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温玉色照瓷瓯

时间:2022-08-16 07:51:20

“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

汲取本色的瓷土,注入汩汩清澈、一涓细流的瓯水,再融于火,窑匠们用沿着山麓而建的“龙窑”,成就了大自然最具生命力的青色。

苍翠茂林之间,山峦连绵之处,江浙地区从商周、三国直到两晋、南北朝,窑火不熄,技艺相传。真正青瓷的出现,则要追溯到东汉越窑的创烧。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发展,地处浙江龙泉市、瓯江江畔的龙泉窑接过越窑系的薪火,走向青瓷烧造的极盛时代。

“龙泉青瓷”之所以被誉为青瓷之翘楚。不仅仅在于它跨越多个时代,是一个历史悠久、窑址分布广泛的名窑,更在于龙泉青瓷将大自然优雅的青绿色融入晶莹的釉色里,这种温柔敦厚、委婉含蓄的青绿更符合古人对于崇尚清淡高逸的道德品质的追求。以玉比德,以玉喻色,“色清如玉”的龙泉青瓷是中国“道器并重”的典范之一。

南朝时,由于君王的推崇,佛教大兴,青瓷中常刻画仰莲装饰碗、盏等器物外壁。莲花纹环绕器物表面,如盛开状。莲花还是中国传统文人高洁志趣的寄托,中国传统文化中莲花的内涵与佛教圣物的含义完美结合在这一装饰纹样中,成为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一部分并流传至今。

南宋时期,柔和淡雅的粉青釉和可以媲美翡翠的梅子青釉创烧成功后,凝炼大方、明朗精致、青如美玉的“青瓷时代”就此开始。加之社会经济的发展,皇室、官僚和豪富的生活逐渐穷奢极侈,靡丽成风,“自淳佑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而南宋前期龙泉窑生产的厚胎薄釉单面刻划花瓷器,质量不高,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从南宋中期起,在皇室、官僚的支持和瓷业匠师们的努力下,大窑等地的龙泉窑学习吸收南宋官窑的先进技术,从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到装窑烧成都进行了重大的改变与提高,生产出了黑胎厚釉与白胎厚釉两类优质产品。南宋青瓷的釉色、质地均达到十全十美,胎薄釉层厚,釉色青翠温润,柔和似美玉。圈足小且薄,器底施满釉,它好似巧夺天工的人造的青玉,产品以炉、瓶、碗、碟等为主。南宋龙泉青瓷还在造型上运用出筋技法来渲染青瓷釉的变化莫测,所谓“出筋”是在一些器物边缘或肩腹的转折处,做出一圈棱线,使全器棱角鲜明,通过釉汁的流离作用,烧成后显露出一条条规整的白线,并造成某些地方釉层变薄,颜色变浅,很自然地出现釉色的浓淡变化,甚至透过它可看到纯净的胎体。又如在碗上饰着一周浮雕的莲瓣纹,玲珑饱满,和器形浑成一体。或者在盘洗中心模印双鱼,生动逼真,富有动感和立体感。

这些纹饰精练简洁,没有多余的堆砌,出色地发挥了装饰美的作用。它不像汝窑和官窑,专注重造型;又不像元、明的龙泉窑满堆纹饰。而是造型与纹饰同时并重,配合巧妙,大方自然,所用的花纹都是些平凡习见的题材,却能获得不平凡的艺术效果。

龙泉窑瓷器的胎,以前都按照浙江的制瓷传统由瓷土―种原料做成,胎内二氧化硅(Sio2)含量高达74%以上,三氧化二铝(Al2O3) 则在19%以下,属于高硅质原料,所以胎较厚。现在改用瓷石和紫金土两种原料配成。紫金土中氧化铝的含量较高,尤其是大窑黄连坑的紫金土,经过淘洗,内含三氧化二铝(Al2O3)28.59%、二氧化硅(SiO2)50.03%、氧化铁(Fe2O3,)15.21%。胎内铝含量的增加,能提高胎的抗变形能力,适宜于生产大件器物和薄胎器皿。所以在龙泉大窑、溪口的――部分瓷窑中,能生产与宫窑相同的胎厚仅1毫米的薄胎厚釉高档瓷器,即黑胎厚釉青瓷。

