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猜我看没看见

时间:2022-08-17 05:40:31

第一次接触柴静这个人,缘于一些负面新闻。当时,我问了身边的几个人:柴静是谁?很有名吗?直到后来,我才猛然发现,哦,原来就是那个人。虽然是负面新闻,但我却并不讨厌她,应该说,我对她抱有好感,因为我觉得无论怎样,她的话很真实。

《看见》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我给很多人推荐的时候,就用了一个词――“随笔”,但书的封面上写的“上架建议”其实是“传记”。其实,“这样写”是不错的,比起“随笔”这个词,它更像是一本传记。她的语言很淳朴,每个字都是用心血写出来的,十多年的跨度凝结成一本四百页的书,就像是一个人的一生一样,所以它是本传记。同时也正因为如此,我觉得它还是一本哲学书,这本哲学书适合任何人,因为它所讲的是生活哲学;这本哲学书并不适合任何人,因为它更像是知识分子的特有哲学。

可能有些人不能理解一个记者有什么好出书的,但我真的觉得,无论怎样,柴静是有资格出这本书的。因为她不是一个平凡的记者。

生活或许有很多不足,有很多人会充满这样那样的不满。有的人觉得政府办事效率太低了,有的人觉得医院的药价太高了,有的人觉得学校放假太少了,有的人觉得环境太差了……要是一个个说,就中国人的部分写成纸条起码可以绕地球三圈。《看见》中有个让我印象很深的配角,虽然他只“打”了几行字的“酱油”,但他关于治理山西环境的几句话让我记忆深刻。当时柴静是在采访了若干官员后才采访的,因此,的一系列言语和之前那些市长等人的话形成了鲜明对比。但不出几个月后,他就被调离山西了,原因是一场触目惊心的煤矿事故。既然如此,那他的话真心吗?真心。作为一省之长,他是掏出心来的,但由于问责制他不得不担任主要责任。“中国大地上的事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这是一句在《看见》末章看到的话,这句话的主人是前国务院总理。这些并不是为了体现什么政治,而是哲学,从一个国的大范围缩小到一个家的小范围,从国家哲学到生活哲学。

这本书我看了两个星期才看完,总感觉她是在讲故事,并且用的是心,而不是脑袋。她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样的书难道不是“随笔”吗?柴静快40岁了(剧情需要,被迫写出柴老年龄),再加上记者的职业,她基本上什么都见过了,无论是非典,还是地震。但她没有刻意地去写任何大事,什么阅兵啊、世博啊,都没写,她只是以自己记者的身份来展开一系列对人生的阐述和那些生活的哲学。柴静不普通,不是因为她的职业,而是因为她的性格。书中她多次写到别人对她的看法,以及有时候她自己的一种反省。柴静很平凡,不是因为她的出生,而是因为她的一切不足都是许多人所共有的:激动的时候,会哭;开心的时候,会笑;莫名其妙的时候,她会不知所以。

书中写过两次地震,分别是2003年的新疆大地震和2008年的四川大地震,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但在那些过程中,她所流露的不仅仅是悲恸,更多的是那种乐观的对于未来生活的憧憬。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四川那一段。在四川大地震的报道中,柴静并没有像别人去报导灾区的悲惨,而是跟随一对刚失去独子的夫妇,对他们在地震后的生活进行了跟踪报导。他们很淳朴,淳朴到面对生活的苦难就和面对家常便饭一般。“拾起废墟中的XX”“拿起身旁的XX”“一直重复地说XX”……这些都是他们在灾害过后的行为,完全没有一点哭的痕迹,而当提到独子时,两人只说希望再生一个和之前一样听话的,即便最后没有成功。用双手面对大自然的灾难,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就算是听不懂村子里老人口中所唱的山歌,但同那对夫妇一样,这何尝不体现着同样的含义呢?这是一种精神,它既不是“川蜀精神”,也不是什么伟大的“XX精神”,只是最为单纯的人民的精神,无论谁都会拥有。它既不是人性的光辉,也不是人类的伟大,只是简简单单的一种精神。这何尝不是一种生活哲学呢?

很多人会耗尽心思去捕捉那些最为适宜的东西,而柴静不同。每年三月,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而在那么多的两会报道中,有多少人只想拍一拍那些人头攒挤的大排场,柴静却拍了一个没有人的人民大会堂。她说这里的每一个座位都是一个象征,一个权利的象征,所有的座位代表了近十三亿中华人民。不知道为什么这明明是前无古人的行为,但却让我记忆深刻。何必要为了那些所谓的主流而绞尽脑汁呢?随着柴静的思路,总能感到一些让人难以预料的life’s power。

农民是人吗?居民是人吗?记者是人吗?和尚是人吗?女是人吗?总理是人吗?主席是人吗?当然都是人。“别当了记者就不是人了。”这是陈虻对柴静说的一句话,也是柴静对我们说的一句话。谁都是人,只不过是大家所处的社会位置不同,身份不同而已。柴静在书中还写过这样的一段,说采访两会时,有一个地方台的摄像师在镜头后面晃,她怕不小心撞着他,回头看了看他,结果旁边有人和那个摄像师说话了:“快别挡着央视的镜头。”央视怎么样,湖南卫视怎么样,不都是电视台的吗?柴静就是从湖南卫视上去的,最早是电台的,现在是央视的,所以这当中的曲折我想她最明白。所以,你说谁不是人呢?

书中写到过很多人,有些即使只写了一小部分也让人记忆深刻,此如;但也还是有写了较大篇幅的,譬如卢安克。卢安克的故事是柴静口述的,她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发表过一点儿意见,没批评,没赞扬。这让我感觉挺奇怪的,看电视的时候不是都会说,这个是好人,这个是坏人吗?那为什么这里不说卢安克是好人还是坏人呢?不是因为她不知道,其实她很清楚,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呢!最后和一个中国女志愿者结婚的卢安克曾在柴静采访他的时候说过一句话,他说:“爱情是什么东西,我从来不知道。”他不麻木,他有生活,更有原则,就算最后离开了孩子们,他依旧坚守着他的原则。

《看见》中还写了很多人,写出了很多实用的生活哲学,它就像童年时奶奶讲的故事,从柴静这个人的嘴里娓娓道来。它们是流进你的耳朵里的,而不是掉进你耳朵里的。

所以,你猜我看没看见呢?我猜你总会看见的。

上一篇:如何阅读:给陈同学的回信 下一篇:我们都曾翻山越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