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与调适

时间:2022-08-17 12:10:03

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与调适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如何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如何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以及怎样疏导更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谈一谈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与调适。

一、正确认识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学生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但它是一种不健康的反常心理,其产生的原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

1.主观因素

从年龄特征来看,青少年阶段既保留少年的特征,又有成人的趋向。一方面,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发育不成熟,认知水平、认知结构、思维品质有待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导致认识不坚定,易动摇,看待问题和分析事物容易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如青少年容易把教师的严格教育、批评指正看成是对自己的“管”“卡”“压”。另一方面,青少年的“自我概念”“自我意识”开始凸显,自尊心和好奇心、求知欲均在增强,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有着强烈的“独立”愿望。这个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存在多重矛盾,主要表现在渴望独立,但又不能脱离依赖,求知欲旺盛与鉴别力低下,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闭锁性与开放性等多方面。这些矛盾是逆反心理产生的内因,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心理矛盾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现实生活中,事情不能总是理想化的,当主观愿望与客观要求不一致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2.客观因素

环境诱惑和教育不当是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原因。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接受教育的新途径,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内容丰富,良莠并存,形式多样,对青少年有着强烈的吸引力。青少年沉迷于电视剧、游戏、网吧,导致青少年出现扭曲的英雄观、金钱观、享乐观、价值观等。

教育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逆反心理之产生,很多时候是因为教师不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去教育,比如:教法单一、态度粗暴,上课照本宣科,呆板乏味,惯用命令式、专断式的方法,对学生的过失小题大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要求脱离实际,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学生根本无法接受,只好采取消极对抗的办法应对;评价学生不够客观,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过于注重考试分数,只关心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差的学生放任自流、挖苦讽刺,使后进生情感上与教师对立、背离。

二、疏导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1.重视青少年自我教育,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提高自身“免疫”能力

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防止和纠正逆反心理的最好方法。我们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传授给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与活动中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转变思维模式,从多角度全面看问题,从而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正确对待老师的教育和帮助,学会耐心倾听,学会客观分析,学会正确取舍,学会自我纠正。要特别注重给比较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的独生子女多一些“吃苦”教育、“挫折”教育,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增强心理承受力,进而克服逆反心理。

2.提高教育者的素质和改进教育手段,消除和矫正逆反心理产生的诱因

教师自身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学会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避免由于教师认识片面、视野狭隘造成自身认识的错误,而自己又存在“家长制”作风,造成与学生对抗的心理。那时就不是学生有逆反心理,而是教师自身存在问题。在批评教育学生时,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给学生平等的发言权。中国的传统习惯是教师居高临下对学生发出批评和指示,一切服从教师。这样不仅使两代人的沟通受阻,而且压抑了学生的勃勃生机和创造能力。学生有平等的发言权是对青少年人格和思想的尊重。作为教师应当注意耐心倾听,不随意指责和草率评论,对学生的倾诉作积极反应,并用建议性的语言代替指令性的语言,学会蹲下来和学生一同看世界。

(2)批评学生切莫伤害其自尊心。批评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在批评学生时要注意分清场合和采取相应的措施,不要当着其他教师、朋友或同龄伙伴批评学生。批评时措辞要适当,切忌使用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语言。真正懂得批评的教师着眼点应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上,而不是揪住错误不放,不翻旧账。适当冷处理,当学生情绪反应激烈,言语冲动时,教师可以干脆不理睬,等学生平静后再进行分析和批评教育。

总之,面对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只要我们教师认真探索原因,找出其思想根源,对症下药,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同时兼有耐心和决心并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作用,一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上一篇:农村义务教育出现的新情况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基层裁判员执裁青少年篮球比赛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