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实验题

时间:2022-08-17 10:55:45

光学实验题

一、重要的光学实验

1.光的色彩 颜色

(1)光的色散:一束太阳光(或白光)通过三棱镜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各种色光通过三棱镜后,红光偏转角度最小,紫光偏转角度最大.

(2)色光的混合:利用白光通过滤色镜获得相应的单色光,将不同的单色光混合可以得到不同颜色的光.红、绿、蓝被称为光的三原色.

(3)物体的颜色:人眼对颜色的感知来源于人眼接收到的色光.光源的颜色由其发出的色光所决定;透明体的颜色由其透过的色光所决定;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其反射的色光所决定.

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实验操作:选取等大的两根蜡烛(或棋子)A、B,用半透明玻璃板进行实验.将A放到玻璃板一侧,人眼在A侧通过玻璃板可以看到A的像A′.将B放到另一侧并调节位置,当人眼从各个角度看过去都觉得B与A′重合时,说明B处即为A′的位置.两者重合也说明A′与B大小相等,由于A、B等大,可得像A′与物A大小相等.实验时还可以用刻度尺进一步研究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

(2)虚像:平面镜成像的实质是光的反射.蜡烛A发出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到达人眼,人眼感觉这些光线好像是由镜子后面的A′发出的,这个A′就是蜡烛A的虚像,它并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的结果,因而无法在光屏上呈现.

(3)实验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且它们到镜面的距离也相等,像与物相对于镜面对称.

3.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将过入射点并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叫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2)实验操作:将有刻度的硬纸板垂直平面镜放置,让入射光线AO紧贴纸板入射,反射光线OB将紧贴纸板出射,就可以通过纸板看清AO和OB的传播路径,利用硬纸板上的刻度即可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将纸板F边沿ON向后弯折,纸板的E、F两侧不在同一平面内,就无法再看到OB的轨迹,可知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

(3)实验结论: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探究光的折射特点

(1)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实验操作:将玻璃砖平放在白纸上,先在玻璃砖的上下两边画上线.用激光笔紧贴白纸照射,在光路上做上记号,就可以画出光的传播路径(如图所示).利用此图便可研究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发生折射时的规律.

(3)实验结论: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光垂直于介质表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零.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水)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玻璃(或水)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5.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用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在凸透镜的后方移动光屏,当光屏上呈现最小最亮的点时,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

6.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物距、像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物距(u),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像距(v).

(2)实验操作: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水平桌面上,先将烛焰中心和光屏中心调节到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即让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直线且同一高度上.实验时,改变物距进行多次实验,根据测得的多组数据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实验结论:

7.模拟视力的矫正

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之前,需要佩戴凹透镜,使像向后移动到视网膜上;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之后,需要佩戴凸透镜,使像向前移动到视网膜上.

二、典型例题

考点1 光的色散

例1 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如图所示),这个现象叫光的 ,图中A处为 色的光带.如果将白色光屏换成红色光屏,我们将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七彩光带.

解析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为多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其中红光偏折角度小,紫光偏折角度大.如果换成红色光屏,其只能反射红光而且吸收其他色光,人眼将无法看清彩色光带.

答案 色散、红、不能.

考点2 平面镜成像特点

例2 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将A和B一前一后竖直立在直尺上.实验过程中,眼睛始终在蜡烛A的一侧观察.

(1)点燃蜡烛A,调节蜡烛B的位置,当 时,B的位置即为A的像所在的位置.

(2)实验时,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两段蜡烛相同是为了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

(3)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述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进行.

解析 由于实验时既要看清A的像又要看到B,只能用玻璃板.找到像的位置后,可以用刻度尺可以研究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前后两只蜡烛大小相等而且看上去重合可以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答案 (1)A的像与B重合时;(2)到镜面距离,大小;(3)不能

考点3 光的反射定律

例3 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平面镜置于水平桌面上.把一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M上.

(1)在实验中使用白色硬纸板能显示

,也能方便地测量 .

(2)以法线ON为轴线,将白色硬纸板的B面绕法线ON向后旋转,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 (选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

解析 用白色硬纸板显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传播路径,再利用底部的量角器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将纸板B面翻折后,反射光线无法在纸板B上呈现,可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答案 (1)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反射角和入射角;(2)不发生.

考点4 光的折射特点

例4 下表中记录了不同入射角和对应折射角测量数据.

(1)请你结合图,以光从空气进入玻璃的情况为例分析数据(光从空气进入其他透明介质中也可得到具有相同规律的数据),对光从空气进入其他透明介质中的规律加以总结.

a.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b. .

(2)请定量比较数据.把你的新发现写在下面: .

解析 初步分析数据可得,随着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相应增大,但折射角总小于入射角.进一步分析数据还可以发现,折射角与入射角成正比例的关系,但当入射角较大时,这种正比例关系就不再成立.

答案 (1)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但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2)入射角较小时,折射角r与入射角i近似成正比关系;当入射角较大时,正比关系不再成立.

