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牯岭旧书街的历史变迁

时间:2022-03-29 09:14:38

台北牯岭旧书街的历史变迁

台北“牯岭街”的闻名于世得益于20年前红极一时的台湾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部屡获大奖的片子在通过个体事件呈现上个世纪60年代的台湾社会群像的同时,也让人们记住了“牯岭街”这个名字。除此之外,在很多台湾文化名人的访谈和回忆录中,“牯岭街”一词也常常被提及。二战结束到上世纪70年代,台北牯岭街因云集于此的二手书摊成为台湾最热门的文化地块。尽管随着时代变迁和城市的发展,牯岭旧书街早已没落,但是“牯岭街”依旧是台湾文学史上不可不提的文化地标。

牯岭旧书街的来源

据资料记载,在清朝统治时期,牯岭街位于台北府城南门以外,远离大稻埕、艋舺等繁华地段,除了民居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建筑。追溯牯岭街的发展,要从日据时代开始。当时牯岭街一带被称为“佐久间町”,与南门町、龙口町合为当时台北地区的文教中心。

1949年,有人开始在这里摆地摊,所售商品除了日文书籍、报章杂志外,还兼卖旧衣服和日常生活用品。早先这些摊贩没有固定的售卖场所,多是打一枪换一炮,后来这些流动摊贩渐渐固定下来,贩卖书籍的摊贩在牯岭街慢慢增加。牯岭街由最初的几个人几张报纸一两箱书,演变成一条街上有几十上百的旧书摊位。从此以后,牯岭旧书街正式在台北打响了名号。

牯岭街的盛衰

内战失利退居台湾初期,疏于对台湾的基础建设,对教育和文化的建设更加忽视。由于当时没有统一的教育大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没有一个规范的可供遵循的标准,师生们只能自己寻找学习的资源。在当时的台湾,并无升学和考试的压力,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自由学习,这样的环境,催生了对于大量书籍的阅读渴求,而相对落后的图书出版业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于是,二手书市场变得异常红火。在地理位置上,牯岭街原本地处台北的文教区,又毗邻当时台湾的“中央图书馆”,占有先天的优势。于是,旧书商贩们集中在此低价销售不同版本的教材、参考资料、外文书籍、杂志,甚至绝版书、古代线装书、手抄本等,牯岭街遂成为台湾最有名的二手书集散地。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牯岭街的全盛时期,旧书摊最多时达到了百余家。学生、教师、作家、公务员、出版商都是这里的常客,许多台湾的文化名人在描述幼时生活状况时,常提及到牯岭街淘书的经历。有杂志对牯岭旧书街有这么一段描述的文字:“置身旧书摊中,就如同置身在地下道;遇到阴天,更像在防空洞里。又矮又简陋的帐篷连绵‘七百里’……”由此可见,繁盛时期的牯岭旧书街是怎样一番热闹的景象。这些大大小小的旧书摊上摆着五花八门的书籍,只要你想得到的,都能从这里买到。在台湾的白色恐怖时期里,巴金、鲁迅等被列入黑名单的作家的作品,也能在这里私下交易。据台北旧书收藏界的名人张银昌回忆,牯岭街最兴旺的时期是1966年至1973年,香港的书商无法从大陆收购旧书,于是纷纷转战台湾,就到牯岭街来买,一箱一箱买了就搬走。连许多研究中国文化的外国学者,也慕名来台北的牯岭街采购相关书籍。

但这样的盛况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牯岭街的衰落始于60年代末。当时的台北市为了整顿交通秩序、美化市容市貌,对牯岭街旧书摊的限制一步步加剧。一开始是要求摆摊者不能再摆设平面的摊位,占据道路面积,影响交通。于是,摆摊者大多将摊位做了整改,改为立体的摊架方式或是搭建固定的帐篷。1968年,台湾公布了《台北市摊贩管理规则》,对旧书摊贩的限制更加严格,牯岭街开始规划出了固定的书摊位置。到了1972年,他们正式取缔了这里的旧书摊,将旧书商们集中安置到八德路的光华商场(这里后来成为台湾的二手书中心),除了几家已有自己铺面的旧书店,牯岭街上的旧书摊全部消失殆尽。

牯岭街的新发展

旧书摊被强制迁走以后,牯岭街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进入到21世纪,牯岭街的书街意象早已成为台湾文化界美好的文化记忆。为了再现昔日牯岭旧书街的风华面貌,唤醒人们当年热爱阅读,淘书藏书的文化风气,2000年在牯岭街一带的居民及龙福里社区发展协会的努力下,结合社区内的组织和外界资源,举办了第一届“重温旧书乡——牯岭街书市”的活动。三年后,第二届牯岭街书香市集也顺利举行。

前两届书市,虽然为恢复昔日牯岭旧书街的风貌做了一些努力,但是单一的旧书买卖并没有达到原先的设想,从而引发很大的回响。为了更好地激发牯岭街新旧风貌与多元活力,打造从社区出发融合地方文史薪火传递,培育艺术文化空间的专长,从而成功催生台湾创意市集文化,2005年由南海艺廊领衔协办的“牯岭街书香创意市集”中引入了“创意市场”的概念。不同于以往单纯买卖旧书的活动,南海艺廊提出了以展演、创作、街道剧场为主轴的发展模式,联合台北教育大学文化艺术系学生,在书市中销售手工制作的创意商品,并联合台湾多所大学戏剧社团进行街头表演。第三届牯岭街书香创意市集获得了主管机构的支持,在活动期间,从牯岭街的南海路到宁波西街进行了封街,禁止车辆通行。这次活动还邀请了台湾50多家书商前来摆摊设点,市集中售卖的手工创意作品以及台大、政大等六所高校话剧社的街头表演吸引了不少民众前来观看。这一届的牯岭街书市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从此以后,“牯岭街书香创意市集”成为了台北市每年固定上演的文化节目。

2006年和2007年的5月和11月又举办了四届牯岭街书香创意市集,从2008年开始,牯岭街书香创意市集每年举办一次,时间定于11月下旬的周末,截止到2011年累计共举办了11次。从第四届开始,每年的书香创意市集都会加入不同的活动元素,如第四届的“南门口老照片回顾展”、第五届的“创意书活”、第六届的“TDT92这一代设计展”、第七届的“文学跨越领域存在创作”等等。牯岭街书香创意市集在其后的发展中,早已突破了早期单纯商品买卖和交换的集市概念,将概念创新、社团艺术、市民文化、文学创作、环境保护等诸多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以书市牵头,文艺协奏的文化品牌活动。牯岭街书香创意市集甚至被写入了很多地方的旅游书中,成为11月份台北旅游推荐中最有影响力的文化节日。

牯岭街综合文艺社区中还有许多值得推荐之处,如二手书店老字号松林书局,张大千、台静农、钱穆等人都是他家的常客;还有设立在1906年日据时期老建筑中蜚声国际的牯岭街小剧场。另外,牯岭街还是台湾最大的中心邮市,整条街上散落着大大小小十多家集邮社。如今的牯岭街区是台北享有盛名的文艺区,在台湾开放大陆观光客赴台旅游之后,牯岭街成为大陆爱书人不得不去之处。

与台湾相比,大陆地区也不乏类似牯岭街这样的传统书市,如北京的琉璃厂、南京的夫子庙等。在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今天,怎样将这些传统的文化品牌加以新的诠释和塑造,使之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在这些问题上,台湾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上一篇:撞衫绝非小事 下一篇:台湾交互式儿童图书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