过来的橄榄枝,入股LG Display 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投入1.334亿美元获10%股权。创维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学斌公开表示,参股LGD最重要的目的在于稳定上游屏的供应,这笔投资“为公司提供一个以合理的投资额,垂直合并平板电视供应链上游的机会”。2011年4月,TCL公告,宣布与三星电子、苏州工业园区等三方签署合同,共同成立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从事7.5代线TFT-LCD面板的生产与销售,其中TCL出资1亿美元,持有合资公司10%的股权。

“双方的交叉持股不仅将进一步巩固在液晶产业上下游和三星电子的战略合作关系,公司自身的8.5代液晶面板项目的主要产品还可与苏州三星项目在产品线上形成一定的互补,对市场占有有着重要作用。”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这样解释双方合作的初衷

业内人士指出,厂商间的合作目的很明确,面板企业与下游本土彩电企业进行捆绑,以稳定将来面板的销售。这对国内面板厂商来讲,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方式,与没有上游液晶面板业务的彩电企业进行交叉持股形成利益捆绑,就会有稳定的下游出口。

企业总是伺机而动。尽管到中国大陆投资建设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曾经被日韩企业集体抵制,但是现在,随着我国自主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相继开建、投产,情况却发生惊人的逆转。现在,日韩企业想方设法将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引入中国,以抢占国内市场。韩国三星、LG在大陆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线项目均已获批。另一方面,在直接投资建厂之外,日韩面板企业也在通过各种形式谋求与国内彩电企业在资本和市场层面的对接。

液晶面板产业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要与生产和消费地靠近。在液晶面板发展较好的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台湾地区,上下游的产业配套已经将近100%,至少能达到90%以上。“进入的是石英砂,出来的就是电视。”这是一个理想而完整的产业链条,但是,在中国,现在还在努力过程中。

上一篇:金融资本助力节能产业 下一篇:麦包包:箱包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