考点5 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例5 一束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如图所示,由图(a)可知,此透镜的焦距大小约为 cm;若将一烛焰放在此凸透镜左侧2cm处,如图(b),则透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 、 的虚像.

解析 利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穿过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的性质测量焦距,从图中可以看出f=2.90cm.若将蜡烛放在凸透镜前方2cm处,u

答案 2.90cm、正立、放大.

考点6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例6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欣记录的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

(1)表格中有几项内容漏写了,请你帮助填补:

a ;b .

(2)实验过程中小欣观察到第2次所成的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1次所成的像.

(3)当把蜡烛调到距离透镜8cm的位置时,小欣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为了观察到这时所成的像,眼睛和蜡烛应该在凸透镜的

(选填“同”或“异”)侧.

解析 第1、2组实验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第2次的物距小于第1次的物距,所成的像更大.当物距为8cm时,u

答案 (1)缩小、倒立;(2)大于;(3)异.

考点7 视力的矫正

例7 在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时,冰蓉同学选择了如下器材:蜡烛(模拟物体)、水凸透镜(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光具座等.(注:水凸透镜的凸起程度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或吸取水的多少来调节)

(1)她安装并调整好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当向水凸透镜内注入水,使透镜更凸后,发现光屏上已无烛焰清晰的像,若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应在水凸透镜前放置一块 透镜;若撤去放置的透镜,应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水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2)根据上述实验,可知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是: .

解析 为模拟近视眼,向水凸透镜中注水使其变厚,对光线的会聚本领更强,光线经过凸透镜就“提前”相交,蜡烛的像成在了视网膜之前.要让像再次成在视网膜上,就应该在凸透镜前面加凹透镜;如果不加凹透镜,就需要让视网膜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才能重新承接到烛焰清晰地像.根据模拟实验可以看出,近视眼的晶状体比正常人眼的更厚,对光线的会聚本领更强,从而使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之前.

答案 (1)凹、靠近;(2)晶状体较正常人眼更凸或变厚,或像成在了视网膜之前,或晶状体对光线的偏折能力强或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

三、例题解析

例1 小豪用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中观察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

造成的;

(2)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会 .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

(4)如果在某次实验中,无论如何移动蜡烛B,都不能使其与A的像重合,可能的原因是 .

解析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成正立等大的虚像.由于玻璃板存在一定的厚度,前后两面均能反射光线而成像,使人眼看到两个像.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保证玻璃板与桌面垂直,否则像就会向上或下偏移,导致无论如何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A的像A′重合.

答案 (1)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2)不变;(3)虚;(4)玻璃板未与桌面垂直.

例2 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

(1)将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到O点,若将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此时在纸板B上看不到反射光,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

.

(2)将纸板A、B置于同一平面后,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B沿FO射到O点,反射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说明光在反射时 .

解析 将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就无法看到反射光线的轨迹,能证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在第一次反射时,光线沿EO入射通过OF反射,第二次反射时光线沿FO入射通过OE反射,这被称为“光路可逆”.

答案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光路可逆.

例3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各组使用相同焦距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操作规范、测量准确,该小组实验记录如下表:

(1)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越烧越短,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将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为了再次将像调节到光屏的中央,应向 (选填“上”或“下”)调节凸透镜的高度.

(2)请你根据上表信息,求出凸透镜的焦距f= ;

(3)上表中实验序号4中像距为 .

(4)某次实验时,先将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固定,无论如何移动光屏都无法接收到烛焰清晰的像,原因是 .

(5)实验中若在光屏上得到一清晰的实像,当用黑色硬纸片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分,则所成的像将会怎样变化?

.

解析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需要先将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调节到同一直线、同一高度上.但随着蜡烛燃烧,烛焰的位置下降,光屏上的像将向上移.要让像重新成在光屏中央,就要将凸透镜向下移.

(2)第3组实验符合“u=2f、v=2f,成倒立等大实像”的规律.由此可知f=10cm.当这类问题以图像形式出现时,仍然可从图中找到u=v=2f的特殊点,并计算出f的数值.

(3)如图将蜡烛放在A处,光线经过凸透镜最终会聚在B处.如果将蜡烛移到B处,由于光路可逆,光线必将会聚到A处,即成像在A处.对比本题第1、4组数据可以确定,当物距为15cm时,像距必为30cm.

(4)只有当u>f时,才能成实像在光屏上呈现.如果将蜡烛和凸透镜固定,无论如何移动光屏都得不到像,很可能是因为蜡烛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凸透镜的焦距,导致不能成实像.

(5)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图如上图所示,由蜡烛烛焰中心A发出的一束光线经过凸透镜的会聚全部相交于光屏上的B点,A的像就成在B处.如果用黑纸板遮住凸透镜的一半,则会聚到光屏上的光线变少,使成像变暗.但像的位置、正倒、大小都不会改变.

答案 (1)上、下;(2)10cm;(3)30cm;(4)物距小于等于焦距;(5)像变暗.

上一篇:电冰箱常见考点小结 下一篇:转换法在初中物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