在这类瓷器中,胎中铁的含量高达3.5%―5.0%,多数在4.0%以,上,并用还原焰烧成,所以多数瓷胎灰黑如铁,通称“铁骨”。同时器物口沿因釉层较薄,在胎色的衬托下,变成焦黄和奶白相杂的黄色,而圈足底端无釉处,在烧成后期冷却阶段经过二次氧化呈现黑褐色,俗称“紫口铁足”。

黑胎厚釉青瓷只有龙泉大窑、溪口少数几个瓷窑生产,产量少,瓷器的生产工艺完全是承袭南宋官窑的,所以器形、纹饰和胎釉特征都与南宋官窑相同。只是两窑都用当地的瓷石和紫金土做坯,所以胎的化学组成上差别较大。同时大多数龙泉黑胎青瓷的烧成温度比官窑的高,故胎骨坚硬,釉中玻璃相较多,釉层比较透明。至于烧成温度偏低的粉青釉瓷器,外貌则与南宋官窑一模一样,难以区别了。

白胎厚釉瓷器是这时龙泉窑的主要产品。它的制作工艺也是吸收南宋官窑的,但有创新。

例如胎,虽然也用瓷石和紫金土二元配方法,但紫金土的用量少,所以胎中二氧化硅的含量为63%―74%,三氧化二铝的含量在18.36%―24%之间,属于高硅质,故胎比黑胎青瓷厚,胎内铁的含量多数在2%―2.5%,胎色白中泛灰,圈足着地部分和塑像的脸手等无釉处,呈朱红色。釉也用钙钾釉和采用多次素烧多次上釉的厚釉工艺,但釉中铝、钙的含量比黑胎青瓷釉低,胎釉的膨胀系数接近,多数釉层不开片。由于胎的颜色对釉的呈色起衬托作用,白胎青瓷胎色白,所以釉色青翠,其中占多数的粉青色釉,釉层柔和滋润,犹如美玉雕琢而成,配以优美的器形,深受人们的喜爱。另外在氧化焰中烧成的蜜腊、鹅皮黄、芝麻酱等黄色釉,釉层滋润如堆脂,釉面精光显露,别有一种风韵。瓷器品种丰富,除有大量的碗、盘、杯、注子等饮食器皿外,还有灯盏、渣斗、薰炉、罐等日用器,笔筒、笔架、笔洗等文具,花瓶、烛台、香炉、佛像、八仙等陈设瓷和祭器,以及象棋、鸟食罐等等。瓷器造型优雅大方,许多瓶炉的式样如尊式瓶、觚式瓶、琮式瓶、贯耳瓶、弦纹瓶、鼎式炉、樽式炉、簋式炉和鬲式炉等,系模仿古代铜器玉器的形式,端庄优美,艺术造诣很高。同时制作精细,成型时匠师们尽力将瓷胎做薄,还把引人注目和不易变形的器口和圈足的底端修整得很薄,给人以轻巧的感觉。瓷器的质量大大提高。

白胎厚釉和黑胎厚釉青瓷深受人们喜爱,供皇室和官僚使用。杭州凤凰山东麓南宋皇宫遗址、绍兴攒宫宋六陵墓地龙泉窑白胎厚釉青瓷碎片的发现和在官僚墓中两类高档厚釉青瓷的不断出土,便是有力的物证。

一条陆上“丝绸之路”展示了辉煌的盛唐气象;一条海上“丝绸之路”证明了元朝海纳百川的开放、多元与包容。龙泉窑瓷器借助元代水陆便利,对外贸易发达的东风,从大窑、溪口这些地处偏远的窑址中走出,向瓯江、松溪两岸的城市扩展,进而外销。与此同时,那些原有的“中国制造”为了迎合西方人的欣赏和审美,装饰和器型在融合了“中国风”的基础上都有了很大的创新。菱口盘,荷叶形盖罐,印花、贴花,带有褐色斑点的装饰都是这一时代的新特点。

