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感、形式美与平民化视角

时间:2022-08-17 07:34:45

【关键词】厚重感 形式美 平民化

社会新闻在地方党报上迎来“黄金时代”还是近几年的事。然而,当大量社会新闻昂首阔步走上版面时,也带来了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即囿于传统的新闻操作办法,社会新闻的价值往往不能恰如其分地得到表现,或者以处理经济新闻的方法,“软”新闻“硬”做,埋没了新闻事实的社会性;或者单纯追求“卖点”,追求表面上的“花哨”,忽视了其思想性。应该说,作为地方党报,其属性决定了它在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上不能浅薄、庸俗,而有限的地域范围又决定了它社会新闻的难以以数量取胜,必须在其他方面深入挖掘。地方党报的社会新闻,尤其是像池州这样地域偏狭的地区,真正意义上的独家新闻较少。对于这种社会新闻,地方党报予以报道时,重要的是要立足本地实际,对新闻事实的轮廓进行清晰的描述,更要注重透视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切入,对新闻事件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进行辨证思考与理性分析,挖掘出既具有本地特色又不同常规的意义,从而深化报道主题。于是,就有了“特别报道”的繁荣。本人近年来先后在池州日报的周末部、焦点新

闻部从事采编工作,写了一些特别报道,在写法上做了一些尝试。

一、厚重感

特别报道要有厚重感,而要让社会新闻厚重起来,就要善于深化社会新闻的主题,提升社会新闻的价值。一些好的社会新闻题材,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即使是放宽了选择面,编辑仍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慨。而且一个好的社会新闻主题,往往会淹没在纷繁的社会表象之下,若无很强的社会敏感性,就会让新闻“大鱼”从身边溜走。因此,编辑在处理社会新闻时,要善于深化社会新闻的主题,通过主题的深化来提高社会新闻的质量。要从看似平常的事件中挖掘出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笔者曾经采写过一个稿件,当时是在皖南石台县一份政协委员提案上看到了一个线索,一位政协委员建议要加强对该县秋浦河野生鱼类的保护。其中有一句话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即提到要推广境内秋浦河上游车田村人自发保护鱼类的做法。一个村民组的人竟有这样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基层还是很少见的。于是,笔者赶紧跑去实地采访,从中提炼出村民们最朴素的又是最可敬的环保精神,这样一来,报道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新闻事实,还有更深刻的思想观念的收获。此稿后来被《农民日报》《中华绿色时报》《新安晚报》《北京晚报》等多家报纸转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二、形式美

特别报道这种体裁文章篇幅较长,但由于报道全面,文字优美,情节曲折,可读性强,受众比较喜欢。在提倡写短文的时代,地方党报同时也可借鉴此法。但是,特别报道并非越长越好,在此要注意两种弊端:一是水分太多,新闻信息少,甚至构不成新闻的要素;二是作者的议论、插话甚至抒情太多,既影响文章的客观性,又影响文章的精练。大特写的“大”和“长”,主要还是为新闻的深度服务,否则毫无必要。因此,特别报道要讲究写作的形式美。有一次,笔者到青阳县采访,遇到了这样一则新闻:一位离异的下岗父亲为教育好自己的女儿,与女儿定下了一份“教育合同”,让人感动的是“合同”中有不少是关于道德方面的,这在全社会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背景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在行文中,笔者先突出这一“道德合同”,第一段是这样的:“摆在记者面前的是这样一份‘道德合同’……”,开门见山,吸引读者。这篇题为《盲人父亲和女儿的道德合同》在《池州日报》周末版头版头条发出后,引起很大反响,被《读者》在内的多家报刊转载,中央电视台“聊天”栏目组知道后还专门打电话,邀请父女俩去北京做节目。

三、平民化视角

特别报道的初衷是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贴近性,这就要求特别报道要有平民视角。平民视角,是党报必须全力把握住的切入点。我们要着力彰显社会富于人情味的一面,在写好这个时代一个个平凡人物上多花功夫。在写作上就要求贴着人物写,不能凭空拔高,不能搞“假、大、空”,否则读者就会生厌。记者曾经采访过一对山区夫妻,因为采访前就定了调子,写他们的艰苦奋斗,写他们的美好情操等等,因此在写稿时,就有意无意地去美化他们,结果写出来自己都觉得别扭,最后决定推倒重来,跟着情感走向去写,以平民化的视角去观察、感受他们的日常生活,经此重写,同事们纷纷评价说,稿子朴实、感人,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主人公的美好情操却潜伏在文字之中。■

(作者单位:池州日报社)

上一篇:“沉下去”才能“有深度” 下一篇:让细节“说话”