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女孩与大陆的“那些年”

时间:2022-08-17 07:45:22

台北女孩与大陆的“那些年”

“许多时候你开口问了,你才会明白看似奇怪的行为背后,都有自己的一套逻辑”。所以郭雪筠认为,关于两岸,真的要认识很多,才会发现彼此是很有趣的存在。

或许没有人知道,如何在北京城里分辨出台湾人。有的人可能会建议利用台湾腔及特定台湾用语,比如说,地铁在台湾称为“捷运”、U盘在台湾称为“随身碟”。从台北到北京读研究生的台湾女孩郭雪筠在其新作《台北女孩看大陆》一书中,支了几个好用的招数:习惯对公交车站牌做举手状的、很爱说“真假”“是喔”这类无意义问句的、很爱问“有吃到饱吗”的以及一双夹脚拖鞋“走天下”的,毫无疑问,都是台湾人。

如果不是讲话仍带着台湾腔,高个子、白皮肤、留一头披肩长发的郭雪筠倒像是个爽朗、率真的北京女孩。郭雪筠来大陆快4年了,喜欢上了吃小龙虾和牛蛙,可以将卷舌音咬得很清,儿化音也说得很标准,她的台湾朋友都说她现在“变得有些北京腔”了。

2012年,郭雪筠辞掉台湾一家中型餐饮公司的工作,来到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一年后,她开始在豆瓣上写下有关“台北女孩看大陆”的系列文章,初衷是“希望台湾人能够了解大陆人”。通过网络的桥梁,她希望台湾人“能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而不是“一天到晚只看到大陆的‘脏乱差’和‘经济好’”。

5月下旬,郭雪筠的文章被人民文学出版社结集成同名图书《台北女孩看大陆》正式出版,《我们台湾这些年》作者廖信忠说,这是“台湾新一代年轻人的真诚声音,两岸年轻人就需要这样互相理解”。

台湾女孩的“北漂”生活

郭雪筠现住在南四环地铁沿线一个20多年的老小区,房子是她同另外两个朋友合租的,月租费1500元的小屋让她很满意,“这是一个十分单纯的小区,到处是老人、小孩和小狗。”

每天,郭雪筠会走15分钟路坐地铁去更南边的亦庄上班。她就职于一家香港媒体,主要负责撰写一些评论两岸关系的文章,偶尔还做做编辑。同其他“北漂”一样,郭雪筠也会抱怨北京的房价,“虽然在台北买房比北京更贵一点,但租房的确比北京要实惠得多。在台北市区,最好的一居室换算过来也就2000元人民币”。

然而,郭雪筠告诉《方圆》记者,就算考虑到高房价、雾霾等因素,她也会毫不犹豫选择留在北京生活。比起台北,北京的机遇与挑战是让她留下的主要原因,她喜欢这里“有盼头”的一切,还有她遇到的所有对她充满善意的大陆人。

一个台湾人写大陆的事情,可以想见这是一件吃力而不讨好的事情。郭雪筠回忆起最初写“台北女孩看大陆”系列文章时,看的人少不说,还时常“被喷”,导致心情很差。她举了一个例子,之前有某台湾“专家”说,“大陆人买不起计算机”,有人就跑来质问她,还说台湾人怎么怎么样。

虽然郭雪筠是“玻璃心”,但还是爱写跟两岸有关的文章,“很多时候,大陆人的包容力比想象中要强”。

在大陆待久了一些,郭雪筠甚至还能总结出“两岸同心”的一些规律。比如说,大陆人会指责台湾人是井底之蛙,而台湾人会怀疑大陆人思想封闭;台湾人爱比“素质”,大陆人则爱比“高楼”;思考问题的方式其实如出一辙。“有多少批评大陆人没素质的帖子,就有多少批评台湾又穷又破的帖子”,每每看到此类盛况,她都不得不感叹,“两岸确实是一家亲”。

人民文学社的编辑文珍着迷于郭雪筠看待大陆时“不抵触亦不谄媚、不偏激亦不狭隘、不做作亦张弛有度”的立场,认为她的尺度拿捏得当,即使她在大陆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她的态度仍旧是“何苦同胞黑同胞”。而透过这种“将心比心的温情”,展示出来的,是一个两岸“矛盾冲突并不激烈的世界”。

郭雪筠认为,这些东西与她在大陆的亲身体悟有关,她发现,两岸关系最妙的地方是,“大家明明都知道教育和环境不同,但大家都固执地无法谅解对方”,而“很多事情其实没有想象中重要,也没有想象中不可改变”。

与许多来大陆的台湾人不同,郭雪筠很不喜欢“抱团取暖”,她的大陆朋友要多过台湾朋友。在郭雪筠看来,大陆人与台湾人无法亲近的解决办法是“一起去新疆看看沙漠,讲讲笑话唱唱歌”,或者“花一点时间一起吃顿火锅”,毕竟是世界上文化背景最为接近的人,只要真正接触过,就能发现同一段历史下那些截然不同的见解其实是可以融合的。