在元代,龙泉窑完全生产白胎青瓷。人们对瓷器质量的要求没有南宋时那样高,所以瓷胎渐渐变厚,釉层变薄,普遍上一次釉,瓷器的制作不及南宋时那样精细。但是胎釉配方没有改变,胎中铁的含量有所降低,胎釉中钾钠含量增加,釉层比北宋和南宋前期的青瓷要丰厚滋润,而且普遍采用刻、划、印、镂雕、堆贴等多种手法来美化瓷器,纹饰题材丰富,深受人们喜爱,产品畅销国内外。迄今,土耳其伊斯坦堡博物馆还藏有我国古代龙泉青瓷1300余件,伊朗德黑兰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等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收藏的龙泉青瓷视作珍宝。16世纪晚期,当龙泉青瓷初到法国时,风趣的巴黎人将青瓷的美色与当时风靡欧洲的名剧《牧羊女亚司泰来》中女主角的美丽青袍相比拟,称为“雪拉同”(Seladon),直到现在,欧洲人还是把龙泉青瓷叫成“雪拉同”。

随着元明之际青花瓷日渐兴起,青瓷也迎来它的落幕之时。失去了宋龙泉的梅子青、粉青那种柔和光润有如美玉的色调,代之以发黄闪绿的青色。虽然釉面薄而透明,光泽度强,但觉刺目。同时,釉下刻花的装饰更显浮华。而这一切也许都要归咎于明中后期,朝廷对于海上贸易的严密控制,使这依靠外销、名声斐然的青瓷品种最终没有逃脱衰落的命运。

但明早中期制品仍十分精美。明代龙泉窑系的青瓷造型,大体上和元代一致,其风格和宋代的纤巧秀丽不同,而代之以硕大厚重。产品多大型瓶、盘,日用的小件器物较少。釉色已失去南宋梅子青釉、粉青釉那种柔和、含蓄的艺术效果。这时的青瓷釉层薄而透明,光泽度较强。

从传世产品看,明代龙泉窑的制品有精粗之分。精品胎色白中微闪灰、胎质细腻厚重,制作精湛,造型精美,施满釉,圈足底部留有刮圈垫烧痕。釉面光泽度很强,滋润匀净,釉色绿中微泛黄。器表多有刻划花装饰,图案构图疏密得体,刻花精细。粗品胎质淘洗不精,质地较粗。制作也不精细,胎体特别厚重,尤以底部为甚。所见多为碗、盘类制品,釉色多绿中闪黄。器皿仍采用满釉刮圈垫烧,但工艺较粗,常见的有直口深腹碗等。装饰以印花和刻划花为主,图案纹样有器外壁的瘦长菊瓣纹,内里的花卉纹,以及颇有特色的印花历史故事、二十四孝人物等。其中人物图多印在器内壁,人像旁根据人物的具体形象分别书“孔子泣颜回”,“韩信武之才”等,由于制作较粗,印花纹样常有模糊不清之感。

针对不同的釉料性能,明代龙泉青瓷还形成有别宋瓷的装饰特色,不以釉色取胜,而以印花、堆贴、刻花为主,使作品另具一种工艺美。但总的来说,明代的龙泉窑系,大多产品成型草率,器形笨拙,因而到清初以后,就停止了生产。

有人说,玩宋瓷玩的是文化,玩明清瓷玩的是工艺。与色彩鲜明、富丽堂皇的明清官窑瓷相比,宋瓷大多造型古拙、色彩单一,这也正是宋瓷的魅力和内涵所在。但是许多人玩陶瓷的入门往往是从容易看的青花瓷开始,到色彩斑斓颜色亮丽的彩瓷,再到比较耐看的明清单色釉,最后才是玩颇具内涵的宋代老瓷。相信随着人们收藏理念的不断成熟,古朴的老窑瓷会因为更久远的出产年代、更稀缺的存世量受到关注。(本文图片均选自首都博物馆藏品)

上一篇:一缕青烟邈云汉 下一篇:我的饮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