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亿“金缕玉衣”估价很伤人

时间:2022-08-17 03:21:02

事件:近日,“金缕玉衣”骗贷案曝光:自制“金缕玉衣”,经几位顶级专家鉴定估价24亿元。持有者借此骗取银行贷款6.6亿余元。案件引发了各界对文物造假、虚假评估的热议以及关于“专家信任危机”与市场乱象的讨论。“天价”、“专家”、“评估”再成敏感字眼,也不禁让我们联想到石界的类似现象。

估价很伤人

“金缕玉衣”案件中,几位权威专家收取了若干“评估费”。然后隔着玻璃柜走了一圈,就得出24亿的评估结果。这里有两个细节,一是“收费”,二是“估价”。按照常理,评估专家通过鉴评、鉴定的工作获得应有的劳动报酬无可厚非。但如果专家是为钱而估,评估的结果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患不得不令人担忧。

花钱找专家:在奇石界,请专家评估也是普遍意愿。石界“进门易,精深难”的特点,使普通藏者常更依赖专家的评判。为数不少的收藏者认为,专家的好评可以让自己藏石的含金量增加,从而提高在这个圈子里的专业地位和知名度,提高石头的市场售价。事实也往往如此。有这样一个例子,一桌奇石宴,藏者本来的期望值是二十万,最终却以三十五万元的价格成交,卖价几乎翻番的原因,正是一张代表专家肯定的某石展颁发的获奖证书。用卖家的话说,“很多顾客看重这个”。这就难怪展会上总会有人为了一个金奖而争吵不休。

于是,催生了各种想尽办法请专家“点石成金”的行为。有石界专家透露,曾经受到藏者邀请,为其石头做出评估,并事先准备了“评估费”,而待评估的石头多不入流,更不值几个钱,却被藏者自己标出了千万高价。可见其目的已不仅仅是想要让石头升点值这么简单了。虽然最终这样的请求被拒绝,但试想一下,如果类似藏者的标价得到专家肯定,在圈内人看来或许只是一个新闻或谈资,但最终是否会操作成石界的“金缕玉衣”呢?正如业内人士所说,奇石是自然产物,是文化的体现和艺术的发现,它的价值评估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目前仅靠人的公信力及文化素养来评估势必会引起利益评估、花钱买鉴定的现象。观赏石的鉴评亟待一个系统的价值评估体系。

不专业的“专家”:赏石界不乏评估亿元的奇石,北京一家都市报这样介绍奇石“中国版图”:一块中国版图形状的葡萄玛瑙被估价9600万元,这是中国地质大学及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学会等单位主办的“中华奇石――葡萄玛瑙‘中国版图’珍品鉴赏评估会”上评出的价格。吸引眼球的无疑是“9600万”的天价,但业内人士发出这样一个疑问,评估结果出自宝玉石鉴定机构、地质专家,而这些并非真正来自石界的专家对奇石的认识了解又有多少呢?看似权威,却并不专业。于是有石友戏称,宝玉石专家评估观赏石,就像中餐厨子做西餐,会做饭和专业是两回事。如果评估再与利益挂钩,就如针对“金缕玉衣”案某评论员指出的那样,“有关专家说现在文物或者古董在鉴定的过程中,所谓的专家收钱是根据最后估值的1%至5%来拿的。因此,可以想象一下,这可就是鼓励很多专家把价值评估的越高,拿到的钱就越多,私心还是难免的。”

神话了的专家:专家似乎被神话了,难道专家的话就该全信,恐怕他们也会有评估的偏差。现实为我们列出了许多专家评估偏差的可能:除了金钱利诱下的妥协,还有碍于朋友情面,评估中假话不能说,真话不敢说。有些聪明的专家选择“回避”或“不做评论”,赏石界最常听到的评论就是“喜欢就好,要定价,还是到市场中去检验吧”;专家也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裹挟、被误导;专家更多专于学术上的研究,造诣上的权威,却远离市场。行业对专家有这样的分类:即所谓的学院派和市场派。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二者结合起来,势必会更科学更准确,这也是行业所期待的。正如上海著名理论家俞莹先生说的,奇石的评估需要理论体系与市场数据积累相结合。

24亿“量缕玉衣”是笑话,10亿帕奇石是什么?

“目前全世界最贵的中国文物,是2010年拍出的“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价格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马未都说,10年前把‘金缕玉衣’估价24亿,这本来就是‘一个笑话’。”

看看赏石界的天价,过亿已不鲜见,然而市场上,实际成交能到百万的又有几例?某石展上,一位参展人展示的10张奇石照片,一律标价10亿元,他给出的解释是“玉有价,石无价”;网上还有这样一则消息并附有石头的图片:四川一块由绿泥石与绿泥石玉组合而成的三米多高的巨石,藏者标注为引领中国奇石文化的核心力量――中华黄帝石,标价9.5亿元。藏者说,它的唯一性、独特性决定了它的价格也应该是国内第一,绝不能有奇石逾越它的价格。24亿的“金缕玉衣”是个笑话,那10亿的奇石又算什么呢?不可否认。这些离谱的价格确实达到了制造眼球效应的目的,但好奇、惊讶过后,它又能留下怎样的影响呢?

有石商认为,天价奇石可以刺激消费、带动市场、提高一类石种的知名度。但也有专业人士回应:这种想法确实有些异想天开了,浮夸的标价已脱离奇石本身的价值,有碍于奇石向高端艺术品发展。奇石天价给行外人造成奇石价值混乱的印象,而令收藏投资领域无人敢进,现实只能是赏石圈里这点人自己玩,还谈何发展。天价,让观赏石本身的基础价值无限被扩大,导致一般奇石价格虚高;而文化价值却无法附加,真正的好石头价格上不去。对此,著名奇石理论家文先生说:“奇石要走出自己的圈子,争取得到广泛的文化社会的认同。”

评估,需要可以服众的依据

“金缕玉衣”的估价尚有拍卖成交记录作为参照,而奇石的估价却没有相对公开的成交价格作比对。虽然,市场上的成交案例不少,但复杂的交易环境和许多未公开的信息以及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已获公开的市场价格也常常未必准确。有专家指出,艺术品拍卖市场是观赏石未来要进入的主流市场,不仅因为拍卖市场是相对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可以准确的为艺术品定位,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拍卖变现,真正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建立观赏石价格评估体系可以为未来奇石拍卖市场估价以及专业鉴评组织提供借鉴的作用。正如马未都说的,“二流的制度强于一流的人”。由此,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金缕玉衣”案中所映射的石界的一些群体、事例,都会在市场的发展与探索的交替过程中,逐渐得到检验、淘汰与蜕变。“金缕玉衣”案,留给我们的警醒,值得思考。

上一篇:米芾的书画与奇石 下一篇:《长江石资源-石文化巡游》专题系列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