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混凝土技术的应用

时间:2022-08-17 12:45:41

房屋建筑混凝土技术的应用

摘要:当前建筑业的高速发展使混凝土广泛的应用在房建工程中。而混凝土常见的质量问题就是混凝土裂缝,而对于裂缝的处理方法,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结合现场的施工方法以及建筑房屋的构造特征进行选择。本文首先指出了房屋混凝土施工中出现裂缝的原因,并对解决裂缝的施工技术及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房屋建筑;混凝土;技术应用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o make concrete is widely applied 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he common quality problems and concrete is the concrete cracks, and to methods for treating the cracks, nee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field and building housing choic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reasons of cracks in concrete construction of hous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measures to solve the crack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Housing construction; concret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74

一、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及特性

1.1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要点:

(1)为保证相邻已有建筑安全,先施工群楼、车库基础,后施工主楼基础,这种承台施工的顺序由浅到深,降低了裙楼、车库的基坑降水费用。

(2)主楼3.00m厚承台设计时,采用“水平分成间隙”施工方法,分两层进行浇筑,间隔时间7d 以上,分层厚度各1.5m,抗缩钢筋网设置在下层1.5m的上表面。在工期允许的情况下,这种施工方法可降低内部最高温升、减少人力、材料及机械设备的投入。

(3)砼的布料顺序,砼的浇筑拟采用“由一边向另一边推进,由远而近,一次浇筑,一个坡度,薄层覆盖,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的方法进行布料。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砼输送泵设在场地中间,铺设砼泵管采用边浇筑边拆管的方法,从西向东,由中间向两边浇筑。为使砼的水化热尽快散失,浇筑过程中拟按斜面分层浇筑,斜面坡度由砼自然流淌形成。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浇筑层的长度过大,增大每层的浇筑时间,导致施工冷缝产生,而且由于每层砼量大,砼散热不快,各层间的约束力大,为有利于防止温度裂缝和约束裂缝的产生。每层砼必须在下层砼初凝前浇筑完,逐层覆盖,循序推进,一次浇筑完。

(4)砼的布料方式,砼的布料均采用砼输送泵布料,基坑两侧采用溜槽配合施工。浇筑时,应在浇筑点2~3m的范围内水平移动布料,砼的分层厚度控制在300~500mm内,按1:6~1:10的坡度分层浇筑。

(5)砼的振捣,砼的振捣采用插入式振动棒进行振捣。每作业面分前中后三排振捣砼,边浇筑边成型及抹平底版表面、标高、厚度采用水准仪定点测平振动棒插入的间距为400mm,振捣棒的操作要做到“快插慢拔, 直上直下”。砼的振捣顺序为从浇筑的底层开始逐层上移,以保证分层砼之间的实际情况,在每个浇筑层的上、下部布置三道振动棒。每一道布置在砼卸料点,主要解决上部的振实;第二道布置在中间,第三道布置在坡角处,振捣下部砼,使之自然流淌成坡度,然后全面振捣。

(6)砼的泌水及浮浆处理,由于砼采取分层浇筑,砼的上下层施工间隔时间较长,且砼的坍落度较大,其内在自由水较多,故各浇筑层易产生泌水层。在砼的浇筑过程中,应先在未浇筑的一边设置集水坑。

(7)砼的表面处理,因砼表面水泥浆较厚,在浇筑后2~3h,按标高初步用长刮尺刮平,然后用木槎反复搓压数遍,使其表面密实平整,在砼初凝前再用铁槎板压光。

(8)混凝土的温度控制,在砼浇筑后,要及时做好砼的保温保湿养护,缓慢降温,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充分发挥徐变特性,减低温度应力。

(9)混凝土的养护,为防止砼内外温差过大,造成温度应力大于同期砼抗拉强度而产生裂缝,决定采用覆盖和蓄水两种方法同时进行砼的养护,保温覆盖的方法是:在砼浇筑约4小时后,先在板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然后再铺2~3层麻袋进行保温,蓄水深度约100mm。

1.2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特性

(1)与基础的相接。柱与独立基础或底板不同强度混凝土的交接面,一般设在基础或底板的上表面,与混凝土施工缝相重合,以方便施工。若为独立基础,亦可设在梯形截面的变截面处。柱与独立基础或底板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交接面,也可设在柱外距离柱为柱宽的截面处,深度至底板或基础底部。