多一个人听到台湾的声音也好

可换到十几年前,上中学的郭雪筠可不会这样想。在台湾,小孩们读国小升初中以前,对大陆的印象只源于偶尔出现的大陆新闻――一般都是负面新闻。而且小时候的防空演习等经验也带给孩子们“大陆不是个友好的地方”这样的印象。到了初中二年级,地理课又突然要求她去背“山西产煤、鞍山产铁,还要画出秦岭淮河线”,这让对大陆认知一片空白的郭雪筠头疼得“想撞墙”。

郭雪筠仍然记得那个“够胆量敢在课堂上讨论政治、同时暴露自己政治立场”的班导师,曾经振振有词地告诉学生们:“你们不要看大陆现在又穷又脏又乱,大陆会崛起的,你们以后可能还会去大陆工作。”同学们把这话当笑话听,私下议论“大陆怎么可能崛起”,“厕所都没有门”。

让郭雪筠没想到的是,不到几年,有关大陆经济起飞的报道就占据了台湾各种重要媒体的版面。“电视里,台商说上海是充满钱和机会的地方”,那年是2006年,郭雪筠读高三,红衫军倒扁,台湾社会充满变动,郭雪筠才真正体会到“政治和老百姓的生活如此相关”,她第一次产生“近似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情绪”。

2010年,郭雪筠上了大学,听过了无数次“未来的市场在大陆”、“年轻人到大陆有更多发展机会”这样的言论。她还选修了一堂叫做“两岸关系”的课,课堂上,老师拿出很多大陆领导人的照片给同学们看,“结果大家都会认错,只有获得超过半数学生的认识。”

“不了解大陆,如何到大陆‘淘金’?”郭雪筠决心通过网络了解大陆,然而在天涯论坛的试水让她心灰,“想找人真诚交流很难”,更多的是嘲笑和谩骂。直到她进入了豆瓣,“虽然‘陆陆’和‘湾湾’还是那么爱吵架”,但至少她交到了一些好朋友。

进入豆瓣后不久,著名的“茶叶蛋战争”爆发。事件起因于台湾某个综艺节目上一个自称大陆通的来宾说“大陆人穷,买不起茶叶蛋”,霎时间论坛上“硝烟四起”。比起早已哄吵成一片的大陆网友,混大陆论坛的台湾网友却显得后知后觉。郭雪筠从没听说过那个节目,她还特地在台湾网站上搜索,“结果跑出一堆毫不相关的数据。”

这个事件中,郭雪筠看见非常多的大陆网友坚信台湾人看大陆就是“穷”,为此她还做了“台湾人是否真觉得大陆人穷”这个调查。结果,小规模民意调查的结果显示,她身边的台湾人都表示“穷?大陆近几年经济很好啊”,当他们知道是某综艺节目闯祸后,都非常不以为然,“哎呀,综艺节目讲话也要相信?”

郭雪筠才彻底体会到,因为一个综艺节目的节目效果,全部台湾人都无辜埋了单。“明明是节目的问题,却伤害到台湾人的形象,让大陆朋友认为台湾人都是没见识的笨蛋。但这些真的不是多数台湾人的想法啊,实在太冤枉了。”郭雪筠在心里默默决定,以后一定要到大陆发展,一定要把台湾人的想法亲自告诉大陆人。“大陆有超过13亿人口,多一个人听到来自台湾的声音也好。”郭雪筠说。

“大陆学生吃得苦,比台湾学生多上好多”

2012年,因为不想在台湾过着“20岁就看到40岁”的生活,大学毕业后的郭雪筠申请上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终于来到了大陆,但她对北京的第一印象却是“失望”。

“我明白许多大陆人对于城市进步的自豪感,但对我而言,我真心不觉得把楼盖得高、把马路拓宽就叫进步。一个城市是否进步取决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体现在公共运输对残疾人士是否便利、行人走在行人道上是否能不跌跤、排水系统是否顺畅、公共厕所是否整洁、物价与人们收入是否平衡。这些东西,比高楼和商场更贴近人们。”

“我期望的是,在进步时还能看到好多好多老胡同,以及浓厚北京口音的老人们,我可以拿着糖葫芦,在胡同里转到迷路,坐在路边摊吃满嘴北京小吃。”郭雪筠说。

然而,到了9月,郭雪筠就真正彻底喜欢上了北京。她很快学会了“中国式过马路”,觉得这挺好,她还认为在北京过马路不比在台北过马路危险,“北京因为常有行人从路边冒出来,机动车经过路口时反而会更加仔细;而在台北,司机们看到绿灯就会一股脑往前冲。”而且,自从郭雪筠迷上了学校外新疆婆婆的羊肉串配啤酒和小店里吃完能满嘴留香的牛蛙后,她就很快把爸妈朋友的“不要乱吃东西”的交代抛到了脑后。让她印象深刻的还有学校的学生澡堂,既没有门也没有隔间,起初她会特意戴上隐形眼镜观察四周,很紧张地收小腹、挺直背,“让自己看起来身材好一点”。