(2)柱与梁相接。柱与梁相接的节点核心区受力非常复杂,且施工缝常留置在该区的上部及下部,若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在此处理不好,可能留下隐患。柱与梁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交接面设在距离柱为梁高的梁上。在与梁下皮等高的柱的施工缝上继续浇筑混凝土时,浇筑与柱等强度的混凝土至板下平面,混凝土也随同浇至柱相邻梁内距离与梁高相等的梁内,梁内混凝土也浇至板底平面,此时混凝土浇筑不能停止,而应在柱截面内继续浇筑与柱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的混凝土至板的上表面,此处作为柱混凝土浇筑的施工缝。为此,当节点核心区混凝土浇筑至板下平面时,在柱的截面位置上要支设高度等于板厚的柱模板。梁板的混凝土尽可能采用相同的强度等级,一般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关并不大,通常相差1~2级;整浇梁板结构的钢筋混凝土梁是按T形截面内的混凝土按强度等级高的混凝土浇筑。

二、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措施

2.1 对混凝土配制的用量的控制

(1)保证水泥的质量及用量。要求混凝土公司选择比较大的水泥生产厂家,实行定点采购,使水泥质量相对稳定。控制混凝土的用量,将水泥用量控制在450kg/m3。

(2)控制水灰比的用量。根据设计要求,混凝土中掺加水泥用量4%的复合液,它具有防水剂、膨胀剂、减水剂、缓凝剂4种外加剂的功能。溶液中的糖钙能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使用水量减少20%左右,水灰比可控制在0.55以下,初凝时间延长到5小时左右。

(3)控制骨料级配和含泥量。选用10.4mm连续级配碎石(其中10.3mm 级配含量65%%左右),细度模数2.8~3.0的中砂(通过0.315凹筛孔的砂不小于15%,砂率控制在40~45%)。砂、石含泥量控制在1%以内,并不得混有有机质杂物,杜绝使用海砂。

2.2 对技术方面的控制

(1)材料的检验、试验工作。施工中严格按照方案及交底的要求指导施工,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加强计量监测工作,定时检查并做好详细记录,认真对待浇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冷缝, 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杜绝。

(2加强对人员的技术管理,对于每一个环节的施工节点,都要进行施工前的技术交底,施工结束后要进行施工过程的技术应用总结,特别是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仔细分析,讨论研究,做到施工过程中不出现差错。

2.2对劳动人员及机械设备的控制

(1)施工人员分两大班四六制作业。每班交接班工作提前半小时完成,并明确接班注意事项,以免交接班过程带来质量隐患。

(2承台浇注采用自由式泵送,并用塔吊配合,以免接、拆泵或堵管时混凝土出现冷缝。每台泵输出混凝土量为22m3/h左右,塔吊吊运混凝土4.5m3/h左右。

(3)人员安排应满足施工方案的要求,事先做好人员调动工作,对人员做到有序管理。

2.3对施工技术要点方面的控制

建筑主楼、地下室、商铺楼承台浇筑,均由东向西不间断地推进。根据泵送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采用“分段定点,一个坡度,薄层浇筑,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的方法。这种自然流淌形成斜坡混凝土的方法,能较好地适应泵送工艺,避免混凝土输送管道经常拆除、冲洗和接长,从而提高泵送效率,简化混凝土的泌水处理,保证上下层混凝土浇筑间隔不超过初凝时间。由于大体积泵送混凝土表面水泥浆较厚,故浇筑结束须在初凝前用铁滚筒碾压数遍,打磨压实,以闭合混凝土的收缩裂缝。

三、施工注意事项

1、混凝土浇筑前,应仔细检查模板尺寸是和位置是否下确,支撑是否牢固,钢筋保护层垫块是否满足要求;

2、混凝土搅拌时,严格控制配合比水灰比;

3、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一般不得超过2米,应分层捣固,掌握每点的振捣时间;

4、在钢筋密集处,可以采用豆石混凝土,应当先配适当粒径的石子;

5、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是否准确,注意固定垫块,垫块放置必须合理,分布均匀;

6、为防止钢筋位移,严禁振捣棒振动钢筋、模板及预埋件,以免模板变形或预埋件位移和脱落。操作时不得踩踏钢筋;

7、在模板上沿施工缝位置通条开口,以便清理杂物和冲洗;

8、浇筑混凝土板时应采用平板振动器振捣;

9、混凝土浇筑后12小时内,应进行覆盖浇水养护,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后,方可在已浇筑的结构上走动。

10、混凝土浇筑时,应留有足够的木工进行看护值班,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四、结语

裂缝问题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因为施工技术、管理及材料等的因素,楼板裂缝导致渗漏足值得重视的建筑问题。裂缝产生并持续一段的时间后会使混凝L结构的承载力降低,对建筑的使用性能及用户的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对房建工程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进行探讨,从而更好的防止裂缝的发生。

上一篇:山区工程勘察中工作重点的总结 下一篇:浅谈建筑工程监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