“去北京读书,你能拼得过大陆学生吗?”有些台湾朋友问郭雪筠。自从2008年两岸开放后,台湾媒体频繁报道大陆学生的新闻,“努力、认真、有战斗力”是台湾人眼中的大陆学生。而在郭雪筠看来,大陆的大学生,其实也很爱玩的。在北大的日子,她和同学没去过几次图书馆,经常做的事情是一起吃烧烤、小龙虾和玩三国杀。作为班上为数不多的台湾女生,她很受欢迎,女生爱学她的台湾腔,和她聊“康熙来了”,男生也喜欢跑过来主动和她说话。

不同的是,大陆学生到了快毕业的阶段,就会突然认真起来。大四或研二的学生们,“会突然变得很成熟”,他们想的是毕业后能买车买房找个媳妇,“说一些本是35岁以后才该说的话”。而台湾学生的生活态度则不一样:嗯,再过两个月就上班有钱了,请个假去日本看樱花吧!

带给郭雪筠很大触动的还有对大陆贫富差距的体验。她经常观察北京地铁上的人,发现与台北地铁最大的差别是,“你可以很明显看出阶层之间的差距”,“那些在动物园批发市场的人和在商场购物的人感觉是完全不同的两群人”,而台北则是“大家都一样‘潘俊,没有太多大富大贵或太穷太苦的人”。

对“贫富差距”有了更深的理解,是在郭雪筠毕业期间认识越来越多大陆年轻人之后,她觉得北京最神奇的地方,是“大学生毕业时起薪三四千元,但房租普遍两千元起,收入和物价呈现奇妙的不对等关系”。由此,她在自己的文章中感叹,“他们面对的压力,比台北年轻人大得多。”

温柔,可以改变人心

郭雪筠认为,大陆的经历带给她最大的收获是教会她更加全面的看一件事情。

郭雪筠一开始不理解学校食堂为何会安排专人负责收盘子,为此她还“碎碎念”过一段时间,觉得这样有“溺爱孩子”之嫌。直到后来跟大陆朋友聊天,知道“餐食的价格里包含着清洁费”这回事后,才明白其中的逻辑。

还有大陆的医疗制度。在台湾,医疗被视为服务业,医生的薪水很高,小孩子去看病还会有贴纸拿,服务好到“只差没有像淘宝卖家一样‘给我好评喔亲’”。但是到了大陆,郭雪筠除了要承担很昂贵的医药费,忍受龟速的挂号速度一外,还要面对医生的不耐烦。她曾经为此大为光火,对着医生大吵大叫。直到后来,她了解到“在台湾收入排行前三名、动辄数十万台币、一向被视为热门女婿人选的医生职业,在大陆连铁饭碗都算不上”,这才体会出大陆医生的不易。

“许多时候你开口问了,你才会明白看似奇怪的行为背后,都有自己的一套逻辑。”所以郭雪筠认为,关于两岸,真的要认识很多,才会发现彼此是很有趣的存在。

5月26日晚,郭雪筠作为被邀请嘉宾参加了一场与台湾有关的线上交流会,在微信群里解答了网友提出的诸如台湾媒体、美食、房价、医疗制度及两岸未来等一系列问题――有太多大陆人想了解台湾人在想什么。郭雪筠说,她甘当两岸年轻人互相了解的“桥梁”。

和台湾朋友产生两岸争执时,一些朋友会开玩笑,说她是个“亲中派”。郭雪筠倒没这样想,大陆对她而言,虽然是偶然结识的新朋友,却像友谊深厚的旧故交。

郭雪筠曾发问感慨,“太多人把两岸交流当成学术论文、辩论场地,而不是用自己的生活讲故事。”而让她真正爱上大陆的却是有人告诉她“我高中时从来没有谈恋爱,我读得是整个县城最好的高中,每天要读书到晚上十点钟”。

郭雪筠希望自己在大陆写下的这些故事能够让两岸的人们发现更多的相同点及迥异处,通过她的讲述,大陆人能知道,台湾孩子热衷当红衫军抗议,只是因为现场会有食物吃。而当两岸青年人分享国共内战历史时,会互相惊讶,“原来这段历史你们是这样教的”,做到“求同存异”。

新书出版后,郭雪筠也收到不少反馈。有大陆网友说,“你把我们说得太好,我们还有很多要改善”;也有在台湾学习的大陆人,因为她的文章,有点明白台湾人了;甚至还有看了她的文章,想要“把个台妹”,向她求技巧的。

从一个以前一听到“台湾同胞”就跳起来“呸呸呸”的人,到现在可以心平气和地同好多大陆朋友交流,听取不同意见。郭雪筠说,改变她的,是和她交流过的所有大陆人。“温柔,真正是可以改变人心的”。

“包涵也好,唇枪舌剑也好,两岸朋友喝酒吃饭前要先立好规则:谈什么都可以,占上风的请客。”郭雪筠笑着建议。

上一篇:探究式教学在农村初中地理课程中的实践 下一篇:网络聊天,我们为什么非要萌萌哒